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50章 出生入死 > 第2节

第50章 出生入死 第2节原文解释

生死之道,以十言之,三者各居其三矣,岂非生死之道九,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矣。不生不死,则《易》所谓“寂然不动”者也。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,使人自得之,以寄无思无为之妙也。有生则有死,故生之徒即死之徒也。人之所赖于生者厚,则死之道常十九。圣人常在不生不死中,生地且无,焉有死地哉?

本性是无所谓生死的,置身于自我之外就是生,执着于自我就是死。获取外物的精微物质来滋养自己,就是维持生命、延长寿命的人;用外部的声音、颜色、气味来伤害自己的人,就是破坏生命、走向死亡的人。两者走的是生与死两条路。我们只知道劳作而不知道停歇,只知道说话而不知道缄默,只知道思考而不知道忘记,种种行为都将耗尽人的精力,就是老子说的因为行动太多而进入死亡的境地。

生死的道路,三者各占了三分,那不就是说生死的道路占九分,剩下的一分是不生不死的道路吗?不生不死,就是《易经》所说的“静寂不动”。老子只说其中九分,是让人自己悟到剩下的一分,而寄托了无所思虑、无所作为的奥妙。有生就必然会死亡,所以活着的人就是将要死亡的人。人依赖丰富的生活物资的,十分之九都要走死亡的道路。圣人常在不生不死的状态中,称不上活着,哪里还有死亡呢?

【经典解读】

天生万物,有朝夕而亡的,有千年而不朽的。#-666aa;生在世,有长命百岁的,有夭折早逝的。长生长寿是所有#-666aa;的愿望,即使那些一生修道者也不能完全漠视死亡,否则又何必炼丹、又何必养气。故而王羲之在《兰亭集序》中感慨:“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”“死生亦大矣!”

虽然#-666aa;人都知长寿之好,可惜并非人人能够得到长寿。本章中老子就说“生之徒,十有三”,即真正能算得上长寿的也不过十之三四而已。那么,为何人人都向往长寿,大部#-666dd;人却不能长寿呢?老子认为主要有两种原因:一是,动之于死地,即行动不慎自取灭亡;一是,生生之厚,即过于爱惜生命,反而适得其反。

行为不慎自取灭亡的人,并非不知道生命的可贵,而是因为外欲的吸引,而疏忽了生命的重要性。因为具有外欲,所以导致内心狂放,忘记慎重安全。所以,王弼在为这段话注释的时候写道:魭鳝认为深渊还不够深,于是在其中凿穴居住;鹰鹳认为#guoxue666-com;山还不够高,于是在上面增筑巢穴。这些地方,弓箭射不到,渔网够不着,可以说是处于不死之地了。可是因为欲望,它们“触矢而毙,贪饵吞钩”,终入于死地。争夺抢掠,斗狠涉险,驰骋收猎,游冶攀爬都是导致人们“动之于死地”的因素。故而修道、修禅之人无不要求,节欲、空心。

一个人,如果爱惜生命,一定不能被眼前的利益,欲望所迷惑。古人云:君子甚患无故之利。孔子说: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。孟子说: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。都是告诫人们要知道远离危害,谨守善地。但历史上无数人,为贪欲而入死地,为色欲而入死地,为虚名而入死地,为权力而入死地……

还有些人因为过于爱惜生命,却适得其反。比如,那些天天做保健,整天药不离口的人,反而常常得不到健康,而那些在田地间耕种,似乎从来不知道呵护身体的人,反而身体倍儿棒。成天吃大鱼大肉、成天喝营养饮料的人,往往身体不如吃粗茶淡饭、饮白开水的人。养生应该顺应身体的自然规律,过#-666dd;的营养、呵护,不仅不会带来好处,反而会伤害人的本性,损害人的身体。

这一点在养护、教育幼儿上很有启发意义。有些家庭就是对孩子呵护过度,而导致教育的失败。教育出的孩子,不仅身体虚弱,干点什么都干不了,反而一离开了往日的呵护,就会闹毛病。曾经有报道,一个孩子经常闹毛病,怎么也找不出原因来,后来医生通过对其生活习惯进行了解才知道,家人从小就给孩子极精细的呵护,家里一尘不染,出去蒙得严严实实的,这样反而将孩子弄成了温室里的花朵,一和外界接触就适应不了。而那些在田间玩耍的孩子,满手是泥,满地打滚,长大了却大多十#-666dd;健康。

所以说,人不能因为外欲而忘记了自己身体的安危,也不能太过关注生命,而导致过犹不及。所以说保持清淡、宁静、顺其自然最好。老子生逢春秋乱世,在当时战乱纷纷,统治者为了私欲而肆起干戈,他们自己锦衣玉食、纵欲奢靡,而百姓却处于战火之中,兵戈之下。这正是老子所说的危害生命的两个极端。因此他主张不要发动战争,也不要奢侈无度,而是清静无为、恪守“道”的原则,不妄为,不伤害别人,他希望人们能够做到少私寡欲,清静质朴、纯任自然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有无、美丑都是相形相依的,得失、祸福也正是如此。你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,必然会忽略其他的事情,你得到了一些东西必然会错过另外的一些。面对纷繁世界,各种诱惑,我们该如何取舍呢?用老子的话说就是“恒使无欲”,就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欲望,权力欲、金钱欲、美色欲、美味欲……人才会不断感到疲劳,感到巨大的压力。欲望过多、患得患失的心态,是痛苦的重要源泉,孔子也曾对其进行过批判:“其未得之也,患不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。苟患失之,无所不至矣!”可见在孔子眼中,患得患失也是为恶堕落(无所不至)的罪恶之源。

纣王,是小说《封#-666nn;演义》中有名的昏君,他是商朝末代君王,史书上一般称之为帝辛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说帝辛“长巨姣美,天下之杰也;筋力超劲,百人之敌也”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也说“帝纣资辨捷疾,闻见甚敏,材力过人,手格猛兽”。可见,帝辛天资聪颖,闻见甚敏,稍长又材力过人,有倒曳九牛之威,具抚梁易柱之力。

帝辛才资出众深得其父帝乙的欢心,于是被立为继承人。帝辛继位后,重视农桑,发展生产,国力强盛。他对东夷用兵,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的势头,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,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沿海。

开始他还能选贤任能,#-666ff;理治理天下。但取得一定成绩后,这位君王开始骄横起来,变得刚愎自用,听不进谏言,以为天下没有人能高过自己。同时,生活上也开始奢侈起来,筷子换成象牙的,杯子换成犀玉的,吃旄象豹胎,穿九重锦衣,大肆兴建广厦高台。尤其是建设鹿台,随意挥霍国家财物,消耗民力。为了满足自己的色欲帝辛还强迫诸侯国向其进献美女歌姬,其宠妃妲己就是这个时候被献到纣王面前的。

得到妲己之后,纣王荒废朝政,整日在鹿台之上饮酒听乐,让妇女倡优裸着身子,跳互相追逐的“北里舞”,以取笑乐。每到秋高气爽,他便陪着妲已到西山一带去打猎,有时十天半月也不回来。为寻找乐子,取悦妲己,他断朝涉之胫,剖孕妇之腹,做长夜之饮。对鬼#-666nn;的祭祀也便怠慢起来。帝辛生活日益奢侈,赋税不断加重,天下百姓民不聊生,而鹿台的府库,却装得满满的。百姓日益怨望,诸侯渐有离心。于是纣王便采纳妲己的建议,以炮烙之刑镇压人心,还将敢于直言进谏的宗亲比干剖心杀死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