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传习录》 » 卷下 » 钱德洪录 > 或问“至诚前知”+先生曰:“诚是实理,只是一个良知…+

或问“至诚前知”。先生曰:“诚是实理,只是一个良知,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,其萌动处就是几,诚神几曰圣人。圣人不贵前知。祸福之来,虽圣人有所不免。圣人只是知几,遇变而通耳。良知无前后,只知得见在的几,便是一了百了。若有个前知的心,就是私心,就有趋避利害的意。邵子必于前知,终是利害心未尽处。”原文解释

原文(一)

或问“至诚前知note-name:至诚前知1至诚前知:语出《中庸》“至诚之道,可以前知。国家将兴,必有祯祥;国家将亡,必有妖孽;见乎蓍龟,动乎四体。祸福将至,善,必先知之;不善,必先知之。故至诚如#-666nn;”。”。

翻译(一)

#-666aa;就《中庸》里的“至诚之道,可以前知”一句请教先生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原文(二)

先生曰:“诚是实理,只是一个良知,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,其萌动处就是几,诚神几曰圣人。圣人不贵前知。祸福之来,虽圣人有所不免。圣人只是知几,遇变而通耳。良知无前后,只知得见在的几,便是一了百了。若有个前知的心,就是私心,就有趋避利害的意。邵子note-name:邵子2邵子:邵雍(1011~1077),字尧夫,谥康节,北宋哲学家,幼随父迁#-666cc;城(今河南辉县),隐居苏门山,屡授官不赴,后居洛阳,与司马光从游甚密,著有《皇极经世》等。必于前知,终是利害心未尽处。”

翻译(二)

先生说:“诚,就是实理,也只是良知。实理的奇妙作用就是#-666nn;;而实理萌发的地方,就是‘几’;具备了诚、#-666nn;、几,就可以称为圣#-666aa;。圣#-666aa;并不重视预知未来。当祸福来临时,虽然他们是圣#-666aa;,也难以避免。圣人只是明白‘几’,遇事能够变通罢了。良知没有前后之#-666dd;,只要明白现在的‘几’,就能以一当百了。如果一定说要有‘前知’的心,那就成了私心,有趋利避害的意思。邵雍先生执着于‘前知’,恐怕还是他趋利避害的私心没有尽除的原因。”

原文翻译

或问“至诚前知”。

#-666aa;就《中庸》里的“至诚之道,可以前知”一句请教先生。

先生曰:“诚是实理,只是一个良知,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,其萌动处就是几,诚神几曰圣人。圣人不贵前知。祸福之来,虽圣人有所不免。圣人只是知几,遇变而通耳。良知无前后,只知得见在的几,便是一了百了。若有个前知的心,就是私心,就有趋避利害的意。邵子必于前知,终是利害心未尽处。”

先生说:“诚,就是实理,也只是良知。实理的奇妙作用就是#-666nn;;而实理萌发的地方,就是‘几’;具备了诚、#-666nn;、几,就可以称为圣#-666aa;。圣#-666aa;并不重视预知未来。当祸福来临时,虽然他们是圣#-666aa;,也难以避免。圣人只是明白‘几’,遇事能够变通罢了。良知没有前后之#-666dd;,只要明白现在的‘几’,就能以一当百了。如果一定说要有‘前知’的心,那就成了私心,有趋利避害的意思。邵雍先生执着于‘前知’,恐怕还是他趋利避害的私心没有尽除的原因。”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至诚前知:语出《中庸》“至诚之道,可以前知。国家将兴,必有祯祥;国家将亡,必有妖孽;见乎蓍龟,动乎四体。祸福将至,善,必先知之;不善,必先知之。故至诚如#-666nn;”。

〔2〕邵子:邵雍(1011~1077),字尧夫,谥康节,北宋哲学家,幼随父迁#-666cc;城(今河南辉县),隐居苏门山,屡授官不赴,后居洛阳,与司马光从游甚密,著有《皇极经世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