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08章 上善若水 > 第2节

第08章 上善若水 第2节原文解释

心善渊:#-666aa;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,即要有涵养,能包容,不浅薄,不狭隘。有宽广的#-666ee;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,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。

与善仁: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,像水一样善利万物,默默无闻,不求回报,以不争之心而争。

言善信:水客观地映照天地万物,人也应像水一样,恪守信用,直行危言。

政善治、事善能:治民皆应顺应大道,无为而治;行事应该效仿水,遵从潮流,圆润而不僵化。

动善时:水总是依规律应时而动,人亦当如此,遵规应时,顺势而为。

水不像火那么热烈,也不像石那么刚强,但人们义知道,水可以灭火,水滴石穿。王夫之说:“五行之体,水为最微。善居道者,为其微,不为其著;处众之后,而常德众之先。”以不争争,以无私私,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。它滋润万物而不居#-666ii;,它甘心停留在最低洼、最潮湿的地方,这正是圣人处世的要旨,即“居下不争”。

《荀了,有坐》记载了孔子答弟了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:“孔子观于东流之水。子贡问于孔子: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,是何?孔子曰:夫水,佣与诸生而无为也,似德。其流也埤下,裾拘必循其理,似义。其祧洮乎不屈尽,似道。若有决行之,其应佚若声响,其赴而仞之谷不惧,似勇。主量必平,似法,盈不求概,似正。淖约微达,似察。以出以入,以就鲜洁,似善化。其万折也必东,似志。是故君了见大水必观焉。”可见儒家所描述的君子人格和老子所说的圣人之行,有颇多相似之处,谦虚、利人、心#-666ee;广湛、仁.和诚信是他们#-666cc;同的优秀品质,也是老子、孔子从水上得出的智慧启迪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(令尹),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,宽刑缓政,发展经济,使楚国国力大增,为楚庄王争夺霸主之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孙叔敖年少的时候,有一次出去游玩,碰到了两头蛇,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。回到家中就哭泣起来。(孙叔敖的)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,孙叔敖说“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,现在我见到了,恐怕(我)要抛下母亲先死了。”母亲说:“两头蛇现在在哪?”孙叔敖说:“我怕后来的人又会看见,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。”母亲说:“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,你一定不会死。”等到(孙叔敖)长大,出任楚国令尹,还没有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而国人就已已经信#-666hh;他的仁义了。

孙叔敖出任令尹以后主张宽刑缓政,着力发展经济。当时,淮水流域常常会闹水灾,影响了农业的发展。为使百姓富足,国家强盛,他就去亲自调查,持兴修水利设施。孙叔放反对繁苛的政令。一次,楚庄王曾认为当时楚国的车子太小,遂命令全国一-律改造高大的车子。孙叔敖劝谏说,若以命令行事,会招致百姓反感,不如把都市街巷两头的门槛做高,人们就会自觉改造高车了。当时的楚国通行贝壳形状的铜币,叫作“蚁鼻钱”。楚庄王嫌它重是太轻,下令将小币铸成大币,但老百姓却觉得不方便,特别是商人们更是蒙受了巨大损失,纷纷放弃商业经营,这使得市场非常萧条。更严重的是,市民们都不愿意在城市里居住谋生了,这就影响了社会的安定。孙叔敖知道后,就去见楚庄王,他以便民为先,请求恢复原来的币制。庄王答应了,结果三天后,市场又恢复到原来繁荣的局面。

孙叔敖任令刀期间,三上三下,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不沾沾白岸;失去权势时不悔恨、不叹息。作为令尹,他的权力在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,但从来都轻车简从,吃穿简朴,妻儿不衣帛,连马都不食策。由于行政、治#-666kk;#-666ii;,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,孙叔敖坚辞不受。他为官多年,家中没有任何积畜,临终时,连棺椁也没有。

孙叔敖生病将要去世的时候,将他的儿子叫到病榻之旁,告诫他说:“楚王曾数次想封我上地,但我都没有接受。现在我耍死了,楚王一定会封你,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土地。楚国、越因之间有一块荒艽土地‘寝之丘’,这地方名字不好,土地贫瘠,楚国人害怕这儿有鬼,越国人也很迷信。你如果不得不接受封地,就要这一块土地吧。”孙叔敖死后,楚庄王果然以肥沃的土地#-666dd;封他的儿子,但他的儿子记着父亲临死的遗言,坚辞不就,最后不得已接受了“寝之丘”。后来楚国历经混乱,很多曾经封到肥沃之地的#-666ii;臣后代都因富贵而丧身失位,唯有孙叔放的后人保留着那块土地长久不失。列子说:“孙叔敖的智慧,知道不以利为利。知道处于别人所厌恶的地方,这就是得道者与众不同之处。”

孙叔敖遵从百姓的意愿,反对繁冗政令,可谓无为而治;他任令尹而不喜,罢官也不忧,正如本章所说的水,不争不求,能“居善地”;他有了功绩,却不求奖赏,也正是“善利万物而不争”;他要儿子求封于寝之斤,甘愿“处众人之所恶”。正是因为他这种超人的智慧,才能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,才能保全子孙后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