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淮南子》 » 第七卷 精神训 > 今夫儒者,不本其所以欲,而禁其所欲;不原其所以乐,…+

今夫儒者,不本其所以欲,而禁其所欲;不原其所以乐,而闭其所乐;是犹决江河之源,而障之以手也。夫牧民者,犹畜禽兽也,不塞其囿垣,使不野心,系绊其足,以禁其动,而欲修生寿终,岂可得乎?夫颜回、季路、子夏、冉伯牛,孔子之通学也。然颜渊夭死,季路葅于卫,子夏失明,冉伯牛为厉,此皆迫性拂情,而不得其和也。故子夏见曾子,一臞一肥,曾子问其故,曰:“出见富贵之乐而欲之,入见先王之道又说之。两者心战,故臞;先王之道胜,故肥。”推此志,非能贪富贵之位,不便侈靡之乐,直宜迫性闭欲,以义自防也。虽情心郁殪,形性屈竭,犹不得已自强也,故莫能终其天年。若夫至人,量腹而食,度形而衣;容身而游,适情而行;余天下而不贪,委万物而不利;处大廓之宇,游无极之野;登太皇,冯太一,玩天地于掌握之中,夫岂为贫富肥臞哉!故儒者非能使人弗欲,而能止之;非能使人勿乐,而能禁之。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,岂若能使无有盗心哉!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今夫儒者,不本其所以欲,而禁其所欲;不原其所以乐,而闭其所乐;是犹决江河之源,而障之以手也。夫note-name:牧1牧:蓄养。民者,犹畜禽兽也,不塞其囿垣,使不野心,系绊其足,以禁其动,而欲修生寿终,岂可得乎?夫颜回、季路、子夏、冉伯牛note-name:颜回、季路、子夏、冉伯牛2颜回、季路、子夏、冉伯牛:都是孔子的弟子。,孔子之通学note-name:通学3通学:精通师传学业的#-666aa;也。然颜渊夭死,季路葅于卫,子夏失明,冉伯牛为note-name:厉4厉:通“疠”,恶疮。,此皆迫性拂情,而不得其和也。故子夏见曾子,一臞一肥,曾子问其故,曰:“出见富贵之乐而欲之,入见先王之道又说之。两者心战,故臞;先王之道胜,故肥。”推此志,非能贪富贵之位,不便侈靡之乐,直宜迫性闭欲,以义自防也。虽情心郁殪note-name:郁殪5郁殪:郁殪(yì),忧伤的样子。,形性屈竭,犹不得已自强也,故莫能终其天年。若夫至人,量腹而食,度形而衣;容身而游,适情而行;余天下而不贪,委万物而不利;处大note-name:廓6廓:虚无的。之宇,游无极之野;登太皇note-name:太皇7太皇:指天。,冯太一,玩天地于掌握之中,夫岂为贫富肥臞哉!故儒者非能使人弗欲,而能止之;非能使人勿乐,而能禁之。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,岂若能使无有盗心哉!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现在的儒生不探求造成欲望的根本原因,而只是一味#-666mm;#-666aa;们想得到的权欲奢侈;不探究造成快乐的原因,而只#-666mm;#-666aa;们想得到的快乐;这就像掘开长江、黄河的源头,而想用手掌去阻挡江流一样。同样,管理百姓如同畜养禽兽,不好好地堵塞苑囿围墙的缺口,让禽兽产生了逃走的野心,然后却去羁绊这些禽兽的腿脚,来#-666mm;止它们的行动,这样还想使他们修身养性得以长寿,怎么能做得到呢?所以,尽管颜回、季路、子夏、冉伯牛都是孔子的#guoxue666-com;足,通晓学问的弟子,可是颜回早死、子路在卫国被砍成肉酱、子夏丧子悲哭导致失明、冉伯牛得了恶疾,这些#-666aa;都是强迫性情背离本性,而没有得到天和所造成的。因此子夏见到曾子,一次瘦,一次胖。曾子感到奇怪问子夏是什么原因,子夏回答说:“我外出见富贵能带来很多快乐,所以也想富贵快乐;回家后学习先王之道,又喜欢上了先王之道。这二者在内心世界经常交锋,所以被折腾得瘦削不堪;最后是先王之道取得胜利,所以又胖了。”推究一下子夏的话,就可知道子夏并不是不贪图富贵、不是不安享奢侈的快乐,只不过强迫性情禁闭情欲,用道义来自我防卫。这样即使性情忧伤,形体委屈,还不得不努力自强,所以不能享尽天年。而深刻精通道义的人就不是这样了,他们是根据饭量来进食,衡量体形来穿衣,容身而游、适情而行,遗弃天下而不贪得、抛弃万物而不求利,身处空旷无垠的天宇、遨游在没有边际的区域,登临上天,依靠在天帝身边,玩弄天地于手掌之中,哪里还会为贫富而伤#-666nn;得一会儿瘦一会儿胖!因此儒家不能使人抛开情欲之事,而情欲可以用道义来制止;不能使人抛开享乐的念头,而享乐可以用礼仪来加以限制。这种让天下人只是因畏惧刑罚才不敢偷盗的做法,哪比得上使人从根本上不萌生偷盗念头的做法呢?

原文翻译

今夫儒者,不本其所以欲,而禁其所欲;不原其所以乐,而闭其所乐;是犹决江河之源,而障之以手也。夫牧民者,犹畜禽兽也,不塞其囿垣,使不野心,系绊其足,以禁其动,而欲修生寿终,岂可得乎?夫颜回、季路、子夏、冉伯牛,孔子之通学也。然颜渊夭死,季路葅于卫,子夏失明,冉伯牛为厉,此皆迫性拂情,而不得其和也。故子夏见曾子,一臞一肥,曾子问其故,曰:“出见富贵之乐而欲之,入见先王之道又说之。两者心战,故臞;先王之道胜,故肥。”推此志,非能贪富贵之位,不便侈靡之乐,直宜迫性闭欲,以义自防也。虽情心郁殪,形性屈竭,犹不得已自强也,故莫能终其天年。若夫至人,量腹而食,度形而衣;容身而游,适情而行;余天下而不贪,委万物而不利;处大廓之宇,游无极之野;登太皇,冯太一,玩天地于掌握之中,夫岂为贫富肥臞哉!故儒者非能使人弗欲,而能止之;非能使人勿乐,而能禁之。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,岂若能使无有盗心哉!

现在的儒生不探求造成欲望的根本原因,而只是一味#-666mm;#-666aa;们想得到的权欲奢侈;不探究造成快乐的原因,而只#-666mm;#-666aa;们想得到的快乐;这就像掘开长江、黄河的源头,而想用手掌去阻挡江流一样。同样,管理百姓如同畜养禽兽,不好好地堵塞苑囿围墙的缺口,让禽兽产生了逃走的野心,然后却去羁绊这些禽兽的腿脚,来#-666mm;止它们的行动,这样还想使他们修身养性得以长寿,怎么能做得到呢?所以,尽管颜回、季路、子夏、冉伯牛都是孔子的#guoxue666-com;足,通晓学问的弟子,可是颜回早死、子路在卫国被砍成肉酱、子夏丧子悲哭导致失明、冉伯牛得了恶疾,这些#-666aa;都是强迫性情背离本性,而没有得到天和所造成的。因此子夏见到曾子,一次瘦,一次胖。曾子感到奇怪问子夏是什么原因,子夏回答说:“我外出见富贵能带来很多快乐,所以也想富贵快乐;回家后学习先王之道,又喜欢上了先王之道。这二者在内心世界经常交锋,所以被折腾得瘦削不堪;最后是先王之道取得胜利,所以又胖了。”推究一下子夏的话,就可知道子夏并不是不贪图富贵、不是不安享奢侈的快乐,只不过强迫性情禁闭情欲,用道义来自我防卫。这样即使性情忧伤,形体委屈,还不得不努力自强,所以不能享尽天年。而深刻精通道义的人就不是这样了,他们是根据饭量来进食,衡量体形来穿衣,容身而游、适情而行,遗弃天下而不贪得、抛弃万物而不求利,身处空旷无垠的天宇、遨游在没有边际的区域,登临上天,依靠在天帝身边,玩弄天地于手掌之中,哪里还会为贫富而伤#-666nn;得一会儿瘦一会儿胖!因此儒家不能使人抛开情欲之事,而情欲可以用道义来制止;不能使人抛开享乐的念头,而享乐可以用礼仪来加以限制。这种让天下人只是因畏惧刑罚才不敢偷盗的做法,哪比得上使人从根本上不萌生偷盗念头的做法呢?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:蓄养。

〔2〕颜回、季路、子夏、冉伯牛:都是孔子的弟子。

〔3〕通学:精通师传学业的#-666aa;

〔4〕:通“疠”,恶疮。

〔5〕郁殪:郁殪(yì),忧伤的样子。

〔6〕:虚无的。

〔7〕太皇:指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