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古文观止》 » 李格非 > 书《洛阳名园记》后

书《洛阳名园记》后原文解释

原文(一)

洛阳处天下之中,挟note-name:殽1殽:同“崤”,崤山。黾(měnɡ):黾隘,古隘道名。、黾之阻,当秦、陇之襟喉,而赵、魏之走集note-name:走集2走集:往来必经的要地。,盖四方必争之地也。天下当无事则已,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。予故尝曰:“洛阳之盛衰,天下治乱之候也。”

翻译(一)

洛阳地处天下的中央,挟着崤山、黾隘的险阻,正当着秦地、陇地的要害,是赵、魏之间的必经要道,因此成为天下四方的必争之地。天下太平无事则罢了,如果有事,则洛阳必先遭受兵乱。所以我曾经说过:“洛阳的盛衰,是天下太平与混乱的征兆啊。”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原文(二)

唐贞观、开元之间,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,号千有余邸。及其乱离,继以五季note-name:五季3五季:指五代,即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。之酷。其池塘竹树,兵车蹂蹴note-name:蹂(róu)蹴(cù)4蹂(róu)蹴(cù):蹂躏。,废而为丘墟;高亭大榭note-name:榭(xiè)5榭(xiè):建筑在台上的房屋。,烟火焚燎,化而为灰烬,与唐共灭而俱亡,无余处矣。予故尝曰:“园囿之兴废note-name:囿(yòu)6囿(yòu):园林。,洛阳盛衰之候也。”

翻译(二)

唐贞观、开元年间,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营造馆舍府第的,号称有一千多处。到了唐末,就变成了一派散乱破败的样子,接下来又遭受了五代残酷的战祸。洛阳的池塘竹树在兵车的践踏之下成了土堆废墟,#guoxue666-com;亭大榭也都在战火的焚燎中化为了灰烬,它们都随着唐朝的灭亡而一道消失了,找不出什么幸存的。所以我曾经说:“园林池苑的兴废,是洛阳盛衰的征兆啊。”

原文(三)

且天下之治乱,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;洛阳之盛衰,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。则《名园记》之作,予岂徒然哉!

翻译(三)

既然天下的太平与混乱,看了洛阳的盛衰就可以知道;洛阳的盛衰,看了那里的园林池苑的兴废就能知道。那么我作的《名园记》,又怎么是没有用处的呢?

原文(四)

呜呼!公卿大夫方进于朝,放乎一己之私,自为之,而忘天下之治忽note-name:治忽7治忽:治乱。,欲退享此,得乎?唐之末路是已。

翻译(四)

唉!公卿大夫刚到朝廷任职,就一味放纵自己的私欲,一切只为了自己,忘记天下的太平与动乱,想引退下来享受这园林池苑带来的惬意,可以吗?唐朝的灭亡就是这样的呀。

原文翻译

洛阳处天下之中,挟殽、黾之阻,当秦、陇之襟喉,而赵、魏之走集,盖四方必争之地也。天下当无事则已,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。予故尝曰:“洛阳之盛衰,天下治乱之候也。”

洛阳地处天下的中央,挟着崤山、黾隘的险阻,正当着秦地、陇地的要害,是赵、魏之间的必经要道,因此成为天下四方的必争之地。天下太平无事则罢了,如果有事,则洛阳必先遭受兵乱。所以我曾经说过:“洛阳的盛衰,是天下太平与混乱的征兆啊。”

唐贞观、开元之间,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,号千有余邸。及其乱离,继以五季之酷。其池塘竹树,兵车蹂蹴,废而为丘墟;高亭大榭,烟火焚燎,化而为灰烬,与唐共灭而俱亡,无余处矣。予故尝曰:“园囿之兴废,洛阳盛衰之候也。”

唐贞观、开元年间,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营造馆舍府第的,号称有一千多处。到了唐末,就变成了一派散乱破败的样子,接下来又遭受了五代残酷的战祸。洛阳的池塘竹树在兵车的践踏之下成了土堆废墟,#guoxue666-com;亭大榭也都在战火的焚燎中化为了灰烬,它们都随着唐朝的灭亡而一道消失了,找不出什么幸存的。所以我曾经说:“园林池苑的兴废,是洛阳盛衰的征兆啊。”

且天下之治乱,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;洛阳之盛衰,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。则《名园记》之作,予岂徒然哉!

既然天下的太平与混乱,看了洛阳的盛衰就可以知道;洛阳的盛衰,看了那里的园林池苑的兴废就能知道。那么我作的《名园记》,又怎么是没有用处的呢?

呜呼!公卿大夫方进于朝,放乎一己之私,自为之,而忘天下之治忽,欲退享此,得乎?唐之末路是已。

唉!公卿大夫刚到朝廷任职,就一味放纵自己的私欲,一切只为了自己,忘记天下的太平与动乱,想引退下来享受这园林池苑带来的惬意,可以吗?唐朝的灭亡就是这样的呀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:同“崤”,崤山。黾(měnɡ):黾隘,古隘道名。

〔2〕走集:往来必经的要地。

〔3〕五季:指五代,即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。

〔4〕蹂(róu)蹴(cù):蹂躏。

〔5〕榭(xiè):建筑在台上的房屋。

〔6〕囿(yòu):园林。

〔7〕治忽:治乱。

扩展阅读

【题解】

李格非曾写过《洛阳名园记》一书,里面对洛阳城十九座名园的盛景进行了记载。这篇文章是写在《洛阳名园记》后面的一篇跋,从洛阳名园的兴废联想到洛阳城的盛衰,而洛阳城的盛衰又标志着天下的治乱。他列举了唐朝王公贵戚奢侈#-666gg;乐导致亡国的事迹,告诫统治者要引以为戒。

【解读】

本篇结构精巧,首段说“洛阳之盛衰,天下治乱之候也”,次段得出“园圃之兴废,洛阳盛衰之候也”的结论,到末两段得出结论:园圃的兴废关乎着天下兴衰。全文不过三百余字,而其中概括了无限盛衰的治乱之变。文意含蓄,有戒鉴之效,读之令#-666aa;感叹不已。此文语境险峭,开头处即以“挟殽、黾之阻,当秦、陇之襟喉”衬托出本文的基调。末尾发出感慨正旨,只用“唐之末路”四字,不言垂戒,但垂戒之意自在言外,笔法#guoxue666-com;绝。

下一篇:严先生祠堂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