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淮南子》 » 第二卷 俶真训 > 水之性真清,而土洞之;人性安静,而嗜欲乱之+夫人之…+

水之性真清,而土洞之;人性安静,而嗜欲乱之。夫人之所受于天者,耳目之于声色也,口鼻之于芳臭也,肌肤之于寒燠,其情一也。或通于神明,或不免于痴狂者,何也?其所为制者异也。是故神者智之渊也,渊清则智明矣;智者心之府也,智公则心平矣。人莫鉴于流沫,而鉴于止水者,以其静也;莫窥形于生铁,而窥于明镜者,以睹其易也,夫唯易且静,形物之性也。由此观之,用也必假之于弗用也。是故虚室生白,吉祥止也。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水之性真清,而土洞之;人性安静,而嗜欲乱之。夫人之所受于天者,耳目之于声色也,口鼻之于芳臭也,肌肤之于寒note-name:燠1燠:温暖。,其情一也。或通于神明,或不免于痴狂者,何也?其所为制者异也。是故神者智之渊也,渊清则智明矣;智者心之府也,智公则心平矣。人莫note-name:鉴2鉴:镜子。沫:泥中的泡沫。于流沫,而鉴于止水者,以其静也;莫窥形于生铁,而窥于明镜者,以睹其易也,夫唯易且静,形物之性也。由此观之,用也必假之于弗用也。是故note-name:虚3虚:心。室:身。白:指道。室生白,吉祥note-name:止4止:栖息。也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水的本性清澈纯净,泥土掺入使它混浊;#-666aa;的天性安寂宁静,嗜欲搅乱使它不安。#-666aa;的天生本性是耳能听声、目能观色、口尝滋味、鼻闻气味、肌肤感受寒暑,这些天性都是一样的。但为什么有的#-666aa;#-666nn;志清醒,有的人不免痴狂?这是因为制约他们的精#-666nn;状况不同而造成的。所以说精#-666nn;是智慧的渊源,这渊源清静,智慧就可明察;而智慧却是心灵的城府,智慧公正不诈邪,人的心灵就可以获得平静。所以人都不用涌动着泡沫的水做镜,而用相对静止清明的水照形,就是因为它平静;同样人们没有用生铁来照自己的形影,而是对着明亮的铜镜看自己的容貌,也是因为铜镜平整。只有平和静,才能显现出事物的本性。由此看来,“用”必定借助于“不用”。所以说,虚静的心神才能产生道,而吉祥也才会真正降临。

原文翻译

水之性真清,而土洞之;人性安静,而嗜欲乱之。夫人之所受于天者,耳目之于声色也,口鼻之于芳臭也,肌肤之于寒燠,其情一也。或通于神明,或不免于痴狂者,何也?其所为制者异也。是故神者智之渊也,渊清则智明矣;智者心之府也,智公则心平矣。人莫鉴于流沫,而鉴于止水者,以其静也;莫窥形于生铁,而窥于明镜者,以睹其易也,夫唯易且静,形物之性也。由此观之,用也必假之于弗用也。是故虚室生白,吉祥止也。

水的本性清澈纯净,泥土掺入使它混浊;#-666aa;的天性安寂宁静,嗜欲搅乱使它不安。#-666aa;的天生本性是耳能听声、目能观色、口尝滋味、鼻闻气味、肌肤感受寒暑,这些天性都是一样的。但为什么有的#-666aa;#-666nn;志清醒,有的人不免痴狂?这是因为制约他们的精#-666nn;状况不同而造成的。所以说精#-666nn;是智慧的渊源,这渊源清静,智慧就可明察;而智慧却是心灵的城府,智慧公正不诈邪,人的心灵就可以获得平静。所以人都不用涌动着泡沫的水做镜,而用相对静止清明的水照形,就是因为它平静;同样人们没有用生铁来照自己的形影,而是对着明亮的铜镜看自己的容貌,也是因为铜镜平整。只有平和静,才能显现出事物的本性。由此看来,“用”必定借助于“不用”。所以说,虚静的心神才能产生道,而吉祥也才会真正降临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:温暖。

〔2〕:镜子。沫:泥中的泡沫。

〔3〕:心。室:身。白:指道。

〔4〕:栖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