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师原文解释
原文(一)
文王将田 ① ,史编布卜 ② 曰:“田于渭阳 ③ ,将大得焉。非龙、非螭 ④ ,非虎、非罴 ⑤ 。兆得公侯,天遣 ⑥ 汝师。以之佐昌,施及三王。”
翻译(一)
周文王将要外出狩猎,命令一位名为“编”的太史占卜吉凶,太史编卜完禀奏道:“您这次到渭河的北面狩猎,可以获得巨大的收获。所获得的不是龙,不是螭,不是虎,也不是熊,而是一位公侯之才。那个#-666aa;是上天赐给您的老师,可以辅佐您,让您的事业蒸蒸日上,而且您的三代继承#-666aa;都能受益。”
原文(二)
文王曰:“兆致是乎?”
翻译(二)
周文王问:“占卜结果真的这么好吗?”
原文(三)
史编曰:“编之太祖史畴,为禹占,得皋陶 ⑦ ,兆比于此。”
翻译(三)
太史编回答说:“我的先祖太史畴曾经为禹占卜,结果得到皋陶这样的贤才,今天占卜所得的征兆与那天的很相似。”
原文(四)
文王乃斋三日,乘田车,驾田马,田于渭阳,卒 ⑧ 见太公,坐茅以渔。
翻译(四)
周文王于是斋戒三天,乘上狩猎车马,到渭水北岸打猎,终于见到了姜太公。当时姜太公正坐在生满茅草的河边垂钓。
原文(五)
文王劳而问之曰:“子乐渔也?”
翻译(五)
周文王上前致意,接着询问道:“先生喜欢钓鱼?”
原文(六)
太公曰:“臣闻君子乐得其志,小人乐得其事。今吾渔甚有似也,殆非乐之也。”
翻译(六)
姜太公说:“我听闻君子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乐,而普通#-666aa;以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为乐。如今我在此钓鱼,跟这个道理很是相似,并非喜欢钓鱼本身。”
原文(七)
文王曰:“何谓其有似也?”
翻译(七)
周文王问:“如何说二者之间相似呢?”
原文(八)
太公曰:“钓有三权:禄等以权,死等以权,官等以权。夫钓以求得也,其情深,可以观大矣。”
翻译(八)
姜太公回答:“钓鱼好比用#-666aa;,体现了三种权术的运用。用厚禄招纳#-666aa;才,这是用饵钓鱼的权术;用重金收买死士,也是用饵钓鱼的权术;将官爵授予臣子,使其效忠,同样是用饵钓鱼的权术。垂钓和求贤都是为了有所收获,其中的道理十#-666dd;深邃,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治理国家的大道理。”
原文(九)
文王曰:“愿闻其情。”
翻译(九)
周文王说:“我愿意听听这里面的道理。”
原文(十)
太公曰:“源深而水流,水流而鱼生之,情 ⑨ 也;根深而木长,木长而实生之,情也;君子情同而亲合,亲合而事生之,情也。言语应对者,情之饰也;言至情者,事之极也。今臣言至情不讳,君其恶之乎?”
翻译(十)
姜太公说:“水的源流深,水就能畅流不息,这样鱼儿就能生存,这是自然的道理;树的根须深,树木就长得#guoxue666-com;大茂盛,这样就能结出果实,这也是自然的道理;君子之间若是情投意#-666ff;,就能亲密#-666ff;作,事业就能成#-666ii;,这还是自然的道理。言语之间的交流应对,是用来掩饰真情的,能说真情实话,便能了解事情的极理。现在我说的都是肺腑至情之言,毫不避讳,您觉得反感吗?”
原文(十一)
文王曰:“惟仁人能受至谏,不恶至情,何为其然?”
翻译(十一)
周文王说:“有仁德的#-666aa;就能接受最直率的规谏,不厌恶肺腑至情之言,我怎么会反感您的话呢?”
原文(十二)
太公曰:“缗 〔10〕 微饵明,小鱼食之;缗调饵香,中鱼食之;缗隆饵丰,大鱼食之。夫鱼食其饵,乃牵于缗;人食其禄,乃服于君。故以饵取鱼,鱼可杀;以禄取人,人可竭 〔11〕 ;以家取国,国可拔;以国取天下,天下可毕。呜呼!曼曼绵绵 〔12〕 ,其聚必散;嘿嘿昧昧 〔13〕 ,其光必远。微哉!圣人之德,诱乎独见。乐哉!圣人之虑,各归其次,而树敛 〔14〕 焉。”
翻译(十二)
姜太公说:“钓丝纤细,鱼饵明显,小鱼就会咬钩;钓丝适中,鱼饵味香,中等大小的鱼就会咬钩;钓丝粗长,鱼饵丰盛,大鱼就会咬钩。鱼一旦贪吃饵料,就会被钓丝牵住;#-666aa;一旦拿了君主的俸禄,就会#-666hh;从君主的命令。所以用饵钓鱼,鱼便可以捕获;用爵禄网罗#-666aa;才,#-666aa;才就能尽为君主所用;以家为基础取国,就能夺得国家;以国为基础取天下,就能征#-666hh;天下。可叹啊!土地广大,国土绵延,常常虚有其表,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,终会散去;而那些看似无声无息,不显露于外的,其光芒必将普照四方。微妙啊!圣人的仁德,就在于#-666ll;到且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。喜悦啊!圣人所思虑的事情,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,人心得以凝聚。”
原文(十三)
文王曰:“树敛若何,而天下归之?”
翻译(十三)
周文王问道:“怎么样才能让天下归心呢?”
原文(十四)
太公曰: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也。同天下之利者,则得天下;擅 〔15〕 天下之利者,则失天下。天有时,地有财,能与人共之者,仁也;仁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免人之死,解人之难,救人之患,济人之急者,德也;德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与人同忧、同乐、同好、同恶者,义也;义之所在,天下赴之。凡人恶死而乐生,好德而归利,能生利者,道也;道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”
翻译(十四)
姜太公回答说:“天下不是一个#-666aa;的天下,而是天下#-666aa;的天下。能同天下#-666aa;#-666cc;同#-666dd;享利益的,才能得到天下;#-666ll;占天下利益的,就会失掉天下。天有四季,地有财富,能和天下人#-666cc;同享用的,就是仁爱;仁爱所在的地方,便是天下人争相归附之处。免除人们的死亡,解救人们的危难,消除人们的祸患,接济人们的急需,就是恩德;恩德所在的地方,便是天下人争相归附之处。和人们同忧同乐,同好同恶的,就是道义;道义所在的地方,便是天下人争相归附之处。人们都厌恶死亡,向往生存,喜欢恩德,追逐利益,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,就是王道;王道所在的地方,便是天下人争相归附之处。”
原文(十五)
文王再拜曰:“允 〔16〕 哉,敢不受天之诏命乎!”乃载与俱归,立为师。
翻译(十五)
周文王再次拜谢后说:“先生讲得太好了,我怎么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!”于是把姜太公请上车,一起回到国都,拜他为老师。
原文 | 翻译 |
文王将田 ,史编布卜 曰:“田于渭阳 ,将大得焉。非龙、非螭 ,非虎、非罴 。兆得公侯,天遣 汝师。以之佐昌,施及三王。” | 周文王将要外出狩猎,命令一位名为“编”的太史占卜吉凶,太史编卜完禀奏道:“您这次到渭河的北面狩猎,可以获得巨大的收获。所获得的不是龙,不是螭,不是虎,也不是熊,而是一位公侯之才。那个#-666aa;是上天赐给您的老师,可以辅佐您,让您的事业蒸蒸日上,而且您的三代继承#-666aa;都能受益。” |
文王曰:“兆致是乎?” | 周文王问:“占卜结果真的这么好吗?” |
史编曰:“编之太祖史畴,为禹占,得皋陶 ,兆比于此。” | 太史编回答说:“我的先祖太史畴曾经为禹占卜,结果得到皋陶这样的贤才,今天占卜所得的征兆与那天的很相似。” |
文王乃斋三日,乘田车,驾田马,田于渭阳,卒 见太公,坐茅以渔。 | 周文王于是斋戒三天,乘上狩猎车马,到渭水北岸打猎,终于见到了姜太公。当时姜太公正坐在生满茅草的河边垂钓。 |
文王劳而问之曰:“子乐渔也?” | 周文王上前致意,接着询问道:“先生喜欢钓鱼?” |
太公曰:“臣闻君子乐得其志,小人乐得其事。今吾渔甚有似也,殆非乐之也。” | 姜太公说:“我听闻君子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乐,而普通#-666aa;以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为乐。如今我在此钓鱼,跟这个道理很是相似,并非喜欢钓鱼本身。” |
文王曰:“何谓其有似也?” | 周文王问:“如何说二者之间相似呢?” |
太公曰:“钓有三权:禄等以权,死等以权,官等以权。夫钓以求得也,其情深,可以观大矣。” | 姜太公回答:“钓鱼好比用#-666aa;,体现了三种权术的运用。用厚禄招纳#-666aa;才,这是用饵钓鱼的权术;用重金收买死士,也是用饵钓鱼的权术;将官爵授予臣子,使其效忠,同样是用饵钓鱼的权术。垂钓和求贤都是为了有所收获,其中的道理十#-666dd;深邃,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治理国家的大道理。” |
文王曰:“愿闻其情。” | 周文王说:“我愿意听听这里面的道理。” |
太公曰:“源深而水流,水流而鱼生之,情 也;根深而木长,木长而实生之,情也;君子情同而亲合,亲合而事生之,情也。言语应对者,情之饰也;言至情者,事之极也。今臣言至情不讳,君其恶之乎?” | 姜太公说:“水的源流深,水就能畅流不息,这样鱼儿就能生存,这是自然的道理;树的根须深,树木就长得#guoxue666-com;大茂盛,这样就能结出果实,这也是自然的道理;君子之间若是情投意#-666ff;,就能亲密#-666ff;作,事业就能成#-666ii;,这还是自然的道理。言语之间的交流应对,是用来掩饰真情的,能说真情实话,便能了解事情的极理。现在我说的都是肺腑至情之言,毫不避讳,您觉得反感吗?” |
文王曰:“惟仁人能受至谏,不恶至情,何为其然?” | 周文王说:“有仁德的#-666aa;就能接受最直率的规谏,不厌恶肺腑至情之言,我怎么会反感您的话呢?” |
太公曰:“缗 微饵明,小鱼食之;缗调饵香,中鱼食之;缗隆饵丰,大鱼食之。夫鱼食其饵,乃牵于缗;人食其禄,乃服于君。故以饵取鱼,鱼可杀;以禄取人,人可竭 ;以家取国,国可拔;以国取天下,天下可毕。呜呼!曼曼绵绵 ,其聚必散;嘿嘿昧昧 ,其光必远。微哉!圣人之德,诱乎独见。乐哉!圣人之虑,各归其次,而树敛 焉。” | 姜太公说:“钓丝纤细,鱼饵明显,小鱼就会咬钩;钓丝适中,鱼饵味香,中等大小的鱼就会咬钩;钓丝粗长,鱼饵丰盛,大鱼就会咬钩。鱼一旦贪吃饵料,就会被钓丝牵住;#-666aa;一旦拿了君主的俸禄,就会#-666hh;从君主的命令。所以用饵钓鱼,鱼便可以捕获;用爵禄网罗#-666aa;才,#-666aa;才就能尽为君主所用;以家为基础取国,就能夺得国家;以国为基础取天下,就能征#-666hh;天下。可叹啊!土地广大,国土绵延,常常虚有其表,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,终会散去;而那些看似无声无息,不显露于外的,其光芒必将普照四方。微妙啊!圣人的仁德,就在于#-666ll;到且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。喜悦啊!圣人所思虑的事情,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,人心得以凝聚。” |
文王曰:“树敛若何,而天下归之?” | 周文王问道:“怎么样才能让天下归心呢?” |
太公曰: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也。同天下之利者,则得天下;擅 天下之利者,则失天下。天有时,地有财,能与人共之者,仁也;仁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免人之死,解人之难,救人之患,济人之急者,德也;德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与人同忧、同乐、同好、同恶者,义也;义之所在,天下赴之。凡人恶死而乐生,好德而归利,能生利者,道也;道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” | 姜太公回答说:“天下不是一个#-666aa;的天下,而是天下#-666aa;的天下。能同天下#-666aa;#-666cc;同#-666dd;享利益的,才能得到天下;#-666ll;占天下利益的,就会失掉天下。天有四季,地有财富,能和天下人#-666cc;同享用的,就是仁爱;仁爱所在的地方,便是天下人争相归附之处。免除人们的死亡,解救人们的危难,消除人们的祸患,接济人们的急需,就是恩德;恩德所在的地方,便是天下人争相归附之处。和人们同忧同乐,同好同恶的,就是道义;道义所在的地方,便是天下人争相归附之处。人们都厌恶死亡,向往生存,喜欢恩德,追逐利益,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,就是王道;王道所在的地方,便是天下人争相归附之处。” |
文王再拜曰:“允 哉,敢不受天之诏命乎!”乃载与俱归,立为师。 | 周文王再次拜谢后说:“先生讲得太好了,我怎么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!”于是把姜太公请上车,一起回到国都,拜他为老师。 |
扩展阅读
【题解】
本篇提出的重要观点是“天下非一#-666aa;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也。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,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”。意思是说,天下不是一个#-666aa;的天下,而是天下#-666aa;的天下。能同天下人#-666dd;享利益的,才能得到天下;#-666ll;占天下利益的,就会失掉天下。这个观点向我们揭示了为何商朝失去人心、最终灭亡,而周朝收揽人心、赢得天下的关键原因。
开篇讲述的是周文王打猎,遇到在河边垂钓的姜太公,并拜其为师的故事。姜太公以钓鱼一事举例,论述了用人的三种权术,接着又指出商王朝的强盛只不过徒有其表,实际已经腐朽不堪;而默默无闻的周,其光华却能普照四方。周只要凝聚人心,时机一到便可推翻商朝,取而代之。
当周文王提问如何使天下归心时,姜太公提出了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也”的重要观点,要使天下归心,就必须从“仁”、“德”、“义”、“道”几个方面去做。
总的来说,本篇提出了一个战略目标,即夺天下,又提出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,此为周灭商的重要决策纲领。
【注释】
田:同“畋”(tián),打猎。
史编:名叫“编”的太史。布卜:陈龟而灼剥之,视龟兆的纵横来占卜。布,陈。
渭阳:渭水的北岸。阳,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。
螭(chī):龙生九子之一,一种没有角的龙。
罴(pí):棕熊。
遣:赠与。
皋陶(gāo yáo):与尧、舜、禹齐名的“上古四圣”之一。
帮助舜掌管刑法,后又辅佐禹,以正直闻名天下。
卒:终于。
情:道理。
缗(mín):钓丝。
竭:用尽。
曼曼绵绵:幅员广阔绵延。曼曼,同“漫漫”。
嘿嘿昧昧:寂然无声,不显于外。嘿嘿,同“默默”。
敛:收拢,聚集,凝聚。
擅:#-666ll;揽,占有。
允:诚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