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36章 柔弱刚强 > 第2节

第36章 柔弱刚强 第2节原文解释

要完成一件事也是如此,想要削弱对手,可以先让它强胜,从而使其自满;想要夺取什么,可以先给予对方,使它自大;想要废弃什么,可以先兴盛它,使之麻痹。勾践想要报复吴国,就竭力侍奉夫差,让他骄傲自大,北上争霸,最后给其致命一击。汉宣帝想铲除霍氏家族,就先封其#guoxue666-com;官厚禄,以麻痹他们。司马懿想除掉曹爽,就隐退装病,最后趁曹爽出城,将其一举铲除……这样的事例历史上数不胜数。只有知道,以退为进,以舍为得,以弱求强,以不争而争的道理,才能够永远保持活力,永远不会被淘汰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老子所说的“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”,很多时候被理解为权谋诈术,历史上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事例,比如晋献公假途灭虢,通过贿赂虞国而最终灭掉了虞、虢两国;秦惠王通过石牛引诱蜀王,最终取得了蜀地;韩氏、魏氏,故意示弱,使智瑶更加骄傲,最终灭亡了他……但权谋诈术,大多是后#-666aa;附会老子言论,并非老子真实思想。老子讲道德,最根本的就是让#-666aa;放弃巧诈,心存善念。本节所说的这几句话,也正是如此,只要不怀着奸诈的心去揣测它们,就很容易发现它们在生活之中的深刻道理。

“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”,并非教#-666aa;们采用先予后取的方式骗取什么,夺得什么,而是告诉人们,只有先予,也就是付出,才会有取,也就是得到回报。世上之事无不如此,你想欣赏美艳的花朵,就要给它浇水、松土;你想收获甜美的果实,就要为它修枝剪叶;你想得到别人的支持,就要给别人一些报酬;你想受到别人的尊重、感激,就要懂得为他人付出,替他人着想。

很多人从来不想着给他人什么,却不断希望别人帮自己,为自己效力,这是不太可能的,除非别人是你的父母,真心愿意为你付出而不求回报。楚汉相争的时候,刘邦和诸侯约定在垓下#-666cc;同攻打项羽,结果到了约定时间诸侯都没有到来,刘邦自己进#-666kk;反而被项羽打得大败,落荒而逃。刘邦十#-666dd;生气,对身边的谋士们骂道:“韩信、彭越这些无信的小人,和我约好了攻打项羽,到了约定时间却背信弃义,没有一个到来的!”这时,张良、陈平等人对刘邦说道:“大王不必抱怨,他们不来本是常情。”刘邦不解,张良等人解释道:“大王想凭借着这些人夺取天下,如今天下眼看就要平定了,您拥有这个天下,而他们却没有得到什么明确的好处,您想让他们尽力,却没有#-666dd;享给他们利益,他们怎么会来呢?陛下若能与之#-666cc;分天下,这些人当可立招而来。否则最终成败,尚不可知。”刘邦大悟,于是下令明确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给齐王韩信;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封给梁王彭越,其他诸侯也都得到了好处。果然,不久以后,这些诸侯纷纷带兵到来,同刘邦一起消灭了项羽。

领导者管理企业、建#-666ii;立业的过程中要懂得分享、付出,普通人在普通生活中亦当如此。很多人常常感叹自己运气不好,没有别人那么多收获,其实,在羡慕别人的收获之前,最该想的是别人的收获难道是平白无故的吗?自己想要收获,是否也曾经像别人那样付出过呢?一个经常帮助别人的人,才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得到别人帮助;一个习惯于施与的人,才会在困难的时候有很多人愿意回报他。世间没有平白无故的恨,也没有那么多平白无故的爱,“欲取先予”,你只有付出过,给予过,才会得到应有的回报,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好心才会有好报”。

有一个企业家,因为经营出现了些问题,资金无法周转,竟然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。他甚至想到了自杀来逃避问题,可没想到在关键时刻,一个陌生的投资者向他的企业投入了一大笔钱,帮助他成#-666ii;地渡过了难关。企业家认为自己幸运极了,对那位投资者也十分感激,事后带着厚重的礼物去探望恩人。企业家说了一大堆感激的话,对方却告诉企业家,其实他只需要感激自己就行了,企业家不知何意。

那位投资者告诉企业家,自己曾经十分贫困,上大学时险些因为没有钱而退学,在绝望之中却意外得到了一笔助学金,最终完成了学业。可以说,正是这笔助学款让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,取得了今天的成就。这时,企业家才恍然大悟,多年以前,自己的企业盈利丰厚,的确经常向同城的大学捐赠一些助学资金,没想到这些无意的举措,竞然在这么多年以后,挽救了自己的企业,挽救了自己的人生。在感慨之余,他们也都了解了,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的道理。企业家渡过困难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以前向社会捐款的传统,因为他知道,善意的付出一定会有善意的回报,与社会分享利益,是件受益无穷的事。

老子说的“欲取先予”,关键在于“予”,而不是“取”。一个人要想成#-666ii;,要想得到好运,就必须懂得分享、付出,做一个博爱的人,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