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54章 善抱大道 > 第2节

第54章 善抱大道 第2节原文解释

接下来老子提出了“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余;修之于乡,其德乃长;修之于邦,其德乃丰;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普”,既说明了修道对于自身、家庭、乡里、国家、天下的重要作用,同时也指出一种修道养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。修道于自身,德性就会纯真;之后可以修道于自家,这样德性就会盈盛;然后可以修道于乡郭,如此德性才会长久;然后可以修道于国家,德性才会丰隆;最后修道于天下,德性才会普及。这很容易让人想起《大学》中所说的“格物,致知,诚意,正心,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”之路。虽然道家以为“道之真,以治身,其绪余,以为国”,而儒家则以治国、平天下为终极目标,其间有“为而为”与“无为而为”的差别,但它们的路线却是重叠的。圣人都是得道于自身而后可以教化万民,没有身不修而可以为万民之主的。因此,在老子眼中那些得道的圣人,才是理想的统治者,而那些只知道贪图享乐、肆意妄为的统冶者是不#-666ff;格的,是非道的,是“盗夸”。

“故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以此”。知道了“道”、“德”对为身、为家、为乡、为国、为天下的重要作用以后,就可以反过来通过身、家、乡、国、天下的情况看个人以及统治者是否有德,是否守道。人不纯朴、不真实、不谦恭就是失德失道;家不和睦、不团结就是失德失道;乡郭民风不朴实、百业不兴旺就是失德失道;国家不强盛,上下不同心就是失德失道;天下不安宁,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就是失德失道。老子通过这些来告诫人们,劝诫统治者时时应该进行反省,经常审视自己是否失德,施政是否有道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提到中国古代的明君,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唐太宗李世民,这位贞观之治的缔造者,被所有后世的皇帝视作典范,连乾隆皇帝都对其钦佩不已。李世民登基以后,采取以民为本的政策,广开言路,虚心纳谏,减轻税赋,厉行节俭。史书记载:贞观年间“官吏多清谨自守。王公贵族、大臣豪强没有敢侵欺百姓的。商路上不再有盗贼,监狱里很少出现罪犯,马牛布野,外户不闭。旅客外出自山东至于沧海都不用自带粮食,在路上就有人供给。民风淳朴,旅客路过村落,一定会受到厚重款待,这都是以前未曾有过的事”。

一次,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#-666mm;止盗贼。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#-666mm;止他们。唐太宗听了微笑着说:“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,劳役、兵役太重,官吏们又贪得无厌,老百姓吃不饱,穿不暖,这是切身的问题,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。朕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,节省开支,减轻徭役,少收赋税,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,让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,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,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!”按这样实行以后,天下太平,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而不用担心安全问题。

唐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:“君主依靠国家,国家依靠民众。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,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,腹饱而身死,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。所以,君主的忧患,不是来自外面,而是常在自身。欲望兴盛,费用就会增大;费用增大,赋役就会繁重;赋役繁重,民众就会愁苦;民众愁苦,国家就会危急;国家危急,君主就会丧失政权。朕常常思考这些,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。”

除了爱民,他对辅佐自己的大臣也真心相待。李绩回朝任兵部尚书时,积劳成疾,重病缠身。太宗亲自探望,敦促太医认真治疗,甚至过问李绩所#-666hh;药物。太医向他禀报说:“此病乃多年风寒淤积所致,我有一验方,其他药物都有,只缺‘须灰’一味。”唐太宗迫不及待地问:“须灰是何药,能找到吗?”太医解释说:“须灰就是胡须所烧成之灰。”唐太宗一听,马上说道:“这药我有。”立即命人取来剪刀,亲自将自己的胡须剪下,烧成灰后,又亲自将须灰调入药中,让李绩#-666hh;下。李绩#-666hh;药后,病情迅速好转,很快便痊愈了。他被太宗剪须一事感动得“顿首见血,泣以恳谢”。孟子曰:“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。”唐太宗就做到了这一点。

正因为唐太宗爱护下属,所以所有的大臣都尽忠职守,敢于直谏事实,国家政治变得十#-666dd;清明;正因为他爱护百姓,所以百姓没有重税徭役,生活得都很安乐,没有作奸犯科之人,一时天下大治。老子说,“故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”,观看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行,即可知道圣明的统治者一定是将“爱民”作为最基本的治理之道的。可惜后世的统治者,能向他学习的太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