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天下有始 第2节原文解释
“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;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身不殆”。“母”即是万物本源之“道”,是普遍性、#-666cc;性;“子”即万事万物运行规则之“道”,是特殊性、个性。老子在此指出了#-666cc;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。#-666cc;性中产生个性,个性中蕴含有共性;掌握了共性,可以推测出个性,掌握了个性,可以总结出共性。所以,世#-666aa;既要认识世间规律的共性方面,也要认识到其个性的不同,如此才能“没身不殆”。
本章内容和第四十七章、第四十八章内容联系极为紧密,应参照领悟。第四十七章所言内容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解释,得其母,可以知其子,即掌握了“道”的普遍性,以后便可以推演出它的特殊性即个性。如此只要悟到了“道”,便可以“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”了。而第四十八章内容也和本章内容相互解释。“得其母,察其子”是什么呢?就是“为道”,以共性察个性,个性万千,而共性只有一个本源,就是“道”,所以心境越宁静,思想越纯朴就越接近“道”,故而说“为道日损”。而“知其子,察其母”是什么呢?就是“为学”,世间规律纷呈,要在这些个性中寻找到最基本的共性,那么知识越多,就越能总结出来,所以说“为学日益”。
“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勤。开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”。兑是#-666aa;的耳目口鼻等感官,门是心思和欲望之门,勤是指愁苦、烦恼,救是指理清事物的头绪。所以这句话还是告诉人们,外物外欲太多会导致人迷惑、迷失,只有保持虚静,减少欲望才能永远没有忧患。
“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用其光,复归其明,无遗身殃;是为袭常”。大的事物人人都能见到,只有得道者才能发现那些幽隐、细微的变化,这样才能够称为“明”。“柔弱胜刚强”、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于天下之至坚”,所以能坚守柔弱的才可以称为“强”。日月因其明而发光,故可以照耀万物,明是根本,光是#-666ii;用。万事万物,在不离根本的基础上发挥作用才能永远不殆,才能用之不竭。
本章老子在阐述共性、个性之间的关系上,告诉人们既要看到事物的本源,又要发挥其#-666ii;用。离开本源,人就会陷入迷惘,事物的#-666ii;用也会用尽。不认识到个性,就不能物尽其用,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陷入僵化、教条之中。
〖哲理引申〗
在一定程度上“道”是指规律,它揭示了宇宙间万物的生长衰亡,小到一棵树如何生长、发芽、结果,大到一个国家如何建立、兴盛、灭亡。千百年来人们总结了无数规律,这些“道”指引着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,衍化成道德、法律、经验、文化知识等不同体系。它们成为人类智慧与思想的源泉,通过这些规律人们更好、更快地适应这个社会,更容易、更迅速地取得成功。但由于时间地点的差异,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,可以说“变”也是道的一个重要方面。很多人只能看到“常道”,而不能看到“非常道”,殊不知“常道”未必是“正道”,“非常道”也未必是“误道”。
战国时期,赵国大将赵奢在瘀与之战中大败精锐秦#-666kk;,奠定了其千古名将的美名。随着赵奢的显赫,他的儿子赵括也被世人所关注。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,博闻强识,口齿伶俐,谈论起#-666kk;事常常将他的父亲驳得不知所言,因此他经常沾沾自喜,自以为可比孙武、吴起,当时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。
孝成王七年(前259年)秦#-666kk;与赵军在长平对阵,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,秦军几次打败赵军,廉颇领军坚守营垒不出战。秦军屡次挑战,廉颇都置之不理,秦将十#-666dd;苦恼。这时,秦国使了反间计,花费大量黄金派造间谍混入赵国境内,秦国的间谍散布谣言说,廉颇无能,秦军当前所厌恶忌讳的就是马#-666hh;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。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失利和固守不出本来就已经十#-666dd;不满了,因此当听到这些谣言以后,立刻下令让赵括代替廉颇到长平担任赵军总指挥。蔺相如说:“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,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。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兵法书,不懂得灵活应变。”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。
年轻气盛,信心十足的赵括代替廉颇之后,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,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。这让秦国大喜,秦昭王立刻让经久沙场的常胜将军白起到长平,并下令:“有敢透露武安君白起为将的格杀勿论。”白起到了长平后,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,赵括倾巢出动追击败军,渐渐进入了白起设定好的圈套之中。此时,秦军又派出一队骑兵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,把赵军#-666dd;割成两半。赵括发现中计以后,已经无法撤回营地,只得在当地固守待援,随着粮草的耗尽,赵军士卒离心,饥饿的士兵甚至相互残杀,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件。待援无望的赵括,屡次反击都不能攻破秦军营垒,于是亲自带领精兵发动最后的冲锋,在战场上被秦军射死。赵括死后,四十余万赵军投降秦军,全部被活埋,赵国大伤元气,多亏楚国、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亡国之灾。
兵法,是无数才智绝伦的军事家在战场上总结出来的规律,它们可以指导将军如何用兵作战,在一定程度上只有遵循这些“道”,战争才能取胜。赵括熟读兵法,自以为得了战争之道的真谛,殊不知,战场、时间、敌我力量、外交环境都是在不断转变的,因此,“道”也是在不断变化的,赵括只知道守着书本之上的老规矩,哪能不兵败身死呢?相反,真正悟得战争之道的人,在战场之上则会灵活变通,依据当前形式来阐述道的真正涵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