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51章 尊道贵德 > 第2节

第51章 尊道贵德 第2节原文解释

第二十五章,谈到过“道法自然”,即道纯任自然,本来就是如此的,因此依“道”而生长、运行的万物也应该纯任自然,不应该对它们进行#-666aa;为的干扰或妄图主宰它们。对于统治者来说,要#-666ff;于“道”,不失“德”,能够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。思民之所思,解民之所忧,长之,育之,养之,覆之,为他们生长、成#-666ii;创造顺利的条件,而不妄为主宰;#-666ii;成以后,也不可自以为有#-666ii;,自以为#-666aa;民之主。

《孟子》中也说: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,粮食便会吃不完;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,鱼整就会吃不光;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,木材就会用不尽。粮食和鱼鳖吃不完,木材用不尽,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。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,就是王道的开端了。”

虽然,他们所持的治国理念有所差异,但在不妄为干扰百姓,不违背自然规则,顺应人民性情养育他们、引导他们、教化他们上却是一致的。只有如此才是#-666ff;乎“道”、#-666ff;乎“德”的。而那些利用战争暴力掠夺百姓,利用严刑酷法使他们顺从,利用人为限制防止他们迁移的则都是拂人之性的,这样的统治者也早晚会被人们抛弃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老子指出“道”和“德”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,是因为它们抚养万物、保护万物,却不将功业据为己有。世界上最大的德行,就是默默进行、不求回报地付出。天地覆育万物、承载万物,从来不要求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给它们什么回报,所以人们敬畏天地自然,对它们充满了无尽的崇拜;父母抚育子女、保护子女,从来不要求子女有什么回报,所以世人都知道父母是最亲近的人,是最应该得到尊重的人。

真正的道德应出于内在的为善之心,绝不可以怀着功利的目的,为了求得回报而虚伪行善。这也是老子所说的“上德无德,是以有德”。虚伪的行善,表面对人客客气气,为他人着想,背地里却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名声,盘算着如何得到对方的回报,这不是道德,而是孔子口中的“乡愿”。孔子说:“乡愿,德之贼也!”孟子解释说,乡愿之人“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,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洁,众皆悦之,自以为是,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,故曰‘德之贼’也。”这样的人表面上看似行事符合道德,其实完全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,实际上是将道德引入了错误的方向,给人们做出了不好的表率。历史上这样的事、这样的人都很多,比如公子光厚待专诸、严仲子厚待聂政,他们行善事是为了让别人为自己卖命,所以即使付出再多,后人也不会称赞他们有道德,反而认为他们阴险奸诈。故《菜根谭》中说道:“君子而诈善,无异小人之肆恶。”

有目的的伪善,求回报的施舍都是君子所不齿的。真正的有道德之人,行善良之事,完全是出于恻隐之心、道义之心,他们将行善当成一种使命,能够在帮助别人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取得乐趣。雷锋之所以能够长时间成为人们的学习楷模,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真正的助人之心,将#-666hh;务于社会、#-666hh;务于他人当作一件快乐的事,帮助别人之时从来不求回报,甚至很少留下姓名。

战国之时的鲁仲连就是一个助人不求回报的君子。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打败了赵国,将数十万赵#-666kk;降卒坑杀,这让鲁仲连看到了它残暴的本性。当时,赵国内外很多人都提出让赵国降#-666hh;于秦国,与秦国媾和、向秦国称臣纳贡,赵王犹豫不决。鲁仲连看到这种情形,毅然投入了反对与秦国媾和的队伍中。他奔走于诸侯各国,号召大家联合起来,反对残暴的秦国,并在赵王面前亲自和主张投降的大臣辩论,最终说服了赵王,保住了赵国的几个城池,并让诸侯们看清了秦国残暴的面目。事后,赵国君臣准备报答他,鲁仲连却连忙逃走,称:“所贵于天下之士者,为人排患、释难、解纷乱而无所取也。即有所取者,是商贾之人也,仲连不忍为也。”也就是说天下士人之所以受到敬仰,正是因为他们能够为人排除患难、解除纷乱而不求回报,如果做了好事却接受回报,那就成了出卖自己行为的生意人了,还怎么能够称为士人君子呢!

真正行善的人,是从来不求回报的。他们为善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别人,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。整个世界都美好了,生活在其中的人,谁不会受益呢?他们即使不想得到回报,可以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