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39章 贱为贵本 > 第2节

第39章 贱为贵本 第2节原文解释

上面说的是极端的情况。天不清明不至于马上崩裂,地不安宁不至于马上塌陷,神不灵妙不至于马上消逝,川谷不盈满不至于马上涸竭,万物不生长不至于马上绝灭,侯王不能维持公正的权威不至于马上被颠覆。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到达一定程度,这些情况一定会发生。

天地之大,侯王之贵,皆一之致。夫一果何物也?视之不见,执之不得,则亦天地之至微也。此所谓贱且下也。轮、辐、盖、轸、衡、轭、毂、轊,会而为车,物物可数,而车不可数,然后知无有之为车。

所谓无之以为用者也。然则天地将以大为天地耶?侯王将以贵为侯王耶?大与贵之中有一存焉,此其所以为天地、侯王者,而莫或知之耳。故一处贵而非贵,处贱而非贱,非若玉之碌碌贵而不能贱,石之落落贱而不能贵也。

天地的伟大,侯王的尊贵都是由一形成的。那么一到底是什么一种东西呢?看也看不到,摸也摸不到,道也是天地间最渺小的了。所以说道也体现为卑贱和低微的一面。轮、辐、盖、轸、衡、轭、毂、轊这些零件组合在一起就成了车,这些东西都是能计数的,而车是零件的组合,在零件的那个层面来说车是无法计数的,然后知道车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,只是一种零件组合的状态。

这就是并不实际存在的事物发挥作用的例子。天地因为广阔就能成为天地吗?侯王因为尊贵就能成为侯王吗?广阔与尊贵之中都有道的存在,道才是天地、侯王能够获得伟大地位的真正原因,而他们自己都不知道。所以一在高贵的事物中不体现高贵,在卑贱的事物中也不体现卑贱,不像玉那样美丽华贵而没有卑贱的表现,也不像石头那样粗顽而毫无高贵的体现。

【经典解读】

很多书本将“一”解释为“道”。在老子眼中,“道”是无所不在、无所不能的,它支配着世间万物的生长衰亡。世间万物的形态和规律,天清地浊、山#guoxue666-com;谷深、#-666nn;祇灵妙、帝王尊崇都是由“道”来决定的。失去了“道”这一切都不能保持原来的样子。因此,统治者也只能顺应“道”,回归“道”才能不失败,保持统治地位。这样理解固然没有什么错误,但在本章中将“一”解释为万物混然而同的特性似乎更好一些。通过下文“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”以及侯王“贱称而守贵位”可知老子在这里主要想告诉大家的是,什么事都不要极端,若果将这个道理归结为“道”则显得过于宽泛。

“天得一以清;地得一以宁……”#-666aa;们常说“天清地浊”,天给#-666aa;的印象就是清明,然而“清明”并非天的所有状态,阴霾雨雪、雷电云雹都是通过天而呈现出来的,在不同的气候中天也不是永远都可以用“清明”来形容。但正是将这些所有的元素混而为一,天才显现出了它的“清”。同样,地也不是永远宁静的,川谷也不是永远充盈的,动与静、空与盈互相变化、相互混#-666ff;,最后#-666aa;们才对它们有了“静”、“盈”的印象。世间的万物都是如此,在不同的矛盾此消彼长,相互转化中体现出了最主要的特性。相反,如果一件事物的某个特性过于极端,那么不仅不会使这种特性愈加明显,反而将变得模糊,甚至消失。没有浊就不会显出清,没有动就不会显出宁,没有空就不会显出盈,没有愚就不会显出灵。

至誉无誉,上德不德。武王伐纣,在古代被描述为“至仁”伐“不仁",但孟子却对其产生怀疑;《三国演义》中描述诸葛亮算无遗策,无所不知,鲁迅却批判“状诸葛多智而近妖”。太仁义就会显得虚假,太自尊就会显出自卑……物极必反,任何事物、任何特征过于极端就会转向它的反面,这是矛盾存在的基本规律。正因为圣人之道这个道理,所以他们不会走向极端,所以他们贵而守贱,荣而守辱,欲先而守后,欲上而守下,欲治民而以民为贵。真正的荣誉是不需要过#-666dd;赞誉的,而过#-666dd;追求荣誉的人,最后必将失去荣誉。太多的人居高位而不知退,立大#-666ii;而不知谦,最后荣去辱来,落得身死名灭的下场。

“是故不欲碌碌如玉,珞珞如石”,圣人知道矛盾的存在,懂得混而为一的道理,他们既不会像美玉那样碌碌光洁,也不会像顽石那样珞珞坚硬,而是刚柔并备,知雄守雌,知黑守白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世界上那些伟大的事物能成为混而为一的整体,是因为它们都遵守着宁和朴实的自然之道。天高远广大,却能包容万物;地厚重宽博,却能承载万物;江海幽深绵长,却能汇纳百川;上古的君王处于高位之上,却能亲近人民,爱惜人民。正是它们这种高而不自高、大而不自大、出于众人却不抛弃众人的品性,让它们变得宽厚宏博、受人敬仰。老子认为,世人都应该向自然界、向前代圣王学习这种博大的#-666ee;襟、低调淡泊的处世方式。

自然万物是不#-666dd;贵贱的,花鸟鱼虫虽然形态本性各不相同,但它们都是平等的,#-666cc;同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;高山河流是没有尊卑之别的,它们不会因为自己的高大而张狂,不会因为自己的广博而自傲;日月星辰是没有尊卑贵贱之别的,无论是大是小,是明亮还是昏暗,它们都每日平静地出生、降落,无论人类对它们是崇拜还是诅咒,都丝毫改变不了它们的行程、表现。真正的得道之人也应该像这些大自然中的事物一样,博大、宽厚、和光同尘、定乎内外分、辩乎荣辱之境。

历史上有很多居于尊位的人,他们有的被世人铭记尊重,有的被世人厌恶唾弃,有的早就被遗忘,这是为什么呢?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的:

有的人

骑在人民头上:“呵,我多伟大!”

有的人

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。

有的人

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“不朽”;

有的人

情愿作野草,等着地下的火烧。

……

骑在人民头上的,

人民把他摔倒;

给人民作牛马的,

人民永远记住他!

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,

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;

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,

到处是青青的野草。

只有遵守平等、仁慈的处世之道,爱护人民,贡献人民,和人民“混而为一”的统治者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,才能被后人所铭记、爱戴。统治者得到人民认可的最好方式,不是建立什么丰#-666ii;伟绩、开拓多少疆土、取得多少胜仗,而是能够让百姓看到他是爱惜自己、#-666hh;务自己、接近自己,而非高高在上、剥削、统治自己的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