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生尝言:“佛氏不着相,其实着了相。吾儒着相,其实不着相。”请问。曰:“佛怕父子累,却逃了父子;怕君臣累,却逃了君臣;怕夫妇累,却逃了夫妇。都是为个君臣、父子、夫妇着了相,便须逃避。如吾儒,有个父子,还他以仁;有个君臣,还他以义;有个夫妇,还他以别。何曾着父子、君臣、夫妇的相?”原文解释
原文(一)
先生尝言:“佛氏不着相1着相:执着于事物的外在形式。相,佛教名词,相对“性”而言。佛教把一切事物的外观、形象、状态称之为“相”。,其实着了相。吾儒着相,其实不着相。”
翻译(一)
先生曾说:“佛家提倡不执着于‘相’,而实际上却是执着于‘相’的。而儒家虽然提倡执着于‘相’,但实际上是不执着于‘相’的。”

原文(二)
请问。
翻译(二)
学生因此请教先生。
原文(三)
曰:“佛怕父子累,却逃了父子;怕君臣累,却逃了君臣;怕夫妇累,却逃了夫妇。都是为个君臣、父子、夫妇着了相,便须逃避。如吾儒,有个父子,还他以仁;有个君臣,还他以义;有个夫妇,还他以别。何曾着父子、君臣、夫妇的相?”
翻译(三)
先生说:“佛教恐怕为父子关系牵累,便逃离了父子亲情;害怕为君臣关系牵累,便逃脱了君臣道义;害怕为夫妻关系牵累,便逃脱了夫妻情#-666dd;。这都是因为执着于君臣、父子、夫妻的‘相’,才需要逃脱它们。而我们儒家学说,有正常的父子关系的,便顺势产生了仁爱之说;有正常的君臣关系的,就产生了忠义之说;有正常的夫妻关系的,便产生了礼节之说。像这样,又何曾执着过父子、君臣、夫妻的‘相’呢?”
原文 | 翻译 |
先生尝言:“佛氏不着相,其实着了相。吾儒着相,其实不着相。” | 先生曾说:“佛家提倡不执着于‘相’,而实际上却是执着于‘相’的。而儒家虽然提倡执着于‘相’,但实际上是不执着于‘相’的。” |
请问。 | 学生因此请教先生。 |
曰:“佛怕父子累,却逃了父子;怕君臣累,却逃了君臣;怕夫妇累,却逃了夫妇。都是为个君臣、父子、夫妇着了相,便须逃避。如吾儒,有个父子,还他以仁;有个君臣,还他以义;有个夫妇,还他以别。何曾着父子、君臣、夫妇的相?” | 先生说:“佛教恐怕为父子关系牵累,便逃离了父子亲情;害怕为君臣关系牵累,便逃脱了君臣道义;害怕为夫妻关系牵累,便逃脱了夫妻情#-666dd;。这都是因为执着于君臣、父子、夫妻的‘相’,才需要逃脱它们。而我们儒家学说,有正常的父子关系的,便顺势产生了仁爱之说;有正常的君臣关系的,就产生了忠义之说;有正常的夫妻关系的,便产生了礼节之说。像这样,又何曾执着过父子、君臣、夫妻的‘相’呢?” |
【原文注释】
〔1〕着相:执着于事物的外在形式。相,佛教名词,相对“性”而言。佛教把一切事物的外观、形象、状态称之为“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