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梦溪笔谈》 » 《补笔谈》卷二 > 八分书

八分书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今世俗谓之“隶书”者,只是古人之“八分书”,谓初从篆文变隶,尚有二分篆法,故谓之“八分书”。后乃全变为隶书,即今之正书、章草、行书、草书皆是也。后之人乃误谓古八分书为隶书,以今时书为正书,殊不知所谓正书者,隶书之正者耳,其馀行书、草书,皆隶书也。杜甫《李潮八分小篆歌》云:“陈仓石鼓文note-name:石鼓文1石鼓文:先秦时期,秦国刻在十块鼓形石头上的文字,唐朝时期在陈仓发现。已讹,大小二篆生八分。苦县光和尚骨立,书贵瘦硬方通神。”苦县,《老子朱龟碑》也。《书评》云:“汉、魏牌榜、碑文和《华山碑》,皆今所谓隶书也,杜甫诗亦只谓之八分。”又《书评》云:“汉、魏牌榜、碑文,非篆即八分,未尝用隶书。”知汉、魏碑文皆八分,非隶书也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而今世俗中所称的“隶书”,只是古#-666aa;的“八#-666dd;书”,起初是从篆文演变成隶书,尚且还有二#-666dd;篆法,所以称为“八#-666dd;书”。后来才全变为隶书,也就是现在的正书、章草、行书、草书之类的。后#-666aa;只是将古时候的八分书误称为隶书,而以现在流行的书法称为正书,殊不知所谓的正书,指的是正规的隶书,其余的行书、草书,都是隶书中的。杜甫的《李潮八分小篆歌》中说:“陈仓石鼓文已讹,大小二篆生八分。苦县光和尚骨立,书贵瘦硬方通#-666nn;。”“苦县”“光和”指的是《老子朱龟碑》。《书评》中说:“汉、魏牌榜、碑文和《华山碑》,都是现在所谓的隶书,杜甫诗亦只谓之八分。”又有《书评》中说云:“汉、魏牌榜、碑文,不是篆书就是八分书,没有用过隶书。”由此可知汉魏碑文都是八分书,并不是隶书。

原文翻译

今世俗谓之“隶书”者,只是古人之“八分书”,谓初从篆文变隶,尚有二分篆法,故谓之“八分书”。后乃全变为隶书,即今之正书、章草、行书、草书皆是也。后之人乃误谓古八分书为隶书,以今时书为正书,殊不知所谓正书者,隶书之正者耳,其馀行书、草书,皆隶书也。杜甫《李潮八分小篆歌》云:“陈仓石鼓文已讹,大小二篆生八分。苦县光和尚骨立,书贵瘦硬方通神。”苦县,《老子朱龟碑》也。《书评》云:“汉、魏牌榜、碑文和《华山碑》,皆今所谓隶书也,杜甫诗亦只谓之八分。”又《书评》云:“汉、魏牌榜、碑文,非篆即八分,未尝用隶书。”知汉、魏碑文皆八分,非隶书也。

而今世俗中所称的“隶书”,只是古#-666aa;的“八#-666dd;书”,起初是从篆文演变成隶书,尚且还有二#-666dd;篆法,所以称为“八#-666dd;书”。后来才全变为隶书,也就是现在的正书、章草、行书、草书之类的。后#-666aa;只是将古时候的八分书误称为隶书,而以现在流行的书法称为正书,殊不知所谓的正书,指的是正规的隶书,其余的行书、草书,都是隶书中的。杜甫的《李潮八分小篆歌》中说:“陈仓石鼓文已讹,大小二篆生八分。苦县光和尚骨立,书贵瘦硬方通#-666nn;。”“苦县”“光和”指的是《老子朱龟碑》。《书评》中说:“汉、魏牌榜、碑文和《华山碑》,都是现在所谓的隶书,杜甫诗亦只谓之八分。”又有《书评》中说云:“汉、魏牌榜、碑文,不是篆书就是八分书,没有用过隶书。”由此可知汉魏碑文都是八分书,并不是隶书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石鼓文:先秦时期,秦国刻在十块鼓形石头上的文字,唐朝时期在陈仓发现。

下一篇:钟隐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