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疑知行不合一,以“知之匪艰”二句为问。先生曰:“良知自知,原是容易的。只是不能致那良知,便是‘知之匪艰,行之惟艰’。”门人问曰:“知行如何得合一?且如《中庸》言‘博学之’,又说个‘笃行之’,分明知行是两件。”先生曰:“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,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。”又问:“《易》‘学以聚之’,又言‘仁以行之’,此是如何?”先生曰:“也是如此。事事去学存此天理,则此心更无放失时,故曰:‘学以聚之。’然常常学存此天理,更无私欲间断,此即是此心不息处,故曰:‘仁以行之。’”又问:“孔子言‘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’,知行却是两个了。”先生曰:“说‘及之’,已是行了。但不能常常行,已为私欲间断,便是‘仁不能守’。”原文解释
原文(一)
或疑知行不合一,以“知之匪艰1知之匪艰:语出《尚书·说命中》“知之匪艰,行之惟艰”。意为懂得道理不难,难的是去实践它。”二句为问。
翻译(一)
有弟子疑心自己知行无法#-666ff;一,因此向先生求问“知之匪艰,行之惟艰”两句话。

原文(二)
先生曰:“良知自知,原是容易的。只是不能致那良知,便是‘知之匪艰,行之惟艰’。”
翻译(二)
先生说:“良知自然能知,这本来是很容易的。只是因为不能致这个良知,才会有‘知之匪艰,行之惟艰’的情况。”
原文(三)
门人问曰:“知行如何得合一?且如《中庸》言‘博学之’,又说个‘笃行之’,分明知行是两件。”
翻译(三)
有弟子问先生:“知行怎样才能#-666ff;一?而且就像《中庸》里,说了一个‘博学之’,又说了一个‘笃行之’,很明显,是把知行当两件事情的。”
原文(四)
先生曰:“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,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。”
翻译(四)
先生说:“博学是指事事都要学会存此天理,而笃行则仅仅是指学而不辍。”
原文(五)
又问:“《易》‘学以聚之’,又言‘仁以行之’,此是如何?”
翻译(五)
弟子又问:“《易》里说‘学以聚之’,又说‘仁以行之’,这又是为什么呢?”
原文(六)
先生曰:“也是如此。事事去学存此天理,则此心更无放失时,故曰:‘学以聚之。’然常常学存此天理,更无私欲间断,此即是此心不息处,故曰:‘仁以行之。’”
翻译(六)
先生说:“同样的。如果事事都学习存养天理,那么这颗心就再没有放纵的时候了,所以说‘学以聚之’。但是,时刻学习存养这个天理,又没有私欲把它间断,这就是本心的生生不息,所以说‘仁以行之’。”
原文(七)
又问:“孔子言‘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’,知行却是两个了。”
翻译(七)
又问:“孔子说:‘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’,不就把知和行#-666dd;而为二了吗?”
原文(八)
先生曰:“说‘及之’,已是行了。但不能常常行,已为私欲间断,便是‘仁不能守’。”
翻译(八)
先生说:“说‘及之’,意思就是已经行了。但如果不能做到常行不止,那就是被私欲间断了,就成了‘仁不能守’。”
原文 | 翻译 |
或疑知行不合一,以“知之匪艰”二句为问。 | 有弟子疑心自己知行无法#-666ff;一,因此向先生求问“知之匪艰,行之惟艰”两句话。 |
先生曰:“良知自知,原是容易的。只是不能致那良知,便是‘知之匪艰,行之惟艰’。” | 先生说:“良知自然能知,这本来是很容易的。只是因为不能致这个良知,才会有‘知之匪艰,行之惟艰’的情况。” |
门人问曰:“知行如何得合一?且如《中庸》言‘博学之’,又说个‘笃行之’,分明知行是两件。” | 有弟子问先生:“知行怎样才能#-666ff;一?而且就像《中庸》里,说了一个‘博学之’,又说了一个‘笃行之’,很明显,是把知行当两件事情的。” |
先生曰:“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,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。” | 先生说:“博学是指事事都要学会存此天理,而笃行则仅仅是指学而不辍。” |
又问:“《易》‘学以聚之’,又言‘仁以行之’,此是如何?” | 弟子又问:“《易》里说‘学以聚之’,又说‘仁以行之’,这又是为什么呢?” |
先生曰:“也是如此。事事去学存此天理,则此心更无放失时,故曰:‘学以聚之。’然常常学存此天理,更无私欲间断,此即是此心不息处,故曰:‘仁以行之。’” | 先生说:“同样的。如果事事都学习存养天理,那么这颗心就再没有放纵的时候了,所以说‘学以聚之’。但是,时刻学习存养这个天理,又没有私欲把它间断,这就是本心的生生不息,所以说‘仁以行之’。” |
又问:“孔子言‘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’,知行却是两个了。” | 又问:“孔子说:‘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’,不就把知和行#-666dd;而为二了吗?” |
先生曰:“说‘及之’,已是行了。但不能常常行,已为私欲间断,便是‘仁不能守’。” | 先生说:“说‘及之’,意思就是已经行了。但如果不能做到常行不止,那就是被私欲间断了,就成了‘仁不能守’。” |
【原文注释】
〔1〕知之匪艰:语出《尚书·说命中》“知之匪艰,行之惟艰”。意为懂得道理不难,难的是去实践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