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3章 圣人之治原文解释
【原文】
不尚1尚:推崇。贤,使民不争。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
【翻译】
不推崇贤能之才,使#-666aa;民不争名夺位;不以奇珍异宝为贵重之物,使#-666aa;民不做偷盗的坏事;不炫耀可贪的事物,使#-666aa;民不产生邪恶、动乱的念头。因此,有道的人治理天下的方法,是要净化人民的心灵,满足人民的温饱,减损人民争名夺利的心志,强健人民的体魄。要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志,没有争名夺利的欲念。使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肆意妄为。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,就没有治理不好的。
原文 | 翻译 |
不尚贤,使民不争。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 | 不推崇贤能之才,使#-666aa;民不争名夺位;不以奇珍异宝为贵重之物,使#-666aa;民不做偷盗的坏事;不炫耀可贪的事物,使#-666aa;民不产生邪恶、动乱的念头。因此,有道的人治理天下的方法,是要净化人民的心灵,满足人民的温饱,减损人民争名夺利的心志,强健人民的体魄。要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志,没有争名夺利的欲念。使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肆意妄为。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,就没有治理不好的。 |
【原文注释】
〔1〕尚:推崇。
扩展阅读
【解析】
本章是老子对无为而治观点的具体论述与见解。
老子鲜明的提出圣#-666aa;之治在于无为的观点。只要心里没有贪念,就不会有不满及争夺之心,从而使自己达到一种纯朴自然的状态。要使社会物质条件丰富,民众就不会为温饱而起纷争,生活安逸自在,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,民众为了能使这种美好生活永远延续,就会自觉地维护这种和谐#-666cc;处的状态。即便有一些自认为是的#-666aa;想改变这种生活,民众也不会同意,从而使有智巧的#-666aa;也不敢有所作为。
老子还说,不要使民众产生志向,但是要使民众的体格强健起来,有了强健的身体,就不会有痛苦产生;不崇尚贤者,就不会产生志向,志向是人心滋生贪欲的前因,如果内心存有志向,人们就会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不择手段,这是恶行发生的一个前提。不以难得的货物为尊贵,那么民众就不会为了得到这些难以得到的东西而产生偷盗之心。老子还特别提到,作为最#guoxue666-com;统治者,首先不要存有欲望,而应与民众一样达到无知无欲的境界,因为民众是以圣人为榜样的,圣人如果有欲望表现出来,民众就会觉得不知所措而出现混乱。最后,老子说,能做到这些,就是无为而治,就没有不能治理好的地方了。
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贤,犹能也。尚者,嘉之名也。贵者,隆之称也。唯能是任,尚也曷为?唯用是施,贵之何为?尚贤显名,荣过其任,为而常校能相射。贵货过用,贪者竞趣,穿窬探箧,没命而盗。故可欲不见,则心无所乱也。心怀智而腹怀食,虚有智而实无知也。骨无知以干,志生事以乱。
贤,就是有能力。尚,是以美好的名节嘉奖的意思。贵,是形容兴隆。如果能做到人才能否任用一律依据才能,有没有嘉奖又能如何?如果能做到器物能否使用一律依据#-666ii;能,贵重价格高又能怎样?崇尚贤能、显要名节,荣耀大过了作为,需要经常拿两者相比较才能使获得的荣耀和做出的贡献相匹配。贵重的物品大家都愿意使用,贪婪的人拼命追逐,就好像进了门又想进箱子那样地渴求,连生命都在所不惜地抢夺。所以见不到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,也就没有什么使心迷乱的。要让百姓心中怀有智慧而腹中怀有食物,心中虚无才有智慧,腹饱才能没有迫切的欲求而不去用智谋手段谋求温饱。骨骼因为什么都不知道才能坚强地支撑整个身体,虚妄的想法和动机则惹是生非而引起混乱。
苏辙《老子解》
尚贤,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;贵难得之货,则民病于无有而至于盗;见可欲,则民患于不得而至于乱。虽然,天下知三者之为患,而欲举而废之,则惑矣。圣人不然,未尝不用贤也,#-666ll;不尚之耳;未尝弃难得之货也,#-666ll;不贵之耳;未尝去可欲也,#-666ll;不见之耳。夫是以贤者 用而民不争,难得之货、可欲之事毕效于前,而盗贼祸乱不起。是不亦虚其心而不害腹之实,弱其志而不害骨之强也哉!
崇尚贤能,则人们耻于比不上别人而相争;珍视难以得到的器物,则人们不愿意别人有而自己没有,所以不择手段地谋取;见到能引起欲望的东西,则人们怕自己得不到而产生混乱。虽然这样,天下都知道这三样能引起灾祸,想废除抛弃它们,这样就糊涂了。圣人不是这样,不是不用贤人,只不过不崇尚,不以贤人为榜样罢了;不放弃难得的器物,只不过是不那样珍视,不让人们觉得它是宝贝;不丢弃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,只不过不让人们注意到而产生欲望。所以启用贤者而人们不相争,难得的器物、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都放在前面而盗贼祸乱不兴起。这不也就像心灵空虚而不影响生活的温饱,意志薄弱而不影响骨骼的强壮吗?
今将举贤而尚之,宝货而贵之,眩可欲以示之,则是心与腹皆实也;若举而废之,则是志与骨皆弱也。心与腹皆实则民争,志与骨皆弱则无以立矣。不以三者眩之,则民不知所慕,淡然无欲。虽有智者,无所用巧矣。因三者之自然,而不尚、不贵、不见,所谓为无为也。
现在崇尚贤者、珍视宝物、展示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,就是精#-666nn;和物质生活都充实了;如果把这些都抛弃,那就是灵魂和肉体都虚弱了。精#-666nn;和物质生活都充实,人们就会相争;灵魂和肉体生活都虚弱,人们就无法维持生存了。不展示上面三种东西让人们眼睛迷乱,人们就无所倾慕、偏爱,而恬淡没有欲望。虽然有聪明机巧的人,也无处施用他的智巧了。让上面三种东西的自然地按规律发展,而不人为地崇尚、珍视、展现,就做到了无为。
【经典解读】
上一章,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,这里又继续深化,指出如何才能达到无为而治:“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,恒使民无知、无欲也。”有#-666aa;认为这是老子平均思想的体现,但也有#-666aa;认为这是老子“愚民”的思想。我们在研究时依然应该用到辩证法的思想,既要看到它的局限性,也要联系老子所处的时代特征、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,看到它的进步意义。
春秋战国之世,诸侯纷争,国家兼并,百姓生灵徐炭者不计其数。各大国为了相互争霸,变法制、扩兵备、访贤才。尊贤尚才成为一时风气,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尚贤、尚才的主张。然而,当时很多所谓的贤才并非真正的治世之才,他们投靠一些野心家,争权夺位、抢占钱财、大国争霸、小国兴兵、士#-666aa;奔走游说、挑动千戈,使天下更加混乱、道德更加颓废。于是老子才提出了“不尚贤”的主张。
这和其他学派的学者观点截然不同。孔子的学说极力崇尚贤者,教导弟子们要做“君子儒”,要“里仁为美”,之后的孟子、荀子等无不提倡尚贤,要求“居必择乡,游必就士”。墨家更是将“尚贤”作为理想,希望把贤人政治推广到全国,让贤能之人做上级正首,做下级的楷模,从而达到社会稳步发展的目的。法家虽然韩非说过“贤智不足慕”的话,但其思想、政策还是重视贤人的,李斯的《谏逐客书》更是明确地喊出了贤才对于国家的重要。
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,无知无欲是很难接受的,信息的专制、消息的封锁都是一种退步的表现。但在两千年前,战火频仍、民不聊生的时代,无知无欲、与世无争的生活确是很多民众可望而不可求的梦想。《列子,黄帝》篇就提出了一个理想中的华胥氏之国:“华胥氏之国在拿州之西,台州之北,不知距齐国几千万里;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,#-666nn;游而已。其国无帅长,自然而已。其民无嗜欲,自然而已。不知乐生,不知恶死,故无夭殇;不知亲己,不知疏物,故无爱憎;不知背逆,不知向顺,故无利害:都无所爱惜,都无所畏忌。入水不溺,入火不热。斫挞无伤痛,指摘无痒。乘空如履实,寝虚若处床。云雾不碳其视,雷霆不乱其听,美恶不滑其心,山谷不踬其步,#-666nn;行而已.....可见当时的人认为痛苦来源于“知”,若能无知,则可无天伤、无爱憎、无畏忌。《庄子》也言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已而为知者,殆而已矣!为善无近名,为恶无近刑,缘督以为经,可以保身,可以全生,可以养亲,可以尽年。”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