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论语》 » 里仁篇 > 子曰: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无适也,无莫也,义之与比+”

子曰: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无适也,无莫也,义之与比。”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4.10 子曰.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无适也note-name:适(dí)1适(dí):意为专主、依从。,无note-name:莫2莫:不肯。无适无莫,指做事不固执。也,note-name:义3义:适宜、妥当。比:亲近、相近。之与比。”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孔子说“君子对于天下的事,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,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,而只考虑怎样做才#-666ff;适恰当,就行了。”

原文翻译

4.10 子曰.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无适也,无莫也,义之与比。”

孔子说“君子对于天下的事,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,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,而只考虑怎样做才#-666ff;适恰当,就行了。”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适(dí):意为专主、依从。

〔2〕:不肯。无适无莫,指做事不固执。

〔3〕:适宜、妥当。比:亲近、相近。

扩展阅读

【解读】

以义相伴走天下

秦穆公派孟盟率#-666kk;袭击郑国。秦#-666kk;越过东周国向东行动时,被郑国商#-666aa;#guoxue666-com;、蹇他发现了。

弦高和蹇他商量说:“看秦#-666kk;的势头,八成是打算袭击我们郑国。凡是要偷袭别#-666aa;,一定是趁#-666aa;没有防备。如果我们表示知道了他们的意图,他们一定不敢前进。”

于是,弦高便假托奉了郑国国君的命令,带着12头牛到秦军中去慰问。

秦军的三个将军互相商量道:“大凡偷袭都是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,现在郑国已经发觉了,准备一定很充#-666dd;,如果我们继续前进,不会取得任何成果。”便率大军往回返。半路上被晋国拦截,在崤山几乎全军覆没。

郑国国君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,以保全国家的大#-666ii;重赏弦高,被弦高拒绝了。他说:“因为欺骗而得到赏赐,郑国的信誉就会受损;要是国家没有了信誉,风气就败坏了。为了奖赏一个人而败坏国家的风气,讲仁德的人不会这样做;由于违背信誉而被奖励,重道义的人不会接受。”最后弦高带着他的伙计们迁居到东方边远夷人居住的地区,终身都没有回来。

君子处世以义为准则。弦高面前摆着两样东西,一样是利益——国家对他的酬谢;一样是道义——国家的风气。二者格格不入,因为他是凭着欺诈立的#-666ii;,如果他接受赏赐,就意味着国家赞许不道德的行为,这实际上是为国民树立一个坏榜样,所以,弦高拒绝了利益,远走他乡,把自己像个罪人似的流放了。

有德行的人不会因为私欲而伤害本性,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私利而损害道义。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行不义之事,但考虑到大局,最终还是改过,也正因此,最终成就了霸业。

陈国贵族夏征舒作乱,杀掉了国君陈灵公。楚国国君楚庄王率领诸侯军队讨伐乱臣,杀死了夏征舒,顺手把陈国也灭掉了,变成楚国的一个县。

楚国大夫申叔时出使齐国归来,报告完了情况马上就退下去。楚庄王叫住他,问:“我平息了陈国内乱,诸侯和楚国各县的大夫都来祝贺,唯#-666ll;你一点表示也没有,怎么回事?”

申叔时说:“夏征舒杀了他的国君,大逆不道,国君您消灭他完全符#-666ff;道义。然而我听说:‘有人牵着牛践踏别人家的田地,那家人不是赶他走,而是夺走他的牛。牵牛践踏人家的田地固然不对,但以此为理由夺去他的牛,更没有道理。’国君您号召诸侯出兵陈国时说的是讨伐有罪的夏征舒,可结果却是把陈国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。如果别人说,楚国不过是以讨伐夏征舒为借口,实际上是贪图陈国的财富,不知道国君您如何辩白?”

“你说得很对。”楚庄王说,“我这就把土地还给陈国人。”

申叔时说:“我们已经做了小人了。但拿了人家的东西再还给他,总比不还好。”

在楚国的扶持下,陈国复国。

楚庄王心心念念着他国的土地,但也还掂量得出利益和道义哪个更重要。子曰:“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。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。”如果一个人一心只想着个人利益,是成不了大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