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孟子》 » 公孙丑章句 » 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 > 曰:“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,可得闻与?”…+

曰:“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,可得闻与?” “告子曰:‘不得于言,勿求于心;不得于心,勿求于气。’不得于心,勿求于气,可;不得于言,勿求于心,不可。夫志,气之帅也;气,体之充也。夫志至焉,气次焉;故曰:‘持其志,无暴其气。’” “既曰:‘志至焉,气次焉。’又曰:‘持其志,无暴其气。’何也?”曰:“志壹则动气,气壹则动志也。今夫蹶者趋者,是气也,而反动其心。”原文解释

原文(一)

曰:“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,可得闻与?”

翻译(一)

公孙丑说:“我冒昧地问问,老师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,可以让我听听吗?”

原文(二)

“告子曰:‘不得于言,勿求于心;不得于心,勿求于气1。’不得于心,勿求于气,可;不得于言,勿求于心,不可。夫志,气之帅也;气,体之充也。夫志至焉,气次焉2;故曰:‘持3其志,无暴4其气。’”

翻译(二)

孟子 说:“告子曾说:‘言语上看不出有善意,就不管他心里头如何有善意;心里头看不出有善意,就不管他意气感情上如何有善意。’(我认为:)心里头看不出有善意,就不管他意气感情上如何有善意,是对的;言语上看不出有善意,就不管他心里头如何有善意,这不对。因为心中的意志统帅着意气感情,意气感情充斥体内(并表现在外)。心中意志到了哪里,表情动作举止也跟着洋溢在那里。所以我说:‘要坚定心中意志,也不要滥用表情动作举止。’”

原文(三)

“既曰:‘志至焉,气次焉。’又曰:‘持其志,无暴其气。’何也?”曰:“志壹5则动气,气壹则动志也。今夫蹶6者趋者,是气也,而反动其心。”

翻译(三)

公孙丑说:“您既然说,‘心中意志到了哪里,表情动作举止也跟着洋溢在那里’,可是您又说:‘要坚定心中意志,也不要滥用表情动作举止。’这是为什么呢?”孟子说:“心志闭塞,表情动作举止也将随之逝去;表情动作举止闭塞,心中意志也必然受到影响。比如跌倒与奔跑,这主要是身体的动作,但必然影响到思想,引起心志的波动。”

原文翻译

曰:“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,可得闻与?”

公孙丑说:“我冒昧地问问,老师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,可以让我听听吗?”

“告子曰:‘不得于言,勿求于心;不得于心,勿求于气1。’不得于心,勿求于气,可;不得于言,勿求于心,不可。夫志,气之帅也;气,体之充也。夫志至焉,气次焉2;故曰:‘持3其志,无暴4其气。’”

孟子 说:“告子曾说:‘言语上看不出有善意,就不管他心里头如何有善意;心里头看不出有善意,就不管他意气感情上如何有善意。’(我认为:)心里头看不出有善意,就不管他意气感情上如何有善意,是对的;言语上看不出有善意,就不管他心里头如何有善意,这不对。因为心中的意志统帅着意气感情,意气感情充斥体内(并表现在外)。心中意志到了哪里,表情动作举止也跟着洋溢在那里。所以我说:‘要坚定心中意志,也不要滥用表情动作举止。’”

“既曰:‘志至焉,气次焉。’又曰:‘持其志,无暴其气。’何也?”曰:“志壹5则动气,气壹则动志也。今夫蹶6者趋者,是气也,而反动其心。”

公孙丑说:“您既然说,‘心中意志到了哪里,表情动作举止也跟着洋溢在那里’,可是您又说:‘要坚定心中意志,也不要滥用表情动作举止。’这是为什么呢?”孟子说:“心志闭塞,表情动作举止也将随之逝去;表情动作举止闭塞,心中意志也必然受到影响。比如跌倒与奔跑,这主要是身体的动作,但必然影响到思想,引起心志的波动。”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“不得于言,勿求于心;不得于心,勿求于气”:译文根据的是赵岐的解释。

〔2〕至、次:至,到;次,止,停留。

〔3〕:保持。

〔4〕:乱。

〔5〕:读为“噎”,闭塞。

〔6〕:音jué,跌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