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14章 执古之道 > 第2节

第14章 执古之道 第2节原文解释

物之有形者,皆丽于阴阳,故上皦下昧,不可逃也。道虽在上而不皎,虽在下而不昧,难以形数推也。绳绳,运而不绝也,人见其运而不绝,则以为有物矣,不知为,卒归于无也。状其著也,象其微也。无状之状,无象之象,皆非无也。道无所不在,故无前后可见。古者物之所从生也,有者物之今,则无者物之古也。执其所从生,则进退疾徐在我矣。

有形态的事物都能区分阴阳,所以上面亮下面暗,阴阳二分,是物质不可能摆脱的状态。道却不一样,上面不明亮,下面也不晦暗,所以难以以外观和计量尺度来衡量。绳绳,是运行而不断绝,人们见到了这样,则以为是物质的、实在的,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它,其实最终是要归于无的。状是外部的大轮廓,象是微观结构。没有形状的形状,没有物象的物象,都不是无。道显现在万事万物之中,所以不分前后。这就是远古时期事物生成的道理,物质的、实在的东西是事物现在的状态,事物远古时期的状态是非物质的、无形的。了解、把握了万物的本源,进退快慢就都在我的控制中了。

【经典解读】

#-666aa;类感知外物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视觉、听觉、触觉,通过眼睛(视)、耳朵(听)、身体接触(搏),我们认识了身边的花草草、山山水水、日月星辰、鸟兽鱼虫。我们看到这些东西,能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,它们有色彩、有形状、有音调、有触感,但道却和我们所了解的世间万物截然不同,它是虚空的,却又真实存在:它支配着万物,无所不在,却又无法直接感知;它可大可小,变化多端,远远超出了#-666aa;类日常对万物的认识。它上面不耀眼,下面也不昏暗,它没有首,没有尾,总之,“道”与#-666aa;们日常所能认知的事物、存在方式完全不同,不能用平常的思维去思量它。

“道”是万物之本源,其生在“象帝之先”,故而从古至今,万物都是由“道”所统领、支配的。我们虽然看不到身边的“道”,也很难想象出它的具体特征,但我们能在从古至今的万物发展规律中认识到它的存在,能感受到有一种“#-666nn;秘的力量”在支配着世界的发展,支配着万物的生长繁衍衰败灭亡。这“#-666nn;秘的力量”就是老子所言的“道”,宗教人士口中的“#-666nn;”、“上帝”,儒家、墨家言论中的“天道”,迷信者说“因果循环”,其实虽然它们各不相同,有的被人性化,有的虚无化,但其来源和老子所说的“道”是一致的。都是人们对古今事物发展规律总结后,认识到的那种无法看见,却真实存在于世界之后的“神秘力量”。

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,就要把握“道”的运作规律。所以人们“观古而知今”、“观物而之人”、“观一而知万”,这都是对道的总结。人们常说的“圣人”就是因为比平常人更能参悟到“道”的规律,所以他们能顺道而行,能善治万物,能无失无过,能无忧无惧。

本章思想既是对“道”的特性的描述,也是老子方法论的体现。如何对待世间万物,如何处理纷杂的事物,那就是认识到支配它们的“道”的规律,“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”。通过对发生过的事物规律的探索,认识到现今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之道,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,不违拗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,让它们顺道而行,则可“无为而治”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古之时,中原地带的黄河、淮河经常洪水泛滥,让先民们不堪其苦。本帝在位之时,洪水暴发,无边无际,淹没了庄稼,淹没了丘陵,人们流离失所,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。目睹洪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惨痛,尧帝决心要消灭水患,于是就到处求访能治理洪水的人。

他将大臣、部落首领们召集到身边,说:“如今水患当头,人们生活艰苦,谁能担当治理洪水的大任呢?”群臣、部落首领们都推举鲧,尧觉得鲧常常违背法纪,不守命令,危害同族的人。但四方诸侯之长都说,还是让他试一试,如果实在不行,再免去他的这项职务。于是尧命令鲧去治理洪水,并告诫他:“可要恭敬地对待你的职务啊!”鲧工作也很勤奋,他四处建立堤坝围堵洪水,但治水九年,毫无#-666ii;绩。

后来舜帝开始操理朝政,他首先要解决的也是治水。因为鲧治理水患没有#-666ii;绩,所以舜革去了鲧的职务,将他流放到羽山,后来鲧就死在那里。为了寻找新的治水之人,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,大臣们都推荐禹:禹虽然是鲧的儿子,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,且为人谦逊,待人有礼,做事认认真真,生活也非常简朴。舜于是将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。

禹接受重任后,工作十#-666dd;勤奋,曾三过家门而不入。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,想出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,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,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。他按照九州地形,沿山脉开凿水道,将淤积之水导入大海。经过十几年的治理,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,驯#-666hh;地、平缓地向东流去,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也显露了出来,人们回到肥沃的土地上去生活,在昔日被洪水淹没的地方筑室而居,耕田劳作。人们为了尊崇禹的#-666ii;德而将其称为“大禹”,后来舜也将其作为了接班人。

同样是治水,工作也都很努力,鲧失败被流放,而禹却成功了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禹掌握了水的运行规律,它喜下,易于被疏导,却很难被围堵。其实无论何事都是如此,比如想让牛倒退,若是硬从后面拉牛,即使大力土也很难办到;若是拉着鼻环让它回头,几岁大的牧童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。

掌握事情发展的规律,即老子所说的“道”,是解决事物的最佳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