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弟子规》 » 第三章 出则悌 > 进必趋,退必迟+问起对,视勿移+

进必趋,退必迟。问起对,视勿移。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note-name:进1进:本义指前进,后引申为超过、走进、推荐等释义,此处指近前面见。note-name:必2必:多用作肯定,表示必然、一定要,这里表示必须、一定要。趋,退必note-name:迟3迟:本义指慢慢地走,后引申为迟到、犹疑等释义,此处表示迟缓、缓慢。note-name:问4问:多表示问候、审讯,这里指问话、问询。note-name:起5起:这里指站起、起身。note-name:对6对:这里作动词使用,表示应答、应对。note-name:视7视:本义指瞻仰、观看,后多表示观看、查探,这里用作名词,表示视线。note-name:移8移:原指移植稻苗,后泛指迁移、搬动,此处表示移动、转移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前去面见长辈时,一定要快步走向前;跟长辈告退时,一定要慢慢地往后退下。长辈问话,一定要站起来恭敬地回答,视线不能随意转动、飘忽不定。

原文翻译

进必趋,退必迟。问起对,视勿移。

前去面见长辈时,一定要快步走向前;跟长辈告退时,一定要慢慢地往后退下。长辈问话,一定要站起来恭敬地回答,视线不能随意转动、飘忽不定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:本义指前进,后引申为超过、走进、推荐等释义,此处指近前面见。

〔2〕:多用作肯定,表示必然、一定要,这里表示必须、一定要。

〔3〕:本义指慢慢地走,后引申为迟到、犹疑等释义,此处表示迟缓、缓慢。

〔4〕:多表示问候、审讯,这里指问话、问询。

〔5〕:这里指站起、起身。

〔6〕:这里作动词使用,表示应答、应对。

〔7〕:本义指瞻仰、观看,后多表示观看、查探,这里用作名词,表示视线。

〔8〕:原指移植稻苗,后泛指迁移、搬动,此处表示移动、转移。

扩展阅读

【解释】

《弟子规》要求我们在面对长辈提问时,要进退有度,坚定沉着,不能没有#-666dd;寸地乱窜,也不能没有定力地乱看。这是一种礼貌与自信的表现。在长辈面前惊慌失措显得不够稳重,眼#-666nn;飘忽则显得为#-666aa;轻浮。

所以,我们在跟他#-666aa;说话交流时,一定要注重眼#-666nn;的交流,用眼#-666nn;示意“我在聆听”,这样才能有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。

【解读】

礼之用,和为贵

孔子说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”意思是说宣传推广礼仪的目的,其实就是为了营造和谐融洽的相处氛围。所以,我们要谨言慎行,尊老守礼,与他#-666aa;和睦相处。

有一次,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。孔子问他:“以前圣贤君王有至德要道,教化天下百姓,#-666aa;们就能和睦相处,君王和臣下之间没有不满,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?”曾子听了,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,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,走到席子外面,恭恭敬敬地回答道:“我不够聪明,哪里能知道,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。”

在这里,“避席”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,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,他站起身来,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,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。后来,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#-666aa;广为传诵,很多人都向他学习。

清朝末年,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,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。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,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面谈。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,曾国藩故意不出面,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,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。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,不停地抱怨;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、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。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,只有刘铭传一人答了出来。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官。正是因为刘铭传知礼守礼,能沉住气,所以他才能最终脱颖而出。

无数尊礼守礼的先人故事告诉我们,恪守礼仪并不会让人觉得我们迂腐,反而会让人们觉得可敬。尊重是相互的,要想打造和谐团结的社会风气,每个人都要遵守礼仪规范,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