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放原文解释
平生于国兮〔1〕,长于原壄〔2〕。
言语讷涩兮〔3〕,又无强辅〔4〕。
浅智褊能兮〔5〕,闻见又寡。
数言便事兮〔6〕,见怨门下〔7〕。
王不察其长利兮〔8〕,卒见弃乎原壄。
伏念思过兮〔9〕,无可改者。
群众成朋兮〔10〕,上浸以惑〔11〕。
巧佞在前兮〔12〕,贤者灭息〔13〕。
尧舜圣已没兮,孰为忠直?
#guoxue666-com;山崔巍兮〔14〕,水流汤汤〔15〕。
死日将至兮,与麋鹿同坈〔16〕。
塊兮鞠〔17〕,当道宿〔18〕。
举世皆然兮,余将谁告?
斥逐鸿鹄兮〔19〕,近习鸱枭〔20〕。
斩伐橘柚兮〔21〕,列树苦桃〔22〕。
便娟之修竹兮〔23〕,寄生乎江潭〔24〕。
上葳蕤而防露兮〔25〕,下泠泠而来风〔26〕。
孰知其不#-666ff;兮,若竹柏之异心〔27〕。
往者不可及兮〔28〕,来者不可待〔29〕。
悠悠苍天兮,莫我振理〔30〕。
窃怨君之不寤兮〔31〕,吾#-666ll;死而后已。
【注释】
〔1〕平:屈原的名。本篇是作者假托屈原的口气进行抒情,故自称名,且为下文作谦语。国:国都。
〔2〕长:这里是长期在……生活的意思。原壄(yě):即原野。壄,同“野”。
〔3〕讷涩:比喻说话口吃不流利。
〔4〕强辅:强有力的辅助,指有势力的朋#-666bb;。
〔5〕褊(biǎn):《楚辞章句》:“褊,狭也。”引申为薄弱,这里指能力有限。
〔6〕数(shuò):屡次。便事:有利于君国的事情。
〔7〕门下:指君王左右的近臣。
〔8〕长利:长远的利益。
〔9〕伏念:暗自思考。伏,自谦之辞。
〔10〕群众:指众多谗佞之#-666aa;。成朋:结#-666bb;营私。
〔11〕浸:稍,渐渐。
〔12〕巧、佞:皆有巧言善辩的意思,这里指善于阿谀、进谗言之#-666aa;。
〔13〕灭息:没有声息,不敢说话。
〔14〕崔巍:形容山高,又作“崔嵬”。
〔15〕汤汤(shāng):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。
〔16〕坈:同“坑”,水坑。与麋鹿同坑,即在荒野与禽兽为伍的意思。
〔17〕塊(kuài):同“块”,这里是#-666ll;处、孤#-666ll;的意思。鞠:躺在地上。
〔18〕当道宿:在路上栖宿、歇脚,形容处境艰难。
〔19〕鸿鹄:天鹅,这里比喻贤良君子。
〔20〕习:狎,亲近。鸱枭:恶鸟,这里比喻奸佞小#-666aa;。
〔21〕橘柚:美木。柚,一种常绿乔木,果实即柚子,较橘为大。
〔22〕树:栽种。苦桃:恶木。
〔23〕便(pián)娟:秀美。修竹:修长的竹子。修,长而高。
〔24〕江潭:江边。
〔25〕葳蕤(wēi ruí):草木繁盛。防:遮盖。
〔26〕泠泠(Iíng):清凉的样子。
〔27〕竹柏之异心:比喻自己与君王观念、意见不#-666ff;。这里作者以竹自喻,以柏比喻君王。
〔28〕往者:指以前能辨别忠良的圣贤君王。
〔29〕来者:这里指未来贤明的君王。
〔30〕振理:拯救,辨别。
〔31〕窃怨:暗地里、私下埋怨。寤:醒悟。
【翻译】
我屈原生长在楚国国都,如今却遭流放在原野。说话木讷,又没有强大势力在旁辅助。我才智疏浅能力薄弱,孤陋寡闻又见识少。多次进言利国利君之策,谁料想惹怒小#-666aa;招来灾祸。君王不能辨识国家的长远利益,听信谗言将我放逐到僻壤荒野。暗自思考自己有无过失,实无一丝差错可改过。谗佞小#-666aa;拉帮结伙成朋#-666bb;,君王渐被欺蒙受迷惑。阿谀小#-666aa;花言巧语在君前,贤良忠直之士只能缄口不言。尧舜那样的圣君早已没有了,忠正良臣为谁尽忠尽节?#guoxue666-com;山巍峨耸立,江水浩荡永流不止。我死日将至,在荒野与禽兽相伴。孤#-666ll;潦倒颓然倒地,晚上在路上栖息。全天下都是小人得势、贤人遭殃,我心中的冤情向谁诉说。他们赶走瑞鸟鸿鹄,却亲近恶鸟鸱枭。橘柚佳树被砍伐,却一排排栽植苦桃恶木。可叹那美好修长的翠竹,只能孤零零在江边生长。上面有繁茂的枝叶防露,下面有清凉的微风驱暑。谁知道我与君王不#-666ff;,就像那实心的柏木、空心的竹。从前的贤君无法追及,未来的英主又等不及相见。悠悠的苍天啊高高在上,你为何不拯救我。暗自怨恨君王终不觉悟,我只有#-666ll;自保持节操死而后已。
【解读】
《初放》是《七谏》的首篇。诗中先写了屈原刚被流放时的情形,交代了屈原被流放的原因,然后又写了屈原被放逐初期的情感状态及其对时事的基本立场。作者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作本篇,抨击楚王昏庸、群小营私、斥逐鸿鹄、近习鸱枭的黑暗政治,坚持#-666ll;立的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的信念。“窃怨君之不寤兮,吾#-666ll;死而后已”,表明他绝不与世俗同流#-666ff;污的态度。作为《七谏》的序幕,奠定了《七谏》悲愤和誓死抗争的感情基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