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42章 或损或益 > 第2节

第42章 或损或益 第2节原文解释

世人以为柔弱容易受损,强横容易得益,而不知道这是错误的。所以想要教化天下的人,都如此教导说:你没见到强横凶暴的人死得都不安详吗?强横凶暴的人,是狂妄到极致的人,人们知道强横凶暴的人不免于死亡,就可以知道不可以有妄想;知道了不可以有妄想,然后就可以跟他讲道了。所以说我以这句话作为教导的开始。

【经典解读】

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在前面的篇章中老子多次论述过,道为万物之本源,在这里他再次指出这一点。“一-”既是一个数字概念,表示道的唯一性,同时它也表现着道的无形、混沌、混而为一的状态。《准南子》中有:“所谓无形者,一之谓也。所谓一者,无匹#-666ff;于天下者也。卓然#-666ll;立,块然#-666ll;处,上通九天,下贯九野。员不中规,方不中矩。大浑而为一,弃累而无根。怀囊天地,为道关门。”说明“一”是道的门径,来形容道无所不在、混而为一、囊括天地、无形无声,它表示矛盾的双方还未明显#-666dd;化的阶段。“二”指阴阳二气,《易经·系辞上》有“一阴一阳谓之道”之称。世间万物大多#-666dd;为相互对立转化的两个不同方面,有无、#guoxue666-com;下、先后、寒暑、正负……这些矛盾的不同方面相互转化,而万物也随之不同,从而产生了新的事物,即“三”。而这些不同的新事物又组成了大千世界。

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。万事万物都包括阴阳两个方面,它们相互交融、冲突而达到宁和。其实达到这种所谓的“和”,就是前面所说的“二生三”的过程。三并非指绝对的一种状态,而是不同于“二”的两方面所有新事物的组#-666ff;。矛盾不同方面占比不同,所产生的新事物自然也不相同。也有#-666aa;将这种达到“和”的“冲气”当作同阴阳一样的另一种气。如冯友兰说:“老子书说‘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’(四十二章)。这里说的有三种气:冲气、阴气、阳气。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,阴阳是二,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。二生三就是说,有了阴阳,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。那么冲气究竞是哪一种气呢?照后来《淮南子》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,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,有一种混沌未#-666dd;的气,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,轻清的气上浮为天,重浊的气下沉为地,这就是天地之始。轻清的气就阳气,重浊的气就是阴气。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,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。‘冲’是道的一种性质,‘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’(四章)。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,与道相差不多,所以叫冲气。也叫做一。”(《老子哲学讨论集》第41页)冯先生的观点也很有道理。无论“冲”是一种元素还是一种运动,总之它都是要达到一种“和”的状态。将其应用于在现实生活中,就是告诉#-666aa;们处理一件事时,如何控制其中的各种因素,想要达到什么样的平衡,都是值得思考的事。

“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”。对于事物来说,有时损害它反而使它得益,有时增益它反而使它受损。事物只有达到一个“和”的状态,才是最有利的,它们的发展皆遵循阴阳平衡之道,管理事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,否则主观地妄为经常会造成相反的结果。比如,果树每年都需要进行修剪,否则枝叶过于茂盛就没有空间生长果实,然而修剪一旦过度,就会对树木造成损害,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;再如,孩子需要管理,需要自由,但它们都是有个限度的,管理过于严刻,就会损害孩子的#-666ll;立创造力,而自由过于放纵,则会容易导致他们误入邪路。

“强梁者不得其死”。可以说“守下”、“守辱”、“不争”、“致虚”是老子处世为事思想的根本。老子已经屡次讨论过“柔弱胜刚强”、“知止不殆”、“物壮则老”的道理了。这里再次说出:强横霸道的#-666aa;,必将死无其所。一个人强横霸道,在内就会失去谦卑之心,听不进劝谏,无法改正自己的缺点,骄傲自满,被欲望所驱使;在外强横就会招致不满,霸道就会惹起怨恨,助之者日少,而怨之者日多,如此怎么能死得其所呢?所以老子将这些作为施政的根本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战国时期,齐国在齐威王、齐宣王两代励精图治之下,到了齐闵王时期达到的强盛。年轻的齐闵王像他的祖父一样雄心勃勃,不仅希望继续保持齐国东方强国的地位,而且还想建立更大的霸业。

即位之初,他就不断地通过干预他国朝政,来建立自己的威望,树立齐国的威望。首先,他倚仗强大的武力,帮助韩国公子咎驱逐了竞争对手公子几瑟。之后又伙同魏裹王胁迫韩襄王立公子咎为太子,使韩国更加亲近齐国。

不久,在魏国说客陈轸的游说下,齐闵王派孟尝君田文率领齐#-666kk;,联#-666ff;韩、魏攻打秦国。齐闵王三年(前298年),孟尝君统帅齐、韩、魏三国联#-666kk;,势如破竹,很快就攻到了秦国的边防要隘——函谷关。联#-666kk;攻破函谷关后,为了缓解局势,秦昭王被迫“割河东而讲和”。这次行动大大地提高了齐国的威望,使其俨然成为了东方诸国的领袖,自此,齐闵王也以天下霸主自居。

伐秦战争结束后,齐闵王又对北方的燕国展开了攻击,击破燕军十多万,俘虏了燕军将领,占领多座城池,迫使燕国向齐国求和。这让齐闵王称霸天下的野心进一步膨胀。齐闵王十三年(前288年),秦昭王和齐闵王相约#-666cc;同称帝,秦昭王为西帝,齐闵王为东帝。

之后,齐闵王借宋康王昏庸无道,四处树敌之时,吞并了宋国。在与宋国的战争中,齐闵王胁迫北方的燕国出动军队帮助自己进攻,燕昭王迫于齐国的强力,不得不派将军张魁统帅两万燕军协助齐国攻宋。当傲慢的齐闵王看到燕国军队时,不仅没有感激之情,反而对燕国只派出这么点军队感到十分愤怒,当即下令将燕将张魁处死。消息传到燕国,燕昭王愤恨不已,可又毫无办法,于是一边卧薪尝胆,等待时机,一边继续对齐国低声下气,忍气吞声。在赵国的帮助下,齐军迅速攻占了宋国,宋康王逃亡魏国。

齐闵王十四年(前287年),齐、赵、燕、韩、魏五国联合发起对秦国的进攻。迫于来自五国的压力,秦昭王不得不废除了帝号,并且割地求和。此时齐闵王的威望达到了极点,但这也是齐国命运的转折点。由于战争连年不断,齐国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几乎耗尽,再加上齐闵王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,越来越骄傲自满,不讲究对外战争和对内治理的策略,专横跋扈,穷兵√武,从而内外树敌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