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章 去奢去泰 第2节原文解释
阴阳相荡,#guoxue666-com;下相倾,大小相使,或行于前,或随于后,或歔而暖之,或吹而寒之,或益而强之,或损而赢之,或载而成之,或隳而毁之,皆物之自然,而势之不免者也。然世之愚人,私己而务得,乃欲拒而违之,其祸不覆则折。
唯圣人则知其不可逆,顺以待之,去其甚,去其奢,去其泰,使不至于过而伤物,而天下无患矣。此不为之至也。尧、汤之于水旱,虽不能免,而终不至于败者,由此故也。《易》之《泰》曰:“后以裁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。”三阳在内,三阴在外,物之泰极矣。圣人惧其过而害生,故裁成而辅相之,使不至于过。此所谓“去甚、去奢、去泰”也。
阴阳相互冲突作用,高的和低的相互突显,大的小的相互利用,有的在前面,有的在后面,有的轻吹加热,有的吹气降温,有的增加而更强盛,有的减损而变得羸弱,有的承载事物使之完全,有的冲突而造成破坏,都是事物的自然状态,都是不可避免要如此的。但是世间愚蠢的人,为自己谋私利,想要抗拒、违逆道的规律,其后果不覆灭也会受损失。
只有圣人知道道是不可以违逆的,所以顺从地对待,排除极端的、奢侈的、过度的,使不至于过度而对事物造成损害,天下就没有祸患了。这是无所作为的极致。尧、汤的时候不是没有旱涝灾害,而最终不会造成巨大损害的原因,就是能够顺应自然。《易经》的泰卦说:“利用天地的规律,帮助天地达到它们适宜的状态,支配百姓。”三个阳爻在内,三个阴爻在外,是事物平安稳定的极致了。圣人担心过度会造成损害,所以对天地之道有所取舍并加以辅助,使之不至于过度,这就是所说排除极端的、奢侈的、过度的。
【经典解读】
天下是“不可为、不可执”的。如果依靠强制措施来治理天下、执掌天下只能招致失败,最终失去天下。天地间万物是纷呈不一的,它们依照着“道”而进行运作,圣#-666aa;要做的不是去通过自己的意志改变它们,而是要消除那些限制它们的极端、过度的措施和行为。
上一章老子说“大制不割”,本章又说“天下#-666nn;器”,其实它们是相互联系的。王弼在注《道德经》中对#-666nn;器的解释是:“#-666nn;,无形无方也。器,#-666ff;成也。无形以#-666ff;,故谓之神器也。”即天下是无形无方,由万物混#-666ff;而成的。存在着有无、#guoxue666-com;下、长短、音声、前后等不同的特征,其中的事物“或行或随”、“或歔或吹”、“或强或羸”、“或载或隳”。属性、运行规律各不相同,完全按照统一的制度来规划、治理它们也是不能实现的,故而“大制”不割。既然不能按照统一的制度去治理天下,那对于纷呈的世间万物该如何呢?无为而治则是最好的办法,让事物按照它们本来的白然规律去运作。
天下万物虽然都依“道”而运行,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真实特性,即“道”的不同衍生方面却是截然不同的。治理者必须看到这一方面,能考虑到事物的不同特性,才能包罗万物,为天下溪、天下式、天下谷。淮南种橘,然而到了北方就变成了枳,如果统治者不因地制宜,强制北方#-666aa;栽培橘子,就会造成损失;各地节气相同,气温却不同,如同统治者将每年耕作、收割时间都安排得死死的,各地一定不一致,对农业造成损害;每个#-666aa;的才能、性格不一样,只有因材施教、因才驱使,才能让人民发挥最大的能力,如果全都成批地计划着来,肯定会埋没人才……所以说圣人要做的,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去给世间万物制定规则,而是应该将那些过#-666dd;、极端、限制事物正常发展的规则去掉,让它们能自然而行。
〖哲理引申〗
世人往往将天下看为最重要的东西,认为得到天下就什么都有了,成为天下之主就可以为所欲为,满足自己的任何欲望了。其实,在古代圣王和老子等先哲眼中,这种观点是十#-666dd;错误的,在他们看来,成为天下之主,不是代表着特权、享乐,而是一种沉重的责任。坐在天子的位置之上,首先要履行天子的职责,治理百姓,管理国事,为天下操劳,天下事情那么多,哪还有时间游玩享乐。所以,在某种程度上说,得到天下并非一件很快乐的事情,于是有些人为了保持自身的逍遥自在而宁愿放弃天子之位。
唐尧之时,尧帝发现许由十#-666dd;贤能,于是便想将帝位让给许由,许由听后立刻拒绝了,并逃到箕山之中隐居起来。后来,尧帝又派人找到了他,想请他出任管理九州的长官,许由又当即拒绝,并认为出来做官是以名利来妨害自己的节操、自由,认为尧的话污染了自己的耳朵,便跑到颍水边洗濯耳朵,表示不愿为官以投入到世俗之中。
古代圣贤都有许由这种操行,所以他们不汲汲于地位、名利,即便是天子之位也能够轻易让出。他们不以得到高位而欣喜,不以失去高位而忧愁,得到天下不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,失去天下不觉得丝毫的遗憾,所以他们并不将天下看成是自己的私产,更不用强力去争抢天下。
尧帝在位的时候,时时在求访可以让位的贤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,当时天下发大水,有个被称为巢父的人,教人民在树上筑屋,躲避洪水猛兽,尧帝觉得他很贤能,便想将帝位让给他,巢父却一口回绝。后来,他又想将天下让给许由,没想到又被许由拒绝。晚年,他得到了虞舜,经过各种考验,觉得虞舜是个可以托付天下的人,便准备将天下授予他。有的大臣,劝他立自己的儿子丹朱,尧却说丹朱不肖,不可予之天下,最终将天下授予了虞舜。
虞舜接受尧的禅让以后,并未立刻将天下占为己有。他故意跑到南河之南躲避丹朱,后来,诸侯们都去朝见舜而不朝见丹朱。舜知道天下人归心于自己,才接受了帝位。舜统冶天下以后,同样以天下为公,为了造福人民,治理好天下而殚精竭虑。晚年,他又准备将帝位让给治水有#-666ii;的禹。有人劝他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,舜拒绝了。禹即位以后,也像舜一样避开商均三年,后来发现诸侯都朝见他,不朝见商均,知道天下归心于自己,才正式继位为天子。
尧舜这些圣王,许由、巢父这些贤人,就是认识到了拥有天下是一份沉重的责任,所以他们不去强求天下,更不会将天下视为自己的私产,为了满足私欲而残害天下百姓。所以,他们能够受到后世的敬仰,他们的子孙虽然没有登上天子的大位,却得到了善终,成为一方诸侯。而后世的很多人,眼中只看到了得到天下那种万人之上、无人可制的超然地位,为了获得这种地位而用尽各种手段,不惜弑父杀兄,手足相残。可是,他们不知道,身处这种地位之上,只有以天下人民为根本,尽心国事,才能坐得安稳,得到荣耀和美名;如果是怀着私心,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而强占这种位置,不仅不会如愿,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