厚朴(pò)
重要提示:文中可能涉及专业的中医知识,在没有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请勿按文实践(治疗)。
【释名】
亦称烈朴、赤朴、厚皮、重皮。树名榛,子名逐折。(时珍说)木质朴而皮厚,味辛烈而色紫,故有厚朴、烈、赤等名。
【集解】
(颂说)今洛阳、陕西、江淮、湖南、蜀川山谷中皆有,以梓州、龙州者为上。木#guoxue666-com;三四丈,径一二尺。春生叶,如槲叶,四季不凋。红花,青实。皮极鳞皱而厚,紫色多润者佳,薄而白者劣。(时珍说)朴树肤白肉紫,五、六月开细花,结实似冬青子,生青熟赤,有核。七、八月采,味甘美。
皮(修治)(斅说)紫色味辛者为上,刮去粗皮。入丸散,每一斤用酥四两炙熟用。若入汤饮,用自然姜汁八两炙尽为止。(大明说)去粗皮,用姜汁炙,或浸炒用。
〖气味〗
苦,温,无毒。(元素说)性温,味苦、辛。气味俱厚,体重浊而微降,为阴中阳。(之才说)干姜为使。恶泽泻、硝石、寒水石。忌豆。
〖主治〗
中风伤寒,头痛寒热惊悸,气血痹,死肌,去三虫。温中益气,消痰下气。治霍乱及腹痛胀满,胃中冷逆,#-666ee;中呕不止。泻痢淋露,除惊,去留热心烦满,厚肠胃。健脾,治反胃,霍乱转筋、冷热气。下膀胱及五脏一切气,止妇#-666aa;产前产后腹脏不安,杀肠中虫,明耳目,调关节。治积年冷气,腹内雷鸣虚吼,宿食不消。去结水,破宿血,化水谷,止吐酸水,大温胃气,治冷痛,主病#-666aa;虚而尿白。主肺气胀满,膨而喘咳。
〖发明〗
(宗奭说)厚朴,平胃散中用,最调中,至今此药盛行,既能温脾胃,又能走冷气,为世所必需。(元素说)厚朴之#-666ii;用有三:平胃,去腹胀,孕妇忌。虽除腹胀,若虚弱之#-666aa;,当斟酌使用,恐误脱人元气。惟寒胀大热药中兼用,为散郁结之#-666nn;药。(好古说)《本草》说厚朴治中风伤寒头痛,温中益气,消痰下气,厚肠胃,去腹满,是泄气?还是益气?如果与枳实、大黄同时用,则能泄实满,即所谓消痰下气。若与橘皮、苍术同用,则能除湿满,即所谓温中益气。与解利药同时用,则治伤寒头痛;与泻痢药同时用,则厚肠胃。因为其性味苦温,用苦则泄,用温则补。故成无己说,厚朴之苦,以泄腹满。
皮(主治)中风伤寒,头痛寒热惊悸,气血痹。温中益气,消痰下气。治霍乱及腹痛胀满,胃中冷逆,#-666ee;中呕不止。
〖附方〗
1. 脾胃虚损。用厚朴(去皮,锉片)、生姜(连皮,切片)二斤,在五升水中同煮干,去姜,焙厚朴,再以干姜四两、甘草二两,同厚朴一起,在五升水中煮干,去甘草,焙姜、厚朴为末加枣肉、生姜同煮熟,去姜,把枣肉、药末捣匀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。每#-666hh;五十丸,米汤送#-666hh;。方中再加熟附子亦可。此方叫做“厚朴煎丸”。
2. 咳痰呕逆,饮食不下。用厚朴一两、姜汁炙黄,研末,每#-666hh;二匙,米汤调服。
3. 腹痛胀满。用厚朴(制)半斤,甘草、大黄各三两,枣十枚,大枳实五枚,桂二两,生姜五两,加水一斗,煎成四升,温服八#-666ff;。一天服三次,呕吐者再加半夏五#-666ff;。此汤叫做“厚朴七物汤”。
4. 气胀心闷,饮食不下,久患不愈。用厚朴以姜汁炙焦后研末。每服二匙,陈米汤调服,一天服三次。
5. 霍乱腹痛。用炙过的厚朴四两、桂心二两、枳实五枚、生姜二两,加水六升,煎取二升,#-666dd;三次服下。此方叫做“厚朴汤”。
6. 久痢。用厚朴三两、黄连三两,加水三升,煎成一升,空心细服。
7. 大肠干结。用厚朴(生研)、猪脏(煮熟捣烂)和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。每服三十丸,姜水送服。
8. 尿浑浊。用厚朴(姜汁炙)一两、白茯苓一钱,加水、酒各一碗,煎成一碗,温服。
9. 月经不通。把炙过的三两厚朴切细,加水三升,煎成一升,#-666dd;两次空心服下。三四剂之后,即见特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