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淮南子》 » 第十九卷 修务训 > 尝试问之矣:若夫神农、尧、舜、禹、汤,可谓圣人乎?…+

尝试问之矣:若夫神农、尧、舜、禹、汤,可谓圣人乎?有论者必不能废。以五圣观之,则莫得无为明矣。古者民茹草饮水,采树木之实,食赢蚌之肉,时多疾病毒伤之害,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,相土地宜,燥湿肥墝高下,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辟就。当此之时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尧立孝慈仁爱,使民如子弟。西教沃民,东至黑齿。北抚幽都,南道交趾。放讙兜子崇山,窜三苗于三危,流共工于幽州,殛鲧于羽山。舜作室,筑墙茨屋,辟地树谷,令民皆知去岩穴,各有家室。南征三苗,道死苍梧。禹沐浴婬雨,栉扶风,决江疏河,凿龙门,辟伊阙,修彭蠡之防,乘四载,随山栞木,平治水土,定千八百国。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,轻赋薄敛以宽民氓,布德施惠以振困穷,吊死问疾以养孤蠕,百姓亲附,政令流行,乃整兵鸣条,困夏南巢,谯以其过,放之历山。此五圣者,天下之盛主,劳形尽虑,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。奉一爵酒不知于色,挈一石之尊则白汗交流,又况赢天下之忧,而海内之事者乎?其重于尊亦远也!且夫圣人者,不耻身之贱,而愧道之不行,不忧命之短,而忧百姓之穷。是故禹之为水,以身解于陽盱之河,汤旱,以身祷于桑山之林。圣人忧民,如此其明也,而称以“无为”,岂不悖哉!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尝试问之矣:若夫神农、尧、舜、禹、汤,可谓圣人乎?有论者必不能废。以五圣观之,则莫得无为明矣。古者民茹草note-name:茹草1茹草:吃草。饮水,采树木之实,食赢蚌之肉,时多疾病毒伤之害,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,note-name:相2相:观察。土地宜,燥湿肥墝高下,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辟就。当此之时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尧立孝慈仁爱,使民如子弟。西教沃民,东至黑齿。北抚幽都,南道交趾。放讙兜note-name:讙兜3讙兜:讙(huān)兜,传说为尧时的佞臣,“四凶”之一。子崇山,窜三苗于三危,流共工于幽州,殛鲧于羽山。舜作室,筑墙茨屋,辟地树谷,令民皆知去岩穴,各有家室。南征三苗,道死苍梧。禹沐浴婬雨,栉扶风,决江疏河,凿龙门,辟伊阙,修彭蠡之防,乘四载note-name:四载4四载:古代四种交通工具。,随山栞木,平治水土,定千八百国。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,轻赋薄敛以宽民氓,布德施惠以振困穷,吊死问疾以养孤蠕,百姓亲附,政令流行,乃整兵鸣条,困夏南巢,note-name:谯5谯:责罚。以其过,放之历山。此五圣者,天下之盛主,劳形尽虑,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。奉一note-name:爵6爵:古代一种盛酒器。酒不知于色,挈一石之尊则白汗交流,又况赢天下之忧,而海内之事者乎?其重于尊亦远也!且夫圣人者,不耻身之贱,而愧道之不行,不忧命之短,而忧百姓之穷。是故禹之为水,以身解于陽盱之河,汤旱,以身祷于桑山之林。圣人忧民,如此其明也,而称以“无为”,岂不悖哉!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试试说一说我的考察结果:如果说到#-666nn;农、尧、舜、禹、汤,可以说是圣#-666aa;了吧?提出论题的#-666aa;必定都不能否认他们的观点。从这五位圣#-666aa;身上来看,他们都没有做到无为这是很明显的。古时候人们吃野草喝生水,采树上的果实充饥,吃生的蚌蛤肉果腹,经常得疾病和受到有毒食物的伤害。这个时候,#-666nn;农便开始教导人们播种五谷,察看土地的情况,根据干旱燥湿肥沃贫瘠#guoxue666-com;丘平原因地制宜;品尝百草的滋味,以及水泉的甘苦,指导百姓避开有害的而接近有益的。这个时候,#-666nn;农一天遇到有毒的植物和水源七十次。尧建立孝慈仁爱的道德规范,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。他亲自西临沃民国,东方到达黑齿,北边安抚幽都,南方到达交趾,亲自以仁义教导他们。把讙兜流放到崇山,将三苗驱逐到三危,把#-666cc;工流放到幽都,把鲧处死在羽山。舜教民造屋,筑起墙壁,用茅草盖房,开辟土地种植五谷,使百姓离开岩洞,各自建立家室。他又去南方征讨作乱的三苗,死在经过苍梧山的路途之中。禹冒着#-666gg;雨、顶着疾风,劳苦奔波,疏通长江、黄河,凿通龙门,劈开伊阕;修筑彭蠡的堤防,乘着四种交通工具,顺着山势砍削大木作标志,整治水土,安定了天下一千八百多个诸侯国。商汤起早摸黑,用尽智慧思考国家大事;减轻赋税少征财物,以便使百姓富裕;布施德惠,以救济贫困;凭吊死者,又宽慰病人,供养孤儿寡妇,因此百姓亲近归附,政教法令通行天下。在这样的德政下,汤王在鸣条整治#-666kk;队,把夏桀围困在南巢,谴责夏桀的罪行,然后把他流放到历山。这五位圣王,都是天下威望很高的君王,他们劳累身体,绞尽脑汁思虑国事,为百姓兴利除害不敢有丝毫的松懈。捧一爵酒,脸上不会显出吃力的样子,但要提起重一石的酒樽,就非得出汗不可,更何况现在是承担天下的忧虑、担负海内外的事情呢?这一副担子要比一樽酒重得多了!况且对于圣人,不以自身低贱为耻辱,而以大道没有推行为羞愧;不担心生命的短暂,倒是忧虑百姓的穷苦困窘。因此大禹治水,是拿自己的身体为牺牲,在阳盱河边祈祷神灵消除灾难;商汤时面临七年干旱,汤王他亲自到桑林向天神祈求降雨。圣人忧虑百姓的疾苦这样清楚明白,而用无为来称说他们,这难道不是十#-666dd;荒谬吗?

原文翻译

尝试问之矣:若夫神农、尧、舜、禹、汤,可谓圣人乎?有论者必不能废。以五圣观之,则莫得无为明矣。古者民茹草饮水,采树木之实,食赢蚌之肉,时多疾病毒伤之害,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,相土地宜,燥湿肥墝高下,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辟就。当此之时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尧立孝慈仁爱,使民如子弟。西教沃民,东至黑齿。北抚幽都,南道交趾。放讙兜子崇山,窜三苗于三危,流共工于幽州,殛鲧于羽山。舜作室,筑墙茨屋,辟地树谷,令民皆知去岩穴,各有家室。南征三苗,道死苍梧。禹沐浴婬雨,栉扶风,决江疏河,凿龙门,辟伊阙,修彭蠡之防,乘四载,随山栞木,平治水土,定千八百国。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,轻赋薄敛以宽民氓,布德施惠以振困穷,吊死问疾以养孤蠕,百姓亲附,政令流行,乃整兵鸣条,困夏南巢,谯以其过,放之历山。此五圣者,天下之盛主,劳形尽虑,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。奉一爵酒不知于色,挈一石之尊则白汗交流,又况赢天下之忧,而海内之事者乎?其重于尊亦远也!且夫圣人者,不耻身之贱,而愧道之不行,不忧命之短,而忧百姓之穷。是故禹之为水,以身解于陽盱之河,汤旱,以身祷于桑山之林。圣人忧民,如此其明也,而称以“无为”,岂不悖哉!

试试说一说我的考察结果:如果说到#-666nn;农、尧、舜、禹、汤,可以说是圣#-666aa;了吧?提出论题的#-666aa;必定都不能否认他们的观点。从这五位圣#-666aa;身上来看,他们都没有做到无为这是很明显的。古时候人们吃野草喝生水,采树上的果实充饥,吃生的蚌蛤肉果腹,经常得疾病和受到有毒食物的伤害。这个时候,#-666nn;农便开始教导人们播种五谷,察看土地的情况,根据干旱燥湿肥沃贫瘠#guoxue666-com;丘平原因地制宜;品尝百草的滋味,以及水泉的甘苦,指导百姓避开有害的而接近有益的。这个时候,#-666nn;农一天遇到有毒的植物和水源七十次。尧建立孝慈仁爱的道德规范,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。他亲自西临沃民国,东方到达黑齿,北边安抚幽都,南方到达交趾,亲自以仁义教导他们。把讙兜流放到崇山,将三苗驱逐到三危,把#-666cc;工流放到幽都,把鲧处死在羽山。舜教民造屋,筑起墙壁,用茅草盖房,开辟土地种植五谷,使百姓离开岩洞,各自建立家室。他又去南方征讨作乱的三苗,死在经过苍梧山的路途之中。禹冒着#-666gg;雨、顶着疾风,劳苦奔波,疏通长江、黄河,凿通龙门,劈开伊阕;修筑彭蠡的堤防,乘着四种交通工具,顺着山势砍削大木作标志,整治水土,安定了天下一千八百多个诸侯国。商汤起早摸黑,用尽智慧思考国家大事;减轻赋税少征财物,以便使百姓富裕;布施德惠,以救济贫困;凭吊死者,又宽慰病人,供养孤儿寡妇,因此百姓亲近归附,政教法令通行天下。在这样的德政下,汤王在鸣条整治#-666kk;队,把夏桀围困在南巢,谴责夏桀的罪行,然后把他流放到历山。这五位圣王,都是天下威望很高的君王,他们劳累身体,绞尽脑汁思虑国事,为百姓兴利除害不敢有丝毫的松懈。捧一爵酒,脸上不会显出吃力的样子,但要提起重一石的酒樽,就非得出汗不可,更何况现在是承担天下的忧虑、担负海内外的事情呢?这一副担子要比一樽酒重得多了!况且对于圣人,不以自身低贱为耻辱,而以大道没有推行为羞愧;不担心生命的短暂,倒是忧虑百姓的穷苦困窘。因此大禹治水,是拿自己的身体为牺牲,在阳盱河边祈祷神灵消除灾难;商汤时面临七年干旱,汤王他亲自到桑林向天神祈求降雨。圣人忧虑百姓的疾苦这样清楚明白,而用无为来称说他们,这难道不是十#-666dd;荒谬吗?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茹草:吃草。

〔2〕:观察。

〔3〕讙兜:讙(huān)兜,传说为尧时的佞臣,“四凶”之一。

〔4〕四载:古代四种交通工具。

〔5〕:责罚。

〔6〕:古代一种盛酒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