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道法自然 第2节原文解释
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混然不可得而知,而万物由之以成,故曰“混成”也。不知其谁之子,故先天地生。寂寥,无形体也。无物匹之,故曰“独立”也。返化终始,不失其常,故曰“不改”也。周行无所不至而免殆,能生全大形也,故可以为天下母也。
混沌不可辨识、不可认知的东西,万物都是由它生成的,所以叫混然自成。不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产生的,所以它的诞生肯定比天地要早。寂寥,是形容没有形体的样子。因为同时没有其他东西存在,所以说独立。万物的变化从开始到结束,都遵循道的永恒规则,所以说没有变化。无所不到地运行而没有危险、没有尽头,能够生出巨大完整的形体,所以说可以做天下的母体。
名以定形。混成无形,不可得而定,故曰“不知其名”也。夫名以定形,字以称可。道取于无物而不由也,是混成之中,可言之称最大也。吾所以字之曰道者,取其可言之称最大也。责其字定之所由,则系于大。有系则必有分,有分则失其极矣。故曰“强为之名曰大”。
名字能够反映事物的形态、特点。混沌无形的东西,没有形态、特点,无法把它与其他东西区别,所以没法取名字,也就不知道它的名字了。名能够描述形态,字可以对事物的特征表示认可。道来源于无,但不归属于无,形成于混沌之中,可以用语言称谓为最大的。我们之所以将其命名为道,是取用能够找到的最伟大的称呼。追究道的名字的由来,就是缘于它的伟大。既然缘于伟大,那么肯定也能说出是不缘于什么,既然有与它无关的东西,那么就不能说道是最伟大、最普遍、最极致的了,所以伟大只是勉强地命名,而不能等同于道。
逝,行也。不守一大体而已。周行无所不至,故曰“逝”也。远,极也。周无所不穷极,不偏于一逝,故曰“远”也。不随于所适,其体独立,故曰“反”也。天地之性人为贵,而王是人之主也,虽不职大,亦复为大。与三匹,故曰“王亦大”也。
逝,是变化运行的意思。道不固守一个巨大物体而就此满足、停止。道的运行无所不至,所以叫逝。远,是极致、非常的意思。道到处运行,没有不到的地方,它不偏向于一个方向、一个方面、一个层面的运行,所以说远。不留恋任何一个它到过的地方、不留恋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,它完全独立,所以说反。人的高贵是天地间的本性,而王是人的主宰,虽然没有天地那样大的力量,但也算是大的,与道、天、地并列,所以王也是大的。
四大,道、天、地、王也。凡物有称有名,则非其极也。言道则有所由,有所由,然后谓之为道,然则是道称中之大也。不若无称之大也。无称不可得而名,故曰域也。道、天、地、王皆在乎无称之内,故曰“域中有四大”者也。
四大是指道、天、地、王。普通的事物有称呼有名字,都没有达到极致,而有所局限。谈论道,就是根据道的一些显现而用言辞来谈论,正是因为我们有道的这些显现作为根据才能给它命名叫做道,然而道在各种事物的名称之中也算是伟大的了。但是还是不及没有名称的东西伟大。没有名称也不能给它命名,所以我们把这种东西只称为空间。道、天、地、王都在这种没有名称的东西内部,所以说空间中有四种伟大的事物。
法,谓法则也。人不违地,乃得全安,法地也。地不违天,乃得全载,法天也。天不违道,乃得全覆,法道也。道不违自然,乃得其性。法自然者,在方而法方,在圆而法圆,于自然无所违也。
自然者,无称之言,穷极之辞也。用智不及无知,而形魄不及精象,精象不及无形,有仪不及无仪,故转相法也。道法自然,天故资焉。天法于道,地故则焉。地法于天,人故象焉。所以为主,其之者主也。
法,就是遵从于某原则、规律的意思。人不与地相违背,就能够保全安定,这就是按地的法则做事。地不与天相违背,就能够保全它所承载的地面上的事物,这就是按天的法则做事。天不与道相违背,就能够保全它所覆盖的事物,这就是按道的法则做事。道不与自然相违背,就能发挥自己的本性。师法自然的,遇到方就成为方的,遇到圆就成为圆的,丝毫不违背自然的发展变化。
自然,是无法言说的言说,是无法命名的命名,是穷极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广阔的概念。使用智谋不如什么都不知道,形体不如精微物质形成的征象,精微物质形成的征象不如没有形态,有衡量事物的标尺不如没有衡量事物的标尺,所以有都要师法无。因为道向更高层次的自然学习,所以天就以道为师法的素材;因为天向更高层次的道学习,所以地就以天为法则来遵守;因为地向更高层次的天学习,所以人就来模仿地的德行。这些事物之所以在他们的范畴内成为主宰就是因为他们所学习、师法的是更伟大、更高层面的主宰。
苏辙《老子解》
夫道非清非浊,非高非下,非去非来,非善非恶,混然而成体。其于人为性,故曰“有物混成”,此未有知其生者。盖湛然常存,而天地生于其中耳。寂兮无声,寥兮无形,独立无匹,而未尝变行于群。有而未尝殆,俯以化育万物,则皆其母矣。道本无名,圣人见万物之无不由也,故字之曰道。见万物之莫能加也,故强为之名曰大。然其实则无得而称之也。
道是不分清浊、高下、来去、善恶的,混沌地存在。道在人身上体现为性,所以说有一种东西浑然自成,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生成的。道深远永恒地存在,天地生于其中。寂是说道无声,寥是说道无形,道独立而没有能和它并列的东西,没有一个由许多与道相并列事物构成的世界,来供它变化运行。道存在而没有毁灭的时候,它生育出万物,万物以它为母体。道本来是没有名字的,圣人看到万物都来源、遵从于道,所以把它命名为道。万物都不能反过来向道施加影响,所以勉强形容它伟大。而道真正的内涵是没办法言说的。
自大而求之,则逝而往矣。自往而求之,则远不及矣。虽逝虽远,然反而求之一心足矣。由道言之,则虽天地与王皆未足大也。然世之人习知三者之大,而不信道之大也,故以实告之。人不若地,地不若天,天不若道,道不若自然。然使人一日复性,则此三者,人皆足以尽之矣。
自我膨胀而追求道,道反而离开。人就去追逐它,然而感觉总是遥不可及。道虽然是变化而遥远的,但是我们反过来追求我们内心的虚静就足够了。从道的角度说,天、地和王还都算小。但是世人知道天、地和王的大,而不觉得道有多大,所以老子告诉人们这个事实。人不如地,地不如天,天不如道,道不如自然。然而人如果某天恢复了本性,则天地和自然那样伟大的事物,人都能够穷究、领悟。
【经典译文】
关于“道”的性质和规律,在前面章节中基本都已经提过,在这里老子再次提及,主要就是为了说明它“可以为天地母”和“#-666aa;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的原则。指出#-666aa;依道而行的根源之所在。
古#-666aa;常说“天生万物”,却很少探讨天地是如何形成的,“盘古开天地”的故事是否为真?连博闻多识的孔子也不语这些虚无缥缈,无益于治世的“怪力乱#-666nn;”。而老子却在这里提出了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”的惊人论断。认为“道”才是宇宙万物的本源,认为天地都是依“道”而生成、运作的。“道”寂静无声、虚空无形,#-666ll;立永恒,循环不止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