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大学》 » 第六章 >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,上老老而民兴孝;上长长而民兴…+

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,上老老而民兴孝;上长长而民兴悌;上恤孤而民不倍;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;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;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;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;所恶于右,毋以交左;所恶于左,毋以交于右:此之谓絜矩之道。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,上老老而民兴孝note-name:故上老老而民兴孝1故上老老而民兴孝:上,指在上位的#-666aa;。老老,上一个老字是动词,下一个老字是名词。郑玄注:老老长长,谓尊老敬长也。而,关系词,就的意思。孝,孝顺父母。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:“老老,所谓老吾老也。兴,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。”长长,同上。;上长长而民兴note-name:悌2悌:尊敬兄长。通行本作“弟”。“弟”的本义是兄弟的弟,引申而有尊敬兄长的意思。大概在汉以后,这个意思就用“悌”字。上恤孤而民不倍note-name:上恤孤而民不倍3上恤孤而民不倍:恤,体恤,周济。恤孤,救济孤苦无依的#-666aa;。《礼记 ·王制》:“少而无父者谓之孤,老而无子者谓之#-666ll;,老而无妻者谓之矜,老而无夫者谓之寡。此四者,夫民之穷而无告者也。”这里举“孤”以概其余,指穷而无告之人。不倍,不相背弃也。孔颖达疏:“孤弱之子,人所遗弃,在上君长,若能忧恤孤弱不遗,则下民学之,不相弃倍也。”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note-name: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:《礼记正义》:“絜,犹结也;矩,法也。言君子有执结持矩法之道,动而无失,以此加物,物皆从之也。”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note-name: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5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:孔颖达疏:“譬诸侯有天子为上,上有不善之事加己,己恶之,则不可回持此恶事使己下者为之也。”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note-name: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6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:所,兼摄“者”字的作用。恶,动词,憎恶。毋,#-666mm;止,不要。孔颖达疏:“此以下(至民之所恶恶之)皆是絜矩之道也。言臣下不善事己,己所有恶,则己不可持此恶事回以事己之君上也。”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note-name: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7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:先,引导。孔颖达疏:“前,谓在己之前不以善事施己,己所憎恶,则无以持此恶事施于后#-666aa;也。”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note-name: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8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:从,跟随。孔颖达疏:“后,谓在己之后不以善事施己,己则无以恶事施于前行之#-666aa;也。”所恶于右,毋以交左note-name:所恶于右,毋以交左9所恶于右,毋以交左:交,对待。上、下指地位,前后指辈份。孔颖达疏:“谓与己平敌,或在己右,或在己左,以恶加己,己所憎恶,则无以此恶事施于左#-666aa;也。举此一隅,余可知也。”;所恶于左,毋以交于右:此之谓絜矩之道note-name:此之谓絜矩之道10此之谓絜矩之道:《礼记正义》:“能持其所有,以待于#-666aa;,恕己接物,即絜矩之道也。”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所谓平天下在于治国的意思,是说在上位的#-666aa;能尊敬老年#-666aa;,那么百姓的孝敬之风就能兴起;在上位的#-666aa;能敬事长者,那么百姓的友悌之风就能兴起;在上位的人能体恤孤苦无依的人,那么百姓之间就不会相互背弃。所以,有德行的君子总是施行推己及人、恕己接物的“絜矩之道”。不喜欢上司对自己的一些做法,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下属;不喜欢下属的一些行为表现,自己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来应付上级;不满意前人做过的事,自己就不要接着去做,以免贻患后人;不愿意后面的人怎样对待自己,自己也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前面的人;不喜欢右边人的作为,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左边的人;不喜欢左边人的作为,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右边的人。这就是推己及人、恕己接物的“絜矩之道”。

原文翻译

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,上老老而民兴孝;上长长而民兴悌;上恤孤而民不倍;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;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;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;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;所恶于右,毋以交左;所恶于左,毋以交于右:此之谓絜矩之道。

所谓平天下在于治国的意思,是说在上位的#-666aa;能尊敬老年#-666aa;,那么百姓的孝敬之风就能兴起;在上位的#-666aa;能敬事长者,那么百姓的友悌之风就能兴起;在上位的人能体恤孤苦无依的人,那么百姓之间就不会相互背弃。所以,有德行的君子总是施行推己及人、恕己接物的“絜矩之道”。不喜欢上司对自己的一些做法,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下属;不喜欢下属的一些行为表现,自己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来应付上级;不满意前人做过的事,自己就不要接着去做,以免贻患后人;不愿意后面的人怎样对待自己,自己也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前面的人;不喜欢右边人的作为,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左边的人;不喜欢左边人的作为,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右边的人。这就是推己及人、恕己接物的“絜矩之道”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故上老老而民兴孝:上,指在上位的#-666aa;。老老,上一个老字是动词,下一个老字是名词。郑玄注:老老长长,谓尊老敬长也。而,关系词,就的意思。孝,孝顺父母。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:“老老,所谓老吾老也。兴,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。”长长,同上。

〔2〕:尊敬兄长。通行本作“弟”。“弟”的本义是兄弟的弟,引申而有尊敬兄长的意思。大概在汉以后,这个意思就用“悌”字。

〔3〕上恤孤而民不倍:恤,体恤,周济。恤孤,救济孤苦无依的#-666aa;。《礼记 ·王制》:“少而无父者谓之孤,老而无子者谓之#-666ll;,老而无妻者谓之矜,老而无夫者谓之寡。此四者,夫民之穷而无告者也。”这里举“孤”以概其余,指穷而无告之人。不倍,不相背弃也。孔颖达疏:“孤弱之子,人所遗弃,在上君长,若能忧恤孤弱不遗,则下民学之,不相弃倍也。”

〔4〕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:《礼记正义》:“絜,犹结也;矩,法也。言君子有执结持矩法之道,动而无失,以此加物,物皆从之也。”

〔5〕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:孔颖达疏:“譬诸侯有天子为上,上有不善之事加己,己恶之,则不可回持此恶事使己下者为之也。”

〔6〕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:所,兼摄“者”字的作用。恶,动词,憎恶。毋,#-666mm;止,不要。孔颖达疏:“此以下(至民之所恶恶之)皆是絜矩之道也。言臣下不善事己,己所有恶,则己不可持此恶事回以事己之君上也。”

〔7〕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:先,引导。孔颖达疏:“前,谓在己之前不以善事施己,己所憎恶,则无以持此恶事施于后#-666aa;也。”

〔8〕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:从,跟随。孔颖达疏:“后,谓在己之后不以善事施己,己则无以恶事施于前行之#-666aa;也。”

〔9〕所恶于右,毋以交左:交,对待。上、下指地位,前后指辈份。孔颖达疏:“谓与己平敌,或在己右,或在己左,以恶加己,己所憎恶,则无以此恶事施于左#-666aa;也。举此一隅,余可知也。”

〔10〕此之谓絜矩之道:《礼记正义》:“能持其所有,以待于#-666aa;,恕己接物,即絜矩之道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