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5章 多言数穷原文解释
【原文】
天地不仁①,以万物为刍(chú)狗②。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(tuó)龠(yuè)乎③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言数穷⑧,不如守中⑤。
【翻译】
天地无所谓仁爱,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,任凭万物自然生长;有道的#-666aa;无所谓仁爱,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,任凭百姓自己发展。天和地之间,不就像一个风箱吗?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,越鼓动风量便愈多,生生不息。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,不如保持虚静。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
原文 | 翻译 |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(chú)狗。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(tuó)龠(yuè)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 | 天地无所谓仁爱,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,任凭万物自然生长;有道的#-666aa;无所谓仁爱,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,任凭百姓自己发展。天和地之间,不就像一个风箱吗?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,越鼓动风量便愈多,生生不息。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,不如保持虚静。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 |
扩展阅读
【注解】
①仁:仁爱、仁慈。
②刍(chú)狗:用野草扎成的狗,古#-666aa;祭祀时用,用后即扔。刍,野草。
③橐(tuó)龠(yuè):古代的风箱。
④数:通“速”。
⑤中:适中的意思。
【解析】
这一章里:老子由天地的“不仁”,讲到圣#-666aa;的“不仁”,进而提出了“守中”的思想。和前文不执于一端、“不尚贤”、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是一贯的。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: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#-666nn;论的思想倾向,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#-666aa;格化的观点。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,没有理性和感情,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,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,不受天、#-666nn;、#-666aa;的左右。二是老子又谈到“无为”的社会政治思想,是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。他认为,作为圣人——理想的统治者,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,采取无为之治,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、繁衍生存,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。
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”王弼说:“天地任自然,无为无造,万物白相治理,故不仁也。”天地无所偏爱,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、自然的存在,并不具有人类的理性和感情;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,并不像有#-666nn;论者所想象的那样,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,或对某物有所嫌弃,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。这一见解,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。从无为推论下去,无神论是符#-666ff;逻辑的必然结果。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,自然界的一切事物,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,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。
“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"同样,圣人无所偏爱,取法于天地的纯任自然。即圣明的统治者对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,而要平等相待,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。对此,老子作了个形象的比喻:圣人不仁,对待老百姓也要像对待刍狗一样。
“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!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”橐龠,是指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,即风箱。老子将天地比作一个可以来回鼓动的风箱,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,而且生生不息,不会竭尽。天地之间,风霜雨雪,电闪雷鸣,皆为天地二气激发涤荡所致,万物生生不息,无不依赖此气。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,空虚而不会枯竭,越鼓动风越多。而人体就像一个小风箱,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。如果用风箱的原理来修身,则生命会更富有激情,生命力会更强。
“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”老子通过上述比喻想要说明的问题是:“政令繁苛,只会加速其败亡,不如保持虚静状态。"即用很多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执行,很快就会遭到失败,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,虚静无为,这样万物反而能生生不息,永不枯竭。这里所说的“中”,不是“中正”之道,而是虚静。
本章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对待自然,论述天地本属自然,社会要顺乎自然,保持虚静,比喻鲜明生动。本章也是承上章对“道冲”作进一步论述。此处由“天道”推论“人道”,由“自然”推论“社会”,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。
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天地任自然,无为无造,万物自相治理,故不仁也。仁者必造立施化,有恩有为。造立施化,则物失其真。有恩有为,则物不具存。物不具存,则不足以备载。天地不为兽生刍,而兽食刍;不为人生狗,而人食狗。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,则莫不赡矣。若慧由己树,未足任也。
天地依循道的规律自然而然,不作为,不创造,万物自然发展,所以无所谓仁爱。仁爱的人必创造、建立、施行、教化,有恩德、有作为。人为地创造、建立、施行、教化,事物就失去了它本来的状态。有恩德、有作为,就不能一视同仁地保全万物,而是扶持一些事物的存在,消除另一些事物的存在。天地生出草来不是专为了动物,而动物吃草;天地生出狗来不是专为了人,而人以狗为食。不对万物作什么改变而万物都各有各的用和所用,都足够用。人自己树立的那么点智慧,是远不够用的。
圣人与天地#-666ff;其德,以百姓比刍狗也。橐,排橐也。龠,乐龠也。橐龠之中空洞,无情无为,故虚而不得穷屈,动而不可竭尽也。天地之中,荡然任自然,故不可得而穷,犹若橐龠也。愈为之则愈失之矣。
物树其慧,事错其言。不慧不济,不言不理,必穷之数也。橐龠而守数中,则无穷尽。弃己任物,则莫不理。若橐龠有意于为声也,则不足以#-666cc;吹者之求也。
圣人与天地都有相同的品德,所以百姓对于圣人就如同刍狗对于天地。橐指排橐,是风箱。龠指乐龠,是一种乐器。橐龠当中是空的,没有情感也没有作为,空而不能完全按瘪,越按,风就越没有竭尽之时。天地之间,浩浩荡荡,一切都自然发展,所以无法使它穷尽,就像橐龠一样。越争取就越会失去。
事物因智慧而生成,事情因为言辞而杂乱、出错。没有智慧,事物的生发就不能完成,不说话,事情就没有条理,这样就是早晚要结束、灭亡的命数。如果像风箱那样自守内心的空虚,则不会有穷尽。放弃自己的意愿和干预,任由事物自然发展,事物就不会失去条理。假使橐龠故意发出声音,那声音肯定是满足不了吹奏者的要求的。
苏辙《老子解》
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,故万物自生自死。死非吾虐之,生非吾仁之也。譬如结刍以为狗,设之于祭祀,尽饰以奉之,夫岂爱之?时适然也。既事而弃之,行者践之,夫岂恶之?亦适然也。圣人之于民亦然。特无以害之,则民全其性,死生得丧,吾无与焉。虽未仁之而仁亦大矣。
天地没有自我的意识而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变化,所以万物的生死都是自然地基于它自己的性质,而非外物造成的。死不是虐待造成的,生也不是因为我的仁慈。比如把草结成草狗,摆在祭祀的地方,卖力地装饰它、拜它,哪里是因为对它有爱呢?因为处在那样的场#-666ff;,所以人们做出那样的举动。祭祀结束了就把草狗扔了,走过的人从上面踩过去,哪里是因为厌恶呢?这也是正常的、自然而然的事。圣人对于百姓也是这样的。不去损害人民的利益,百姓就能保全他们的品格、本性,他们的出生、死亡、获得、失去,都不是我所施加的。虽然没有仁爱,但对百姓来说是比珍重、呵护他们更好的事,是一种更伟大的仁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