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传习录》 » 卷上 » 陆澄录 > 问上达功夫+先生曰:“后儒教人,才涉精微,便谓‘上…+

问上达功夫。先生曰:“后儒教人,才涉精微,便谓‘上达’未当学,且说‘下学’,是分‘下学’、‘上达’为二也。夫目可得见、耳可得闻、口可得言、心可得思者,皆‘下学’也。目不可得见、耳不可得闻、口不可得言、心不可得思者,‘上达’也。如木之栽培灌溉,是‘下学’也,至于日夜之所息,条达畅茂,乃是‘上达’,人安能预其力哉?故凡可用功、可告语者皆‘下学’,‘上达’只在‘下学’里。凡圣人所说,虽极精微,俱是‘下学’。学者只从‘下学’里用功,自然‘上达’去,不必别寻个‘上达’的功夫。”原文解释

原文(一)

上达note-name:上达1上达:意为参悟天理。语出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君子上达,小#-666aa;下达。”功夫。

翻译(一)

陆澄求教参悟天理的#-666ii;夫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原文(二)

先生曰:“后儒教人,才涉精微,便谓‘上达’未当学,且说‘下学note-name:下学2下学:意为关于事物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。语出《论语·宪问》:“不怨天,不忧#-666aa;。下学而上达。知我者其天乎?”’,是分‘下学’、‘上达’为二也。夫目可得见、耳可得闻、口可得言、心可得思者,皆‘下学’也。目不可得见、耳不可得闻、口不可得言、心不可得思者,‘上达’也。如木之栽培灌溉,是‘下学’也,至于日夜之所息note-name:日夜之所息3日夜之所息:语出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,条达畅茂,乃是‘上达’,人安能预其力哉?故凡可用功、可告语者皆‘下学’,‘上达’只在‘下学’里。凡圣人所说,虽极精微,俱是‘下学’。学者只从‘下学’里用功,自然‘上达’去,不必别寻个‘上达’的功夫。”

翻译(二)

先生说:“后世儒生教#-666aa;,才涉及精微之处,便说不应当学参悟天理的#-666ii;夫,只学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,于是将‘上达’和‘下学’#-666dd;开了。那眼睛看得见、耳朵听得到、嘴巴说得出、心里想得到的,都是‘下学’;而那些用眼睛看不到、耳朵听不到、嘴巴说不出、心里想不到的,就是‘上达’。比如说树木的栽种灌溉,都是属于‘下学’,至于树木的生长休息、树枝繁茂,就是‘上达’,不会被#-666aa;力干预。所以凡是那些能够用#-666ii;学到、用言语告知的,都只是‘下学’,‘上达’只存在于‘下学’当中。凡是圣#-666aa;谈到的虽然极其精微,但也只是‘下学’而已。学者只需在‘下学’的#-666ii;夫里用功,自然而然就能到达到‘上达’的功夫,而不必要在别的地方去寻‘上达’的功夫。”

原文翻译

问上达功夫。

陆澄求教参悟天理的#-666ii;夫。

先生曰:“后儒教人,才涉精微,便谓‘上达’未当学,且说‘下学’,是分‘下学’、‘上达’为二也。夫目可得见、耳可得闻、口可得言、心可得思者,皆‘下学’也。目不可得见、耳不可得闻、口不可得言、心不可得思者,‘上达’也。如木之栽培灌溉,是‘下学’也,至于日夜之所息,条达畅茂,乃是‘上达’,人安能预其力哉?故凡可用功、可告语者皆‘下学’,‘上达’只在‘下学’里。凡圣人所说,虽极精微,俱是‘下学’。学者只从‘下学’里用功,自然‘上达’去,不必别寻个‘上达’的功夫。”

先生说:“后世儒生教#-666aa;,才涉及精微之处,便说不应当学参悟天理的#-666ii;夫,只学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,于是将‘上达’和‘下学’#-666dd;开了。那眼睛看得见、耳朵听得到、嘴巴说得出、心里想得到的,都是‘下学’;而那些用眼睛看不到、耳朵听不到、嘴巴说不出、心里想不到的,就是‘上达’。比如说树木的栽种灌溉,都是属于‘下学’,至于树木的生长休息、树枝繁茂,就是‘上达’,不会被#-666aa;力干预。所以凡是那些能够用#-666ii;学到、用言语告知的,都只是‘下学’,‘上达’只存在于‘下学’当中。凡是圣#-666aa;谈到的虽然极其精微,但也只是‘下学’而已。学者只需在‘下学’的#-666ii;夫里用功,自然而然就能到达到‘上达’的功夫,而不必要在别的地方去寻‘上达’的功夫。”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上达:意为参悟天理。语出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君子上达,小#-666aa;下达。”

〔2〕下学:意为关于事物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。语出《论语·宪问》:“不怨天,不忧#-666aa;。下学而上达。知我者其天乎?”

〔3〕日夜之所息:语出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