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> 简介

简介

《后汉书》是南北朝时期偏安江南的宋朝官员、著名史学家范晔撰写的一部东汉史书,与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三国志》并列,合称“前四史”。《后汉书》的编写体例,依然沿袭《汉书》的纪传体形式。由于范晔在撰写此书后期,以谋反罪名被杀,原计划撰写的十志,没有来得及完成,故整部《后汉书》只有《帝纪》,另外增加《皇后纪》,扩大了传记部分的内容,共计有八十列传。现在出版的《后汉书》中的《八志》,是在范晔之后,由梁朝史学家刘昭撷取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撰写的《续汉书·八志》,补缀进去的。译者在翻译《后汉书》时,仅翻译了范晔撰写的《后汉书》,没有翻译《八志》。

范晔和司马迁、班固一样,既是史学家,又是文学大家,因此,《后汉书》不仅史料丰富,而且文辞俊美、典雅,很多句子采用四六骈体,读起来文采斐然。范晔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,其传记中的很多人物描写,可以当作小说来看。译者在翻译时,也尽量抓住故事的叙事,努力还原人物的形象,譬如《班超传》的主人公投笔从戎,在西域建功立业,率领三十六位战士,“入虎穴”“得虎子”。班超在西域担任都护长达三十一年,年过七十才返回洛阳,在向继任都护任尚谏言时,班超说:“‘水至清则无大鱼,政苛查则难御众。’遇事宜取宽容,行事简易,宽恕小过,把握要点。”这些经验之谈可谓至理名言,也可见班超对时事的观察细致入微。其余人物传记,如《马援列传》《蔡邕列传》《孔融列传》等,人物形象也都刻画得栩栩如生。

范晔在《后汉书》中特别阐释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,同时详细分析了官员治理地方的政策与民族矛盾间的密切关系,可谓鞭辟入里,可以当作后人对于历史兴亡的观察与借鉴。在《西羌传》《南匈奴列传》《乌桓鲜卑列传》中,范晔详细叙述了民族矛盾的起因及其对国家安全带来的巨大危害。东汉朝廷,在无休止的平叛过程中财政空虚,同时滋生了大批贪官污吏,吏治腐败,既而激起民变,出现黄巾军造反。加上朝野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,最终导致外臣入朝,祸乱朝纲,像多米诺骨牌一样,天下分崩离析。对此,范晔做了详细的陈述与分析。

作者

范晔(398—445),字蔚宗,南朝宋顺阳人,出于士族家庭。其祖父范宁历任临淮太守、豫章太守,为东晋经学大家,著有《春秋榖梁传集解》;父亲范泰,官至中书侍郎,长于经学,富有文学才华。范晔自幼才气超人,酷爱读书,幼年即博览家中藏书,善于文辞,能作隶书,并通晓音律。

范晔恃才傲物,排斥流俗,桀骜不驯。他通晓音律,善弹琵琶,却不爱附庸风雅,连至高无上的皇帝想听他演奏,他也不肯曲意逢迎。他文采飞扬,写过一篇绝妙的《和香方》,讥讽满朝权贵,得罪诸多同僚。

性格决定了他坎坷的人生。他先是投靠了权势强大的彭城王刘义康,进入仕途。宋文帝元嘉九年(432),刘义康母亲彭城太妃去世,百官云集王府,共同哀悼,而当天夜里,范晔却和朋友开怀畅饮,酒酣之时,竟忘乎所以地打开窗子,让凉风送来挽歌,纵情玩乐。刘义康得知此事,怒火中烧,立刻把他贬到远离都城数百里的宣城去当太守。

范晔仕途遭遇挫折,备受打击,却激发起著述《后汉书》的强烈愿望,将心血倾注于这部历史巨著。几年后,刘义康离开中央政权,范晔被召回,能参与朝中机要。当时员外散骑侍郎孔熙光,阴谋发动政变,拥立刘义康为帝。范晔知其谋而未检举,为人告发,被认定为首谋而惨遭诛杀。

范晔入狱后,《后汉书》还未完稿,这无疑是巨大的遗憾。他在《狱中与诸甥侄书》中,叙说著述《后汉书》的宏大志向。这封信成了后人研究《后汉书》的重要参考资料,现已附入《后汉书》,弥补了《后汉书》无作者自序的缺憾。

《后汉书》的编纂始末及体例

《后汉书》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,记载了从王莽至汉献帝近两百年的历史。缺“志”、缺“表”是《后汉书》的两个突出特点。范晔去世前,完成了帝、后纪十卷,列传八十卷。据载,他曾托付好友谢俨代写“十志”,可惜谢俨也因“谋逆罪”受到株连,他所续的“十志”也因此散佚。现在补入《后汉书》的是晋人司马彪《续汉书》中的“八志”三十卷。

范晔所处的南朝距离东汉亡国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。他要编撰《后汉书》,就必须参考大量的史料,博采众长,超越前人。据清代王先谦等人考察,范晔之前,社会上流传的东汉史书至少有十八家,多达一千多卷,包括东汉刘珍等人的《东观汉记》、谢承的《后汉书》、薛莹的《后汉记》、司马彪的《续汉书》、华峤的《后汉书》、谢沈的《后汉书》、张莹的《后汉南记》、袁山松的《后汉书》等等。而这其中,官修史书《东观汉记》影响最大,曾是记述后汉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。

范晔以前人的史料为基础,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,终于删众家之书而成一家之言。对于众家撰写的各种后汉史书,范晔都很不满意,甚至对《汉书》也存在一些看法;对自己撰写的《后汉书》却颇为得意。范晔的《后汉书》问世后,很快风行天下,致使曾经流行的后汉史书相形见绌、相继亡佚。由此可见范晔《后汉书》的无穷魅力。

范晔身上最可贵的精神是敢于突破常规,推陈出新。《春秋》《左传》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等经典著作都是范晔面前的丰碑。范晔编撰史书,不可能完全割断传统,必定要有所借鉴,但东汉又有不同于前代的社会现实,所以范晔也不可能照搬既有模式。他虽然对班固的《汉书》有些看法,但认为班固创立的断代纪传体“网罗一代,事义周悉”,更适合于撰写东汉历史。而在史书体例的具体编排上,范晔针对东汉的时代特征多有创新,他改《外戚传》为《皇后纪》,又增设七个类传,即《党锢列传》《宦者列传》《文苑列传》《独行列传》《方术列传》、《逸民列传》和《列女传》。

东汉时期,帝王短命,皇统屡绝,母后屡屡专权,皇后和外戚的地位空前提高。所以将《外戚传》升格为《皇后纪》,是东汉外戚势力极度膨胀的真实记录。

宦官同样是东汉的一股重要势力。宦官专权,气焰嚣张,

《后汉书》是南北朝时期偏安江南的宋朝官员、著名史学家范晔撰写的一部东汉史书,与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三国志》并列,合称“前四史”。《后汉书》的编写体例,依然沿袭《汉书》的纪传体形式。由于范晔在撰写此书后期,以谋反罪名被杀,原计划撰写的十志,没有来得及完成,故整部《后汉书》只有《帝纪》,另外增加《皇后纪》,扩大了传记部分的内容,共计有八十列传。现在出版的《后汉书》中的《八志》,是在范晔之后,由梁朝史学家刘昭撷取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撰写的《续汉书·八志》,补缀进去的。译者在翻译《后汉书》时,仅翻译了范晔撰写的《后汉书》,没有翻译《八志》。

范晔和司马迁、班固一样,既是史学家,又是文学大家,因此,《后汉书》不仅史料丰富,而且文辞俊美、典雅,很多句子采用四六骈体,读起来文采斐然。范晔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,其传记中的很多人物描写,可以当作小说来看。译者在翻译时,也尽量抓住故事的叙事,努力还原人物的形象,譬如《班超传》的主人公投笔从戎,在西域建功立业,率领三十六位战士,“入虎穴”“得虎子”。班超在西域担任都护长达三十一年,年过七十才返回洛阳,在向继任都护任尚谏言时,班超说:“‘水至清则无大鱼,政苛查则难御众。’遇事宜取宽容,行事简易,宽恕小过,把握要点。”这些经验之谈可谓至理名言,也可见班超对时事的观察细致入微。其余人物传记,如《马援列传》《蔡邕列传》《孔融列传》等,人物形象也都刻画得栩栩如生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