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传习录》 » 卷下 » 黄以方录 > 或问“学而不思”二句+曰:“此亦有为而言,其实思即…+

或问“学而不思”二句。曰:“此亦有为而言,其实思即学也。学有所疑,便须思之。‘思而不学’者,盖有此等人,只悬空去思,要想出一个道理,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,以学存此天理。思学作两事做,故有‘罔’与‘殆’之病。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,原非两事也。”原文解释

原文(一)

或问“学而不思note-name:学而不思1学而不思:语出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曰:‘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’””二句。

翻译(一)

#-666aa;就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两句向先生请教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原文(二)

曰:“此亦有为而言,其实思即学也。学有所疑,便须思之。‘思而不学’者,盖有此等人,只悬空去思,要想出一个道理,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,以学存此天理。思学作两事做,故有‘罔’与‘殆’之病。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,原非两事也。”

翻译(二)

先生说:“这两句话是有所指的。其实,思考就是学习,学习时有了疑问就需要思考。‘思而不学’的#-666aa;也有,他们只是凭空去想,想要得出一个道理,却不在身心上切实地用#-666ii;,学习存此天理。把思考和学习#-666dd;而为二,所以就有‘罔’和‘殆’的弊端。其实,思也只是思考他学到的东西,原本就不是两回事。”

原文翻译

或问“学而不思”二句。

#-666aa;就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两句向先生请教。

曰:“此亦有为而言,其实思即学也。学有所疑,便须思之。‘思而不学’者,盖有此等人,只悬空去思,要想出一个道理,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,以学存此天理。思学作两事做,故有‘罔’与‘殆’之病。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,原非两事也。”

先生说:“这两句话是有所指的。其实,思考就是学习,学习时有了疑问就需要思考。‘思而不学’的#-666aa;也有,他们只是凭空去想,想要得出一个道理,却不在身心上切实地用#-666ii;,学习存此天理。把思考和学习#-666dd;而为二,所以就有‘罔’和‘殆’的弊端。其实,思也只是思考他学到的东西,原本就不是两回事。”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学而不思:语出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曰:‘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’”

下一篇:先生曰:“先儒解‘格物’为格天下之物,天下之物如何格得?且谓‘一草一木亦皆有理’,今如何去格?纵格得草木来,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?我解‘格’作‘正’字义,‘物’作‘事’字义。《大学》之所谓身,即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四肢是也。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,耳非礼勿听,口非礼勿言,四肢非礼勿动。要修这个身,身上如何用得功夫?心者身之主宰,目虽视,而所以视者心也;耳虽听,而所以听者心也;口与四肢虽言、动,而所以言、动者,心也。故欲‘修身’在于体当自家心体,常令廓然大公,无有些子不正处。主宰一正,则发窍于目,自无非礼之视;发窍于耳,自无非礼之听;发窍于口与四肢,自无非礼之言、动。此便是‘修身’在正其心。”“然至善者,心之本体也。心之本体那有不善?如今要正心,本体上何处用得功?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。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,故须就此处着力,便是在‘诚意’。如一念发在好善上,便实实落落去好善;一念发在恶恶上,便实实落落去恶恶。意之所发,既无不诚,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?故欲正其心在‘诚意’。功夫到,‘诚意’始有着处。”“然‘诚意’之本,又在于‘致知’也。所谓‘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’者,此正是吾心良知处。然知得善,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,知得不善,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,则这个良知更遮蔽了,是不能致知也。吾心良知既不得扩充到底,则善虽知好,不能着实好了,恶虽知恶,不能着实恶了,如何得意诚?故致知者,意诚之本也。”“然亦不是悬空的‘致知’,‘致知’在实事上格。如意在于为善,便就这件事上去为,意在于去恶,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。去恶,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。为善,则不善正了,亦是格不正归于正也。如此,则吾心良知无私欲蔽了,得以致其极,而意之所发,好善去恶,无有不诚矣。‘诚意’功夫实下手处在‘格物’也。若如此‘格物’,人人便做得。‘人皆可以为尧舜’,正在此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