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67章 持保三宝 > 第2节

第67章 持保三宝 第2节原文解释

勇、广、先三者,人之所#-666cc;疾也。为众所疾,故常近于死矣。以慈卫物,物之爱之如父母,虽为之效死而不辞,故可以战,可以守。天之将救是人也,则开其心志,使之无所不慈,无所不慈,则物皆为之卫矣。

勇敢、广大、超前是人们都嫉恨的。被大众嫉恨,所以常常濒临灭亡的境地。用慈爱来保卫万物的人,万物像对待父母一样去敬爱,以死效劳都在所不辞,所以可以以此作战或防守。天如果要救某个人,就打开他的心志,让他对万物都怀有慈爱,既然对万物都怀有慈爱,万物会都来保卫他。

【经典解读】

很多#-666aa;都以为老子的言说过于虚无缥缈,过于空泛无形,但正是这种大,才显现出了“道”的唯一性。所谓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”,如果“道”也有特定的形状和声音,也可以轻易地就被观察到,那它就不能成为世界的本源了,也就不能作为支配时间万物运作的根本规律了。#-666aa;们习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意志来观察、看待世间万物,所以他们对自己不能认识的事物总是心存怀疑,老子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说的。

“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”。老子所说的三宝,就是“慈”、“俭”、“不敢为天下先”,这三条法则,有了它们便可以终身不殆。“慈”,就是慈爱,老子所说的“慈爱”并不是对什么东西过于珍视,过于溺爱,也不是像东郭先生那样滥用同情心,而是要任其自然,不违背事物本性,滥用、挥霍事物。如前面所说的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。“俭”即第五十九章所说的“啬”,就是对事物节俭、爱惜,对百姓宽容、和爱,而非肆意妄为,滥用事物、滥用民力。“不敢为天下先”就是后其身、下其位,甘愿#-666aa;下而不争。

“慈故能勇;俭故能广;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”。这是老子从正面对“三宝”的作用进行论述。一个人拥有慈爱,才能勇敢。一方面,“慈”能使自己勇敢:保家卫国的战士因为拥有对国家、人民的爱,所以才会永远走上战场;为民请命的官员因为拥有对百姓的慈爱,才能敢于为民做主,和恶势力做斗争;那些母亲保护孩子而同天灾、猛兽抗争的例子无不是因为拥有慈爱而出现的。另一方面,“慈”能使人民勇,一个让百姓感到慈爱的政权,百姓才会在危难之中奋起保卫它;一个统治者拥有慈爱之心,所以百姓才会为了他而赴汤蹈火;一个将领,拥有慈爱之心所以战士才会前仆后继、死不旋踵。所以说:慈故能勇。“俭故能广;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”,前面已经多章论述,不再赘言。

“今舍慈且勇;舍俭且广;舍后且先;死矣!”这是老子根据时代背景出发,从反面来对“三宝”的重要性进行论述。当时众多诸侯,为了一已之私欲,相互征伐,不实行仁慈之政,却网罗勇猛好兵之士;不节俭养民,却滥用民力;不居下处后,却自以为君命#-666nn;授,凌辱百姓。这样的君主、国家到头来只能走向灭亡。

“夫慈,以战则胜,以守则固。天将救之,以慈卫之”。在论证完“三宝”的作用后,老子指出了“三宝”的核心——慈。指出只有仁慈博爱,才能战无不胜,不可战胜。所以说上天如果眷顾一个人,一定会先给他一个仁慈的心。有了仁慈的心,才能得到尊重、得到支持,建立不朽的#-666ii;勋。这和孟子所说的“仁者无敌”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自古#-666ii;臣名将死于非命者多,得善终者少,即使能得善终,也大多如范蠡、张良急流勇退。白起赐死杜邮、韩信被诛长乐宫、彭越被枭首、#guoxue666-com;长恭饮鸩……从古至今名将#-666ii;高而能全身者莫如郭子仪。郭子仪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中流砥柱,唐肃宗曾派人慰劳他说:“国家再造,是你的功劳。”平定安史之乱后,他位高权重,名震天下,这样的功业地位没有不招致猜疑、忌妒的。但郭子仪谨慎处事,虚怀若谷,不以功自傲,不以名自得。

唐肃宗上元二年(761年),为了表彰平定安史之乱和拥立之功,皇帝将郭子仪封为汾阳王,还在长安的亲仁里建造了一栋金碧辉煌的王府。令全长安人不解的是,郭子仪住到了新王府后,下令将王府大门打开,任由人们进入观看,还不准府中之人干涉。一天,郭子仪的一个部下要调到外地,前来辞行。他知道郭子仪府中没有#-666mm;忌,一直走入内宅,准备拜访郭子仪。没想到,他竟然看到堂堂汾阳王正在帮助爱女和夫人梳妆打扮,一会儿递手巾,一会儿去端水。虽然在现在看来这很正常,但在古代尤其是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这是不能想象的,张敞画眉只受诗人们赞赏,但在宿儒学士眼中是极其掉身份的事情。这位将官看到后惊讶万#-666dd;,回去后向人们谈论,一传十、十传百,很快大家都知道了汾阳王的这个笑话。

郭子仪的儿子们听说传言,觉得太丢王爷的面子了,赶忙回去禀告郭子仪,没想到郭子仪毫不在意。儿子们又要求郭子仪像其他王府那样森严戒备,阻挡闲杂人等入内。他们甚至流着泪说:“您功绩显赫,声震天下,得到朝野尊重,可为何自己不尊重自己,不管什么人都放进府中。即使商朝贤相伊尹,汉朝大将#-666kk;霍光也没有这样做啊!”

郭子仪长叹了一声,对几个儿子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我现在被封为汾阳王,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,到了富贵的极点了。你们太年轻,只知道争强好胜,没有看到过这显赫声势背后的危机。月盈则亏,日正则偏,盛极而衰是万物的规律,我们不仅不该炫耀,而且应当及时急流勇退,这才是万全之策。可如今皇帝正在用人之际,我又不能卸甲山林。再说我们郭家一千余口人,到哪去隐居呢?在这进退两难之时,如果我们再紧闭府门与外界隔阂,有仇家定会诬告我们对朝廷不忠,若再有嫉贤妒能之辈的添油加醋,如果引起了皇上猜忌,我和你们就都死无葬身之地了。”

他的儿子们听了父亲的话恍然大悟,无不佩#-666hh;郭子仪有先见之明。郭子仪在朝为官也是不露锋芒,从来不在皇帝和同僚面前言说自己以前的功绩,对那些深受皇帝信任的权贵既不阿谀也不排斥,只是尽职尽责为国家着想。从而避免了皇帝和权臣对其进行猜忌。他一生富贵,在肃宗、代宗、德宗数朝身居高位。

在唐代宗之时,宦官程元振自认为有拥立之功,担心老将难以制#-666hh;,多次离间诬陷,使郭子仪被罢免副元帅之职。郭子仪将肃宗所赐的诏书一千余件全部呈给代宗,以表明自己的忠心。代宗看后,安慰郭子仪道:“使重臣忧虑,我很惭愧,从今后您不要担心。”

身为重臣,时时都会受到猜忌和忌妒,但郭子仪深知“锉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”的立身之道,虚怀若谷,明德保身,不仅能全身而终,还泽荫后代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