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传习录》 » 卷中 » 答顾东桥书 > 孔子云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制…+

孔子云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制礼作乐,必具中和之德,声为律而身为度者,然后可以语此。若夫器数之末,乐工之事,祝史之守。故曾子曰:“君子所贵乎道者三……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也。”尧“命羲、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”,其重在于“敬授人时”也。舜“在璇玑玉衡”,其重在于“以齐七政”也。是皆汲汲然以仁民之心而行其养民之政。治历明时之本,固在于此也。羲和历数之学,皋、契未必能之也,禹、稷未必能之也;“尧、舜之知而不遍物”,虽尧、舜亦未必能之也。然至于今,循羲和之法而世修之,虽曲知小慧之人,星术浅陋之士,亦能推步占候而无所忒。则是后世曲知小慧之人反贤于禹、稷、尧、舜者邪?封禅之说,尤为不经,是乃后世佞人谀士所以求媚于其上,倡为夸侈以荡君心而靡国费。盖欺天罔人,无耻之大者,君子之所不道,司马相如之所以见讥于天下后世也。吾子乃以是为懦者所宜学,殆亦未之思邪?夫圣人之所以为圣者,以其生而知之也。而释《论语》者曰:“生而知之者,义理耳。若夫礼乐名物、古今事变,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。”夫礼乐名物之类,果有关于作圣之功也,而圣人亦必待学而后能知焉,则是圣人亦不可以谓之生知矣。谓圣人为生知者,专指义理而言,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。则是礼乐名物之类无关于作圣之功矣。圣人之所以谓之生知者,专指义理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,则是学而知之者亦惟当学知此义理而已,困而知之者亦惟当困知此义理而已。今学者之学圣人,于圣人之所能知者,未能学而知之,而顾汲汲焉求知圣人之所不能知者以为学,无乃失其所以希圣之方欤?凡此皆就吾子之听惑者而稍为之分释,未及乎拔本塞源之论也。原文解释

原文(一)

孔子云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制礼作乐,必具中和之德,声为律而身为度note-name:声为律而身为度1声为律而身为度:意为大禹是标准的完#-666aa;,他的声音是音律的标准,身长是尺度的标准。语出《史记·夏本纪》。者,然后可以语此。若夫器数之末,乐工之事,祝史之守。故曾子曰:“君子所贵乎道者三……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也。”note-name:“君子所贵”三句2“君子所贵”三句:语出《论语·泰伯》:“曾子言曰:‘君子所贵乎道者三:动容貌,斯远暴慢矣;正颜色,斯近信矣;出辞气,斯远鄙倍矣。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。’”笾为竹制器皿,豆为木制器皿,笾豆之事指祭祀礼仪中的具体小事。存,此指掌管、安排。尧“命羲、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”,其重在于“敬授人时”也。note-name:“命羲、和”四句3“命羲、和”四句:意为尧命令羲氏与和氏,恭敬谨慎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,观察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,目的是制定和颁行历法。语出《尚书·尧典》。舜“在璇玑玉衡”,其重在于“以齐七政”note-name:“在璇玑玉衡”二句4“在璇玑玉衡”二句:语出《尚书·舜典》“在璇玑玉衡,以齐七政”。意为舜观测北斗星的运行,以排列七件政事。天璇、天玑、玉衡,北斗七星中的三颗。七政,指日、月、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《尚书·大传》则认为“七政者,谓春、夏、秋、冬、天文、地理、#-666aa;道”。也。是皆汲汲然以仁民之心而行其养民之政。治历明时之本,固在于此也。羲和历数之学,皋、契未必能之也,禹、稷未必能之也;“尧、舜之知而不遍物”,虽尧、舜亦未必能之也。然至于今,循羲和之法而世修之,虽曲知小慧之人,星术浅陋之士,亦能推步占候note-name:推步占候5推步占候:推算历法,占卜天象。推步,推算天文历法。占候,观察天象变化以测吉凶。而无所忒。则是后世曲知小慧之人反贤于禹、稷、尧、舜者邪?

翻译(一)

孔子说:“#-666aa;而不仁,如礼何?#-666aa;而不仁,如乐何?”制定礼乐,必须具备中和的品德,他的声音能够作为音律、身#guoxue666-com;可以作为尺度,然后才有能力制定礼乐。至于器具等细节,那是乐#-666ii;和祝史们的工作。所以曾子说:“君子所贵乎道者三……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也。”尧“命羲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”,他的目的在于“敬授#-666aa;时”;舜“在璇玑玉衡”,他的目的在于“以齐七政”。他们都念念不忘地用仁爱百姓之心推行养育百姓的仁政。制定历法、掌握时令,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此。羲氏、和氏的历法和数学的学问,皋陶和契不一定能比得上,大禹和后稷也未必能比得上;正如孟子所说“尧、舜之知而不遍物”,即使尧舜也未必全知全能。然而发展到现在,后人世世代代遵循羲、和二人的方法,即使是一知半解有点小聪明的人,星术浅薄的相士,也能够推算历法、占卜天象,不出差错。难道是一知半解稍有智慧的人会倒会比大禹、后稷、尧舜还要贤德吗?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原文(二)

封禅之说,尤为不经,是乃后世佞人谀士所以求媚于其上,倡为夸侈以荡君心而靡国费。盖欺天罔人,无耻之大者,君子之所不道,司马相如之所以见讥于天下后世也。吾子乃以是为懦者所宜学,殆亦未之思邪?

翻译(二)

封禅之说,更是荒诞不经,全是后世奸佞、阿谀奉承的小#-666aa;用这种方法向皇帝献媚,夸大其词,鼓荡君心,浪费国家财物。都是欺天骗#-666aa;,无耻之极的,君子是不屑谈论的,这也就是司马相如之所以为天下后#-666aa;所耻笑的原因。而你却以为这是儒生们应该学习的,恐怕也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吧?

原文(三)

夫圣人之所以为圣者,以其生而知之也。而释《论语》者曰:“生而知之者,义理耳。若夫礼乐名物、古今事变,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。”夫礼乐名物之类,果有关于作圣之功也,而圣人亦必待学而后能知焉,则是圣人亦不可以谓之生知矣。谓圣人为生知者,专指义理而言,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。则是礼乐名物之类无关于作圣之功矣。圣人之所以谓之生知者,专指义理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,则是学而知之者亦惟当学知此义理而已,困而知之者亦惟当困知此义理而已。今学者之学圣人,于圣人之所能知者,未能学而知之,而顾汲汲焉求知圣人之所不能知者以为学,无乃失其所以希圣之方欤?凡此皆就吾子之听惑者而稍为之分释,未及乎拔本塞源note-name:拔本塞源6拔本塞源:意为拔除树根,堵塞水源,比喻从根本上破坏。语出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。之论也。

翻译(三)

#-666aa;之所以是圣#-666aa;,全因他们“生而知之”。然而朱熹在解释《论语》时说:“‘生而知之’者,义理耳。若夫礼乐名物、古今事变,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。”礼乐名物等#-666ii;夫,果真和圣#-666aa;有关,圣人也须学习之后才能知晓,那么圣人也不能称得上是生而知之了。称圣人生而知之,是专门就义理而言的,并不是指礼乐名物这些东西,礼乐名物这些和成为圣人无关。之所以说圣人是生而知之的,专指义理而并非礼乐名物,学而知之的人,也应该只是学这个义理罢了;困而知之的人,也应该只是在困难中学这个义理罢了。现在的学者学习圣人,对于圣人所知道的不去好好学习,却反过来念念不忘地去学习圣人所不知道的作为学问,这难道不是将成为圣人的方向迷失了吗?我说的这些都是针对你感到困惑的地方稍加解释,还没有在拔去病根,堵塞病源上去澄清问题。

原文翻译

孔子云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制礼作乐,必具中和之德,声为律而身为度者,然后可以语此。若夫器数之末,乐工之事,祝史之守。故曾子曰:“君子所贵乎道者三……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也。”尧“命羲、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”,其重在于“敬授人时”也。舜“在璇玑玉衡”,其重在于“以齐七政”也。是皆汲汲然以仁民之心而行其养民之政。治历明时之本,固在于此也。羲和历数之学,皋、契未必能之也,禹、稷未必能之也;“尧、舜之知而不遍物”,虽尧、舜亦未必能之也。然至于今,循羲和之法而世修之,虽曲知小慧之人,星术浅陋之士,亦能推步占候而无所忒。则是后世曲知小慧之人反贤于禹、稷、尧、舜者邪?

孔子说:“#-666aa;而不仁,如礼何?#-666aa;而不仁,如乐何?”制定礼乐,必须具备中和的品德,他的声音能够作为音律、身#guoxue666-com;可以作为尺度,然后才有能力制定礼乐。至于器具等细节,那是乐#-666ii;和祝史们的工作。所以曾子说:“君子所贵乎道者三……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也。”尧“命羲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”,他的目的在于“敬授#-666aa;时”;舜“在璇玑玉衡”,他的目的在于“以齐七政”。他们都念念不忘地用仁爱百姓之心推行养育百姓的仁政。制定历法、掌握时令,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此。羲氏、和氏的历法和数学的学问,皋陶和契不一定能比得上,大禹和后稷也未必能比得上;正如孟子所说“尧、舜之知而不遍物”,即使尧舜也未必全知全能。然而发展到现在,后人世世代代遵循羲、和二人的方法,即使是一知半解有点小聪明的人,星术浅薄的相士,也能够推算历法、占卜天象,不出差错。难道是一知半解稍有智慧的人会倒会比大禹、后稷、尧舜还要贤德吗?

封禅之说,尤为不经,是乃后世佞人谀士所以求媚于其上,倡为夸侈以荡君心而靡国费。盖欺天罔人,无耻之大者,君子之所不道,司马相如之所以见讥于天下后世也。吾子乃以是为懦者所宜学,殆亦未之思邪?

封禅之说,更是荒诞不经,全是后世奸佞、阿谀奉承的小#-666aa;用这种方法向皇帝献媚,夸大其词,鼓荡君心,浪费国家财物。都是欺天骗#-666aa;,无耻之极的,君子是不屑谈论的,这也就是司马相如之所以为天下后#-666aa;所耻笑的原因。而你却以为这是儒生们应该学习的,恐怕也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吧?

夫圣人之所以为圣者,以其生而知之也。而释《论语》者曰:“生而知之者,义理耳。若夫礼乐名物、古今事变,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。”夫礼乐名物之类,果有关于作圣之功也,而圣人亦必待学而后能知焉,则是圣人亦不可以谓之生知矣。谓圣人为生知者,专指义理而言,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。则是礼乐名物之类无关于作圣之功矣。圣人之所以谓之生知者,专指义理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,则是学而知之者亦惟当学知此义理而已,困而知之者亦惟当困知此义理而已。今学者之学圣人,于圣人之所能知者,未能学而知之,而顾汲汲焉求知圣人之所不能知者以为学,无乃失其所以希圣之方欤?凡此皆就吾子之听惑者而稍为之分释,未及乎拔本塞源之论也。

#-666aa;之所以是圣#-666aa;,全因他们“生而知之”。然而朱熹在解释《论语》时说:“‘生而知之’者,义理耳。若夫礼乐名物、古今事变,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。”礼乐名物等#-666ii;夫,果真和圣#-666aa;有关,圣人也须学习之后才能知晓,那么圣人也不能称得上是生而知之了。称圣人生而知之,是专门就义理而言的,并不是指礼乐名物这些东西,礼乐名物这些和成为圣人无关。之所以说圣人是生而知之的,专指义理而并非礼乐名物,学而知之的人,也应该只是学这个义理罢了;困而知之的人,也应该只是在困难中学这个义理罢了。现在的学者学习圣人,对于圣人所知道的不去好好学习,却反过来念念不忘地去学习圣人所不知道的作为学问,这难道不是将成为圣人的方向迷失了吗?我说的这些都是针对你感到困惑的地方稍加解释,还没有在拔去病根,堵塞病源上去澄清问题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声为律而身为度:意为大禹是标准的完#-666aa;,他的声音是音律的标准,身长是尺度的标准。语出《史记·夏本纪》。

〔2〕“君子所贵”三句:语出《论语·泰伯》:“曾子言曰:‘君子所贵乎道者三:动容貌,斯远暴慢矣;正颜色,斯近信矣;出辞气,斯远鄙倍矣。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。’”笾为竹制器皿,豆为木制器皿,笾豆之事指祭祀礼仪中的具体小事。存,此指掌管、安排。

〔3〕“命羲、和”四句:意为尧命令羲氏与和氏,恭敬谨慎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,观察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,目的是制定和颁行历法。语出《尚书·尧典》。

〔4〕“在璇玑玉衡”二句:语出《尚书·舜典》“在璇玑玉衡,以齐七政”。意为舜观测北斗星的运行,以排列七件政事。天璇、天玑、玉衡,北斗七星中的三颗。七政,指日、月、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《尚书·大传》则认为“七政者,谓春、夏、秋、冬、天文、地理、#-666aa;道”。

〔5〕推步占候:推算历法,占卜天象。推步,推算天文历法。占候,观察天象变化以测吉凶。

〔6〕拔本塞源:意为拔除树根,堵塞水源,比喻从根本上破坏。语出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。

下一篇: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,则天下之学圣人者,将日繁日难,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。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,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,雾释于前而云于后,呶呶焉危困以死,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。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其视天下之人,无外内远近,凡有血气,皆其昆弟赤子之亲,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,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。天下之人心,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,特其间于有我之私,隔于物欲之蔽,大者以小,通者以塞,人各有心,至有视其父、子、兄、弟如仇雠者。圣人有忧之,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,使之皆有以克其私、去其蔽,以复其心体之同然。其教之大端,则尧、舜、禹之相授受,所谓“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”;而其节目,则舜之命契,所谓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五者而已。唐、虞、三代之世,教者惟以此为教,而学者惟以此为学。当是之时,人无异见,家无异习,安此者谓之圣,勉此者谓之贸,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,亦谓之不肖。下至闾井田野,农、工、商、贾之贱,莫不皆有是学,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。何者?无有闻见之杂,记诵之烦,辞章之靡滥,功利之驰逐,而但使孝其亲,弟其长,信其朋友,以复其心体之同然。是盖性分之所固有,而非有假于外者,则人亦孰不能之乎?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,而才能之异,或有长于礼乐、长于政教、长于水土播植者,则就其成德,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。迨夫举德而任,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。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,以共安天下之民,视才之称否,而不以崇卑为轻重,劳逸为美恶。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,以共安天下之民,苟当其能,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,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。当是之时,天下之人熙熙,皆相视如一家之亲。其才质之下者,则安其农、功、商、贾之分,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,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。其才能之异,若皋、夔、稷、契者,则出而各效其能。若一家之务,或营其衣食,或通其有无,或佣其器用,集谋并力,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,惟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。故稷勤其稼而不耻其不知教,视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;夔司其乐而不耻于不明礼,视夷之通礼即己之通礼也。盖其心学纯明,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,故其精神流贯,志气通达,而无有乎人己之分,物我之间。譬之一人之身,目视、耳听、手持、足行,以济一身之用,目不耻其无聪,而耳之所涉,目必营焉;足不耻其无执,而手之所探,足必前焉。盖其元气充周,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