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44章 知足不辱 > 第2节

第44章 知足不辱 第2节原文解释

“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”。知足则不争,不争则不辱;知止则早退,早退则不衰。所以处下者身安,居后者不损。范蠡远遁而全身,文种不退而亡命;张良归隐而保全,韩信贪位而丧生;霍光家族骄奢而灭族,张安世家族则慎俭而兴盛……他们遇到的都是同样的君主,但有人知止、知退,故能长存不败;有人则不知止、不知退最后反而身死家破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老子所言的轻名利、远欲望,并非是完全不接近这些。老子并不是一个极端遁世的人,他不反对人的基本需求,只是希望世人在声名利禄之前不要迷失了自己,知道知足常乐、知止不衰之道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张良是秦末汉初刘邦身边的重要谋士,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极大的#-666ii;勋。汉朝建立后#-666ii;臣宿将获罪者多,善终者少,但张良淡泊名利,及时隐退,不仅全身而退,其子孙也数代封侯。

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,他的祖上三代相韩。秦国灭韩统一天下后,张良图谋恢复韩国,他结交刺客,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的车架,但行刺失败,被迫逃亡。他逃亡至下邳之时,偶遇一位名黄石公的隐士,被授予《太公兵法》。

在秦末农民起义中,张良率部投奔刘邦。当时刘邦势力并不突出,但张良发现他是一个心#-666ee;广阔、不拘小节的人,一定能在乱世中崛起。张良曾游说项梁立韩国贵族韩成为韩王,他担任韩申徒。以韩申徒之职率#-666kk;协助平定关中;鸿门宴上正是张良的计谋帮助刘邦脱离险境。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,张良复归刘邦,成为其最重要的谋士。他向刘邦提出很多重要计策,如不立六国后代,联#-666ff;英布、彭越,重用韩信等,又主张追击项羽,彻底歼灭楚#-666kk;,使刘邦能完全统一天下。

汉朝建立后,刘邦大封功臣,此时人人都期望得到丰厚的赏赐和上等的封地,唯#-666ll;张良淡泊名利。刘邦曾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,张良辞让,谦请封开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(今江苏沛县),刘邦同意了,故张良也被称为留侯。张良辞封的理由是:他在韩国灭亡后已经沦为布衣,布衣得封万户、位列侯,应该满足。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,国家大事有人筹划,自己“为韩报仇强秦”的政治目的和“封万户、位列侯”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,一生的夙愿基本满足。

作为一个出色的谋略家,张良深知“狡兔死,走狗烹;飞鸟尽,良弓藏;敌国破,谋臣亡”的哲理,他晓得利物而不居,功成而身退才是世间大道。于是自请告退,摒弃人间万事,专心修道养精,崇信黄老之学,静居行气,欲轻身成仙。但吕后感德张良,劝他毋自苦,张良最后还是没有听从吕后的劝告,仍就远离人间烟火。司马光曾在《资治通鉴》中这样说:“以子房之明辩达理,足以知#-666nn;仙之为虚诡矣;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,其智可知也。夫功名之际,人臣之所难处。如#guoxue666-com;帝所称者,三杰而已。淮阴诛夷,萧何系狱,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!故子房托于#-666nn;仙,遗弃人间,等功名于外物,置荣利而不顾,所谓明哲保身者,子房有焉。”即:以张良的智谋,肯定知道求仙成#-666nn;的事是虚妄无功的,但他坚持这么做,远离权力之争,正是他智慧的表现。刘邦称赞的汉初三杰,韩信被杀,萧何也曾入狱,只有张良安身无事,就是因为他懂得人生不可太过完满,知道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不值得汲汲而求。

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很难得,但能在建功之后懂得全身之道——即“不争”,则更加可贵。与张良同时代的韩信、彭越、英布都是一时之豪杰,但就是不懂这个道理。身居高位而不退,最后身首异处,只留下一声声后人的哀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