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墨子》 » 天志(中) > 且夫天下盖有不仁不祥者,曰:当若子之不事父,弟之不…+

且夫天下盖有不仁不祥者,曰:当若子之不事父,弟之不事兄,臣之不事君也,故天下之君子,与谓之不祥者。今夫天兼天下而爱之,撽遂万物以利之,若毫之末,非天之所为也,而民得而利之,则可谓否矣。然独无报夫天,而不知其为不仁不祥也。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。 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有矣。曰:以磨为日月星辰,以昭道之;制为四时春秋冬夏,以纪纲之;雷降雪霜雨露,以长遂五谷麻丝,使民得而财利之;列为山川谿谷,播赋百事,以临司民之善否;为王公侯伯,使之赏贤而罚暴,贼金木鸟兽,从事乎五谷麻丝,以为民衣食之财,自古及今,未尝不有此也。今有人于此,驩若爱其子,竭力单务以利之,其子长,而无报子求父,故天下之君子,与谓之不仁不祥。今夫天,兼天下而爱之,撽遂万物以利之,若毫之末,非天之所为,而民得而利之,则可谓否矣。然独无报夫天,而不知其为不仁不祥也,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。 且吾所以知天爱民之厚者,不止此而足矣。曰:杀不辜者,天予不祥。不辜者谁也?曰:人也。予之不祥者谁也?曰:天也。若天不爱民之厚,夫胡说人杀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?此吾之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也。原文解释

原文(一)

且夫盖有不仁不祥者,曰:当若子之不事父,弟之不事兄,臣之不事君也,故之君子,与谓之不祥者。今夫天兼天下而爱之,撽遂万物以利之,若毫之末,非note-name:注解[1]1注解[1]: “非”上脱“莫”字。天之所为也,而民得而利之,则可谓否note-name:注解[2]2注解[2]: “否”为“丕”字之误。矣。然独无报夫天,而不知其为不仁不祥也。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。

翻译(一)

而且天下原来有不仁不善的#-666aa;,就是:儿子不孝顺父亲,弟弟不待奉兄长,臣子不待奉君上,所以天下的君子们就说他们是不善的#-666aa;。现在的上天,包容天下的百姓兼而爱之,养育天下的万物以有益#-666aa;民,哪怕像毫毛一样的东西,难道不是上天给予的吗,人民从中得到的好处,可以说是非常厚重的了。但是这些人一点也不知道应该报答上苍,不知道这就是不仁和不善。这就是我所说的君子明白小的道理而不明白大的道理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原文(二)

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有矣。曰:以磨note-name:注解[3]3注解[3]: “磨”为“磿”字之误,#-666dd;别。为日月星辰,以昭道之;制为四时春秋 冬夏,以纪纲之;雷降雪霜雨露,以长遂五谷麻丝,使民得而财利之;列为山川谿谷,播赋百事,以临司民之善否;为王公侯伯,使之赏贤而罚暴,贼note-name:注解[4]4注解[4]: “贼”为“赋”字之误,赋敛。金木鸟兽,从事乎五谷麻丝,以为民衣食之财,自古及今,未尝不有此也。今有人于此,驩若爱其子,竭力单务以利之,其,而无报子求note-name:注解[5]5注解[5]: “子求”为“于其”之误。父,故天下之君子,与note-name:注解[6]6注解[6]: “与”同“举”。谓之不仁不祥。今夫天,兼天下而爱之,撽遂万物以利之,若毫之末,非天之所为,而民得而利之,则可谓否矣。然独无报夫天,而不知其为不仁不祥也,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。

翻译(二)

而且我知道上天爱#-666aa;民深厚是有根据的,上天#-666dd;离出日、月、星、辰,用以照明天下;制定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用作纲纪常度,降下霜、雪、雨、露,用以长成五谷和麻丝,使老百姓得以供给财用;又#-666dd;列为山、川、溪谷,广布各种事业,用以监察百姓的善恶;#-666dd;别设立王、公、侯、伯,使他们奖赏贤良而惩罚暴徒,征收金、木、鸟、兽,从事五谷、丝、麻的掌管工作,以此作为百姓的衣食之财,从古至今,没有不是如此的。现在这里有一个#-666aa;,喜欢疼爱他的孩子,尽心尽力使孩利,他的儿子长大后,却对父亲不报答,所以天下的君子都说他是不仁而又不善的#-666aa;。现今的上天,包容天下的百姓兼而爱之,养育天下的万物以有益人民,哪怕像毫毛一样的东西,难道不是上天给予的吗?人民从中得到的好处,可以说是非常厚重的了。但是这些人一点也不知道应该报答上苍,不知道这就是不仁和不善。这就是我所说的君子明白小的道理而不明白大的道理。

原文(三)

且吾所以知天爱民之厚者,不止此而足矣。曰:杀不辜者,天予不祥。不note-name:注解[7]7注解[7]: “不”上脱“杀”字。辜者谁也?曰:人也。予之不祥者谁也?曰:天也。若天不爱民之厚,夫胡说人杀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?此吾之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也。

翻译(三)

而且我知道上天深深地爱着#-666aa;类的根据,理由不仅只有这个。说:对杀戮无辜的#-666aa;,上天会给他不祥。杀无辜的是谁呢?回答:是#-666aa;。给他不祥的是谁呢?回答:是上天。如果上天不厚爱于人,那为什么有人杀害无辜而上天就会给他不祥呢?这就是我知道上天是深深地爱着人类的原因。

原文翻译

且夫盖有不仁不祥者,曰:当若子之不事父,弟之不事兄,臣之不事君也,故之君子,与谓之不祥者。今夫天兼天下而爱之,撽遂万物以利之,若毫之末,非天之所为也,而民得而利之,则可谓否矣。然独无报夫天,而不知其为不仁不祥也。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。

而且天下原来有不仁不善的#-666aa;,就是:儿子不孝顺父亲,弟弟不待奉兄长,臣子不待奉君上,所以天下的君子们就说他们是不善的#-666aa;。现在的上天,包容天下的百姓兼而爱之,养育天下的万物以有益#-666aa;民,哪怕像毫毛一样的东西,难道不是上天给予的吗,人民从中得到的好处,可以说是非常厚重的了。但是这些人一点也不知道应该报答上苍,不知道这就是不仁和不善。这就是我所说的君子明白小的道理而不明白大的道理。

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有矣。曰:以磨为日月星辰,以昭道之;制为四时春秋 冬夏,以纪纲之;雷降雪霜雨露,以长遂五谷麻丝,使民得而财利之;列为山川谿谷,播赋百事,以临司民之善否;为王公侯伯,使之赏贤而罚暴,贼金木鸟兽,从事乎五谷麻丝,以为民衣食之财,自古及今,未尝不有此也。今有人于此,驩若爱其子,竭力单务以利之,其,而无报子求父,故天下之君子,与谓之不仁不祥。今夫天,兼天下而爱之,撽遂万物以利之,若毫之末,非天之所为,而民得而利之,则可谓否矣。然独无报夫天,而不知其为不仁不祥也,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。

而且我知道上天爱#-666aa;民深厚是有根据的,上天#-666dd;离出日、月、星、辰,用以照明天下;制定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用作纲纪常度,降下霜、雪、雨、露,用以长成五谷和麻丝,使老百姓得以供给财用;又#-666dd;列为山、川、溪谷,广布各种事业,用以监察百姓的善恶;#-666dd;别设立王、公、侯、伯,使他们奖赏贤良而惩罚暴徒,征收金、木、鸟、兽,从事五谷、丝、麻的掌管工作,以此作为百姓的衣食之财,从古至今,没有不是如此的。现在这里有一个#-666aa;,喜欢疼爱他的孩子,尽心尽力使孩利,他的儿子长大后,却对父亲不报答,所以天下的君子都说他是不仁而又不善的#-666aa;。现今的上天,包容天下的百姓兼而爱之,养育天下的万物以有益人民,哪怕像毫毛一样的东西,难道不是上天给予的吗?人民从中得到的好处,可以说是非常厚重的了。但是这些人一点也不知道应该报答上苍,不知道这就是不仁和不善。这就是我所说的君子明白小的道理而不明白大的道理。

且吾所以知天爱民之厚者,不止此而足矣。曰:杀不辜者,天予不祥。不辜者谁也?曰:人也。予之不祥者谁也?曰:天也。若天不爱民之厚,夫胡说人杀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?此吾之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也。

而且我知道上天深深地爱着#-666aa;类的根据,理由不仅只有这个。说:对杀戮无辜的#-666aa;,上天会给他不祥。杀无辜的是谁呢?回答:是#-666aa;。给他不祥的是谁呢?回答:是上天。如果上天不厚爱于人,那为什么有人杀害无辜而上天就会给他不祥呢?这就是我知道上天是深深地爱着人类的原因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: “非”上脱“莫”字。

〔2〕: “否”为“丕”字之误。

〔3〕: “磨”为“磿”字之误,#-666dd;别。

〔4〕: “贼”为“赋”字之误,赋敛。

〔5〕: “子求”为“于其”之误。

〔6〕: “与”同“举”。

〔7〕: “不”上脱“杀”字。

下一篇: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,不止此而已矣。曰:爱人利人,顺天之意,得天之赏者有之;憎人贼人,反天之意,得天之罚者亦有矣。夫爱人、利人,顺天之意,得天之赏者,谁也?曰:若昔三代圣王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者是也。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,焉所从事?曰:从事“兼”,不从事“别”。兼者,处大国不攻小国,处大家不乱小家,强不劫弱,众不暴寡,诈不谋愚,贵不傲贱;观其事,上利乎天,中利乎鬼,下利乎人,三利无所不利,是谓天德。聚敛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,曰:“此仁也,义也。爱人、利人,顺天之意,得天之赏者也。”不止此而已,书于竹帛,镂之金石,琢之槃盂,传遗后世子孙,曰:“将何以为?将以识夫爱人、利人,顺天之意,得天之赏者也。”《皇矣》道之曰:“帝谓文王,予怀明德,不大声以色,不长夏以革,不识不知,顺帝之则。”帝善其顺法则也,故举殷以赏之,使贵为天子,富有天下,名誉至今不息。故夫爱人、利人,顺天之意,得天之赏者,既可得留而已。 夫憎人、贼人,反天之意,得天之罚者,谁也?曰:若昔者三代暴王桀、纣、幽、厉者是也。桀、纣、幽、厉,焉所从事?曰:从事别,不从事兼。别者,处大国则攻小国,处大家则乱小家,强劫弱,众暴寡,诈谋愚,贵傲贱;观其事,上不利乎天,中不利乎鬼,下不利乎人,三不利无所利,是谓天贼。聚敛天下之丑名而加之焉,曰:“此非仁也、非义也。憎人、贼人,反天之意,得天之罚者也。”不止此而已,又书其事于竹帛,镂之金石,琢之槃盂,传遗后世子孙,曰:将何以为?将以识夫憎人、贼人,反天之意,得天之罚者也。《太誓》之道之曰:“纣越厥夷居,不肯事上天,弃厥先神祇不祀,乃曰:‘吾有命。’无廖[生僻字 亻+鼻]务天下,天亦纵弃纣而不葆。”察天以纵弃纣而不葆者,反天之意也。故夫憎人、贼人,反天之意,得天之罚者,既可得而知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