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梦溪笔谈》 » 《补笔谈》卷三 > 河豚鱼

河豚鱼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吴人嗜河豚鱼,有遇毒者,往往杀人,可为深戒。据《本草》:“河豚,味甘温,无毒,主补虚,去湿气,理腰脚。”因《本草》有此说,人遂信以为无毒,食之不疑。此甚误也。《本草》所载河豚,乃今之鱼,亦谓之鮠(五回反)鱼,非人所嗜者,江浙间谓之回鱼者是也。吴人所食河豚,有毒,本名侯夷鱼。《本草注》引《日华子》云:“河豚有毒,以芦根及橄榄等解之。肝有大毒。又为鱼、吹肚鱼。”此乃是侯夷鱼,或曰胡夷鱼,非《本草》所载河豚也。引以为注,大误矣。《日华子》称:“又名鱼。”此却非也,盖差互解之耳。规鱼,浙东人所呼,又有生海中者,腹上有刺,名海规。吹肚鱼,南人通言之,以其腹胀如吹也。南人捕河豚法:截流为栅,待群鱼大下之时,小拔去栅,使随流而下,日暮note-name:猥1猥:多而杂,拥挤。至,自相排蹙,或触栅则怒而腹鼓,浮于水上,渔人乃接取之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#-666aa;爱吃河豚鱼,有遇到中毒的情况,往往会死#-666aa;,应该以此为戒。根据《本草》记载:“河豚,味道甘美而温和,没有毒,主补虚,去湿气,理腰脚。”因为《本草》中有这种说法,于是#-666aa;们便深信河豚没有毒,便食之不疑。这是很大的错误。《本草》中所记载的河豚,那是今天的鱼,也称为鮠(五回反)鱼,并不是人们所喜欢吃的河豚,江浙地区所称的鱼回鱼便是。吴人所吃的河豚,是有毒的,本名为侯夷鱼。《本草注》引《日华子》中说:“河豚是有毒的,#-666hh;用芦根和橄榄等便可以解开此毒。河豚的肝有大毒。又称为鱼、吹肚鱼。”这就是侯夷鱼,或者说是胡夷鱼,也并不是《本草》中所记载的河豚鱼。引用《本草》来为其作注,也是极为错误的。《日华子》称:“又名鱼。”这却是不对的,大概是相互混用的解释。规鱼,是浙东人的称呼,又有生长在海中的一种鱼,腹部有刺,名为海规。吹肚鱼,是南方人对它的统称,因为这种鱼的腹部膨胀犹如吹起来的一般。南方人捕捉河豚的方法:截流为栅,等到成群的鱼游下来的时候,便稍微提起栅栏,让鱼群顺流而下,等到日落的时候而鱼也越多越杂,相互拥挤,或者是触碰到栅栏则会发怒到肚子鼓胀,漂浮于水上,渔人便将其捞取上来。

原文翻译

吴人嗜河豚鱼,有遇毒者,往往杀人,可为深戒。据《本草》:“河豚,味甘温,无毒,主补虚,去湿气,理腰脚。”因《本草》有此说,人遂信以为无毒,食之不疑。此甚误也。《本草》所载河豚,乃今之鱼,亦谓之鮠(五回反)鱼,非人所嗜者,江浙间谓之回鱼者是也。吴人所食河豚,有毒,本名侯夷鱼。《本草注》引《日华子》云:“河豚有毒,以芦根及橄榄等解之。肝有大毒。又为鱼、吹肚鱼。”此乃是侯夷鱼,或曰胡夷鱼,非《本草》所载河豚也。引以为注,大误矣。《日华子》称:“又名鱼。”此却非也,盖差互解之耳。规鱼,浙东人所呼,又有生海中者,腹上有刺,名海规。吹肚鱼,南人通言之,以其腹胀如吹也。南人捕河豚法:截流为栅,待群鱼大下之时,小拔去栅,使随流而下,日暮猥至,自相排蹙,或触栅则怒而腹鼓,浮于水上,渔人乃接取之。

#-666aa;爱吃河豚鱼,有遇到中毒的情况,往往会死#-666aa;,应该以此为戒。根据《本草》记载:“河豚,味道甘美而温和,没有毒,主补虚,去湿气,理腰脚。”因为《本草》中有这种说法,于是#-666aa;们便深信河豚没有毒,便食之不疑。这是很大的错误。《本草》中所记载的河豚,那是今天的鱼,也称为鮠(五回反)鱼,并不是人们所喜欢吃的河豚,江浙地区所称的鱼回鱼便是。吴人所吃的河豚,是有毒的,本名为侯夷鱼。《本草注》引《日华子》中说:“河豚是有毒的,#-666hh;用芦根和橄榄等便可以解开此毒。河豚的肝有大毒。又称为鱼、吹肚鱼。”这就是侯夷鱼,或者说是胡夷鱼,也并不是《本草》中所记载的河豚鱼。引用《本草》来为其作注,也是极为错误的。《日华子》称:“又名鱼。”这却是不对的,大概是相互混用的解释。规鱼,是浙东人的称呼,又有生长在海中的一种鱼,腹部有刺,名为海规。吹肚鱼,是南方人对它的统称,因为这种鱼的腹部膨胀犹如吹起来的一般。南方人捕捉河豚的方法:截流为栅,等到成群的鱼游下来的时候,便稍微提起栅栏,让鱼群顺流而下,等到日落的时候而鱼也越多越杂,相互拥挤,或者是触碰到栅栏则会发怒到肚子鼓胀,漂浮于水上,渔人便将其捞取上来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:多而杂,拥挤。

下一篇:翰林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