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41章 大器晚成 > 第2节

第41章 大器晚成 第2节原文解释

无所不照,而非察也。若止不行,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。或夷或纇,所至则平,而未尝削也。上德不德,如谷之虚也。使白而不受污,此则不屑不洁之士,而非圣人也。广大而不可复加,则止于此而已,非广也。因物之自然而无立者,外若偷惰而实建也。体圣抱#-666nn;,随物变化,而不失其贞者,外若渝也。

道是在万事万物中都有体现的,而不是需要通过体察来找到的。即便道停止了,天下再快的东西也还是无法超越它。不管是平的还是不平的,道所影响到的地方,都变成平的了,而根本没人去动手削平。具备上等品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,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谦虚。使白的东西不受污染,这样做的人都是对不干净感觉不屑的人,而不是圣人。大得不能再大了,所以就此停止,还不是真正的广大。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去树立、创造的人,外表看上去虽然怠惰,其实是刚健有力的。体会和抱持#-666nn;圣的道,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,但是却不失去纯洁的本性,这样的人外表却看起来像脏的一样。

大方无隅,全其大方,不小立圭角也。大器晚成,器大不可近用也。大音希声,非耳之所得闻也。大象无形,非目之所得见也。道之所寓,无所不见。凡此十二者,皆道之见于事者也。而道之大全,则隐于无名,惟其所寓,推其有余,以贷不足,物之赖之以成者如此。

成全大方,而不去建立小的角落。大的器物不能指望很快地派上用场。大的声响不是耳朵所能听见的。大的形象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。道在万物中都有存在、作用和体现。上面说的十二种事物,都是道在具体事物的具体体现。而道的整体则隐藏而无法言说,只能见到它所影响的具体事物。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,万物依赖它而形成的道就是这样运作的。

【经典解读】

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三种#-666aa;“上士”、“中士”、“下士”,他们的主要区别就是对待“道”的态度。上士显然是#guoxue666-com;明的#-666aa;、即所说的得道之士,他们听闻了“道”以后,就会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它,依据“道”而养身,依据“道”而治民。而中士听闻了“道”以后,则不能完全领悟它,他们会或信或疑,表现得比较平庸。下士则又下一层,他们听闻了“道”以后则哈哈大笑,弃之不理,表现出狂妄而浅薄。老子指出,“道”本来就是玄之又玄的东西,只有上士才能了解它、践行它,因此,遭到嘲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。

#-666aa;们常常说“无知者无畏”、“真理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”、“阳春之曲和者必寡”就是这个道理。自古以来,人们就容易被直觉、传统、通俗等欺骗,而不能够看到真正的真相。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,当时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不可理解,是对#-666nn;灵的亵读。后来坚持这种思想的布鲁诺甚至被坚持地心说的教廷活活烧死,就连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也不得不接受审判,保持沉默。然而,很多年以后,人们发现真理是掌握在那些极少数人手中的。达尔文,提出物种选择论的时候,首先到来的也不是荣誉和赞扬,而是无数的批判与咒骂。

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,“皇帝的话就是真理”,很多人为了讨好皇帝而不敢讲真话,那些说真话的大臣无时无刻不是在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来陈述真相。所以老子的话对于统治者来说很有借鉴意义。上流的统治者听到好的建议就会采取它,身体力行地实现它,所以古人赞扬大禹从善如流。唐太宗就是一个能够听取臣下正确意见的人,他能以人为鉴、以史为鉴,故而开创了贞观盛世。次一点的统治者,听取了正确的意见以后,虽然不能完全理解,但他会进行思考,会让臣子们进行讨论,然后选择是否采取。历史上这样的统治者占多数,他们平庸,但是还不至于昏庸,他们没有过人的才能,倒也能作为一个守成之君。最差的统治者,自以为是,根本听不见别人的意见,更有甚者对进谏忠言的#-666ii;臣大加杀戮,到最后国中无人敢说真话,到处都是歌#-666ii;颂德的奸佞小人。历代的亡国之君多属于此种,比如商纣王、秦二世、高纬、石虎、苻生之流。

接着老子用“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,夷道若颖。上德若谷;大白若辱;广德若不足;建德若偷;质真若渝。大方无隅;大器晚成;大音希声;大象无形”等一系列“道”所表现出的矛盾性,来说明它的真谛是很难理解的,它是幽隐而难以名状的。这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体现,表现了“道”的非直观性,不与世俗所见相同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”。可惜世间能称得上是上士的人太少了,反而到处都是下士,故而老子无奈地叹道,“不笑不足以为道”,孔子也抱怨,“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”。很多时候真理并不是能一下子被世人所了解的,这时有很多人在世俗的嘲笑、批评面前开始动摇,开始对自己所坚守的产生了怀疑,甚至回归于平庸,而那些坚持自己看法的人则被历史牢牢地记住了。

姜太公年近七十,怀着平天下的理想,却只能靠贩席为生,受到周围人的嘲笑,被妻子赶出家门。但他坚守理想,后来遇到周文王,辅佐其成就灭商大业,成为齐国之祖。孔子生于春秋乱世,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治国理念,处处碰壁、处处受阻,受困于陈蔡之间,七天吃不上熟食。然而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念,终于使之成为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。苏秦携带重金游说秦王,却得不到赏识,貂裘敝、千金散,落魄地回到故乡。他的妻子轻视他,不出门迎接;他的嫂子轻视他,不为他做饭;他的父母都嫌他为家里丢人,但他坚持自己的理想,闭门苦读,以锥刺股,最终得到了赵王的赏识,身挂六国相印,权势胜于诸侯。

和氏璧的故事更是如此。卞和发现了藏在石头之中的美玉,将其献给楚厉王。楚厉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,匠人说:“这是块石头呀!”楚厉王认为卞和欺骗自己,因而砍去他的左脚。等到楚厉王死去,楚武王登上王位,卞和又拿来那块璞玉来献给楚武王。楚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,匠人又说:“这是块石头呀!”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自己,因而砍去他的右脚。楚武王死后,楚文王登位。卞和便抱着那块璞玉到楚山脚下大哭,三天三夜,眼泪哭干直到流出血来。楚文王听说,便差人去问他,说:“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多得很,为什么#-666ll;#-666ll;你哭得这样伤心呢?”卞和说:“我并不是为砍断脚而悲痛啊!我悲痛的是把宝玉称作石头,把忠心耿耿的人叫作骗子,这是我所最伤心的呀!”楚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块璞玉,发现是一块真正的宝玉。于是把它命名为“和氏之壁”。

世俗之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,很难深入观察,所以怀有理想的人经常被视为异类、不正常人,乔布斯、马云这些成#-666ii;者的背后无不饱含着数不清的嘲讽和误解。然而,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,任由下士笑之。无论是修道还是处世,人都应能够透过外界的嘲笑来思量自己所执着的是否正确,只要正确,即使不被世人了解也是“被褐怀玉”,等到时机到来之时,美玉总有发出光彩的一天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