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弟子规》 » 第七章 亲仁 > 同是人,类不齐+流俗众,仁者希+

同是人,类不齐。流俗众,仁者希。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同是人,note-name:类1类:性情。note-name:齐2齐:相同。。流俗note-name:众3众:很多。仁者note-name:仁者4仁者:德行宽厚的#-666aa;note-name:希5希:同“稀”,很少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同样是做#-666aa;,但是每个#-666aa;的脾气和性情都是不一样的,大多数的#-666aa;都是平凡人,那些道德极其#guoxue666-com;尚的人,通常是非常少见的。

原文翻译

同是人,类不齐。流俗众,仁者希。

同样是做#-666aa;,但是每个#-666aa;的脾气和性情都是不一样的,大多数的#-666aa;都是平凡人,那些道德极其#guoxue666-com;尚的人,通常是非常少见的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:性情。

〔2〕:相同。

〔3〕:很多。

〔4〕仁者:德行宽厚的#-666aa;

〔5〕:同“稀”,很少。

扩展阅读

【解释】

平凡的#-666aa;每天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儿,关心衣食住行,关心自己的工作,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侵害,平凡的#-666aa;大多为着自己的一己私利活着。但是那些品德#guoxue666-com;尚的#-666aa;,他们关心的往往不只是自己,他们没有私心,他们关心所有人,如果每天只知道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考虑,他们会嫌弃自己,觉得自己不过是流俗之众。

我们给自己选择榜样的时候,最好选择那些道德高尚的人,他们就像是全社会的道德标杆,他们的行为就好像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一样,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行为和他们对比,看看自己和他们的差距,见贤思齐,让自己的道德水平可以和他们靠近。

【解读】

拒绝“仁者”变“流俗”

在生活中,总是能见到一些乞讨者。有一次,我和朋友走在路上,就看见一位老者坐在路边的地上,前面放着一个碗,里面有些零钱。对于这样的老#-666aa;,大多数#-666aa;都会选择视而不见,可能在几年之前,我们还相信这样的老#-666aa;是因为贫穷才乞讨,但是后来发现,可能他们早就已经把乞讨当成了一种职业,于是人们开始对这样的老人没有同情心了,我也是一样。

每次看见这样的老人,我都不愿意再给他们拿钱,我的朋友竟然停下来了,在翻自己的钱包,还问我是否有零钱。我小声地对她说:“现在乞讨的人哪有真的,或许他们比我们都富有,乞讨只是他们的职业,他们以此骗钱为生。”我的朋友却对我说:“看见他们的时候,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,这些老人和我的父母年纪差不多,看见他们穿成这样,在街上乞讨,我的心里还是很不忍心。”

听了朋友的话,我瞬间觉得自己的道德不够#guoxue666-com;,没有办法和我的朋友比,看见寒风中坐在地上的老人,我居然无动于衷,如此冷漠。

我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,有人来我家里讨饭,那时候,我的父母会打开门,让他们进来,把家里的馒头或者米饭给他们盛一点儿,父母对我说,看他们也还是小孩子,却要出来要饭吃,一定是家境非常困难的。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,是不可能出去要饭的,人都是要面子的,不可能随随便便让自己的孩子出来远走他乡,看别人的脸色,要饭吃,所以,对他们要和善,不能冷眼相看。

在父母的教育下,曾经我不是一个冷漠的人,每次走在街上的时候,看见有人和自己要钱,我都会伸出援助之手。因为在父母的教育下,我能理解他们生活的艰辛,我能理解他们也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。

以前,我觉得只有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在街上乞讨,但后来,随着媒体的曝光,我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些人,他们并不真诚,他们利用别人的同情心,不劳而获。后来,我就不愿意对乞讨者报以同情的心态了。但是如今,我觉得我的行为还是非常不对的,看了那位朋友的做法,我决心以后也做个善良的人,对乞讨者再次报以同情的心态。

当然,这个世界上乞讨者人数众多,有真有假,不能见了都捐,也不能见了都不捐,不能“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”,把很正常的事复杂化,把原本人类的善心、仁爱之心给丢了。我们不可能给每一个人都捐钱,但是也不能因为一部#-666dd;人不好而否定了所有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