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墨子》 » 天志(下) > 且天之爱百姓也,不尽物而止矣+今天下之国,粒食之民…+

且天之爱百姓也,不尽物而止矣。今天下之国,粒食之民,杀一不辜者,必有一不祥。曰:“谁杀不辜?”曰:“人也。”“孰予之不辜?”曰:“天也。”若天之中实不爱此民也,何故而人有杀不辜、而天予之不祥哉?且天之爱百姓厚矣,天之爱百姓别矣,既可得而知也。何以知天之爱百姓也?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。何以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?吾以昔者三代之圣王知之。故昔也三代之圣王,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之兼爱之天下也。从而利之,移其百姓之意焉,率以敬上天、山川、鬼神。天以为从其所爱而爱之,从其所利而利之,于是加其赏焉,使之处上位,立为天子以法也,名之曰圣人。以此知其赏善之证。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,桀、纣、幽、厉之兼恶天下也,从而贼之,移其百姓之意焉,率以诟侮上天、山川、鬼神。天以为不从其所爱而恶之,不从其所利而贼之,于是加其罚焉。使之父子离散,国家灭亡,抎失社稷,忧以及其身。是以天下之庶民,属而毁之。业万世子孙继嗣,毁之贲,不之废也,名之曰失王。以此知其罚暴之证。今天下之士君子欲为义者,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。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且天之爱百姓也,不尽物而止note-name:尽物不止1尽物不止:仅此而已。矣。今之国,粒食之民,杀一不辜者,必有一不祥。曰:“谁杀不辜?”曰:“人也。”“孰予之不辜?”曰:“天也。”若天之中实note-name:中实2中实:内心确实。不爱此民也,何故而人有杀不辜、而天予之不祥哉?且天之爱百姓厚矣,天之爱百姓别矣,既可得而知也。何以知天之爱百姓也?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。何以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?吾以昔者三代之圣王知之。故昔也三代之圣王,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之兼爱之也。从而利之,移其百姓之意焉,率以敬上天、山川、鬼神。天以为从其所爱而爱之,从其所利而利之,于是加其赏焉,使之处上位,立为天子以法也,名之曰圣人。以此知其赏善之证。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,桀、纣、幽、厉之兼恶天下也,从而贼之,移其百姓之意焉,率以诟侮上天、山川、鬼神。天以为不从其所爱而恶之,不从其所利而贼之,于是加其罚焉。使之父子离散,国家灭亡,note-name:抎3抎:坠落。失社稷,忧以及其身。是以天下之庶民,属而毁之。业万世子孙继嗣,毁之贲,不之废也,名之曰失王。以此知其罚暴之证。今天下之士君子欲为义者,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而且上天爱护百姓,不尽在这个方面罢了。现在天下所有的国家,凡是吃米粮的#-666aa;民,杀了无辜的#-666aa;,必定得到一种不祥。问道:“杀无辜的是谁呢?”回答说:“是#-666aa;。”“给他不祥的是谁呢?”“是天。”假若上天内心确实不爱护这些百姓,那为什么在人杀了无辜者之后,天要给他以不祥呢?并且上天爱护百姓是很厚重的,上天爱护百姓是很普遍的,这已经可以知道了。怎么知道上天爱护百姓呢?我从贤者必定要赏善罚暴得知。怎么知道贤者必然赏善罚暴呢?我从从前几代圣王的事迹中知道这个。从前几代的圣王尧、舜、禹、汤、、武王兼爱天下。从而有利于人民,使百姓的心思潜移默化,率领百姓用以敬奉上天、山川、鬼#-666nn;。上天因为他们爱自己所爱的人,利自己所利的人,于是加重他们的赏赐,使他们居于上位,立为天子,子孙万代继业,以此成为法度标准,称他们为圣人。因为这个原因就知道这是上天赏赐善良的明证。从前夏商周三代的暴君,如桀、纣、幽王、厉王等,对天下人全都憎恶,残害他们,转移百姓的心意,率领他们侮慢上天、山川、鬼#-666nn;,上天因为他们不跟从自己的所爱,反而憎恶他们,不跟从自己的所利,反而残害他们,于是对他们加以惩罚。使他们父子离散,国家灭亡,丧失社稷,忧及他们自身。而天下的百姓也都非议诋毁他们。到了子孙万世以后,仍然受人们的唾骂,称他们为暴君,这就是上天惩罚暴君的明证。现今天下的士大夫、君子们,若要行事#-666ff;乎义,就不可不顺从上天的旨意。

原文翻译

且天之爱百姓也,不尽物而止矣。今之国,粒食之民,杀一不辜者,必有一不祥。曰:“谁杀不辜?”曰:“人也。”“孰予之不辜?”曰:“天也。”若天之中实不爱此民也,何故而人有杀不辜、而天予之不祥哉?且天之爱百姓厚矣,天之爱百姓别矣,既可得而知也。何以知天之爱百姓也?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。何以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?吾以昔者三代之圣王知之。故昔也三代之圣王,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之兼爱之也。从而利之,移其百姓之意焉,率以敬上天、山川、鬼神。天以为从其所爱而爱之,从其所利而利之,于是加其赏焉,使之处上位,立为天子以法也,名之曰圣人。以此知其赏善之证。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,桀、纣、幽、厉之兼恶天下也,从而贼之,移其百姓之意焉,率以诟侮上天、山川、鬼神。天以为不从其所爱而恶之,不从其所利而贼之,于是加其罚焉。使之父子离散,国家灭亡,抎失社稷,忧以及其身。是以天下之庶民,属而毁之。业万世子孙继嗣,毁之贲,不之废也,名之曰失王。以此知其罚暴之证。今天下之士君子欲为义者,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。

而且上天爱护百姓,不尽在这个方面罢了。现在天下所有的国家,凡是吃米粮的#-666aa;民,杀了无辜的#-666aa;,必定得到一种不祥。问道:“杀无辜的是谁呢?”回答说:“是#-666aa;。”“给他不祥的是谁呢?”“是天。”假若上天内心确实不爱护这些百姓,那为什么在人杀了无辜者之后,天要给他以不祥呢?并且上天爱护百姓是很厚重的,上天爱护百姓是很普遍的,这已经可以知道了。怎么知道上天爱护百姓呢?我从贤者必定要赏善罚暴得知。怎么知道贤者必然赏善罚暴呢?我从从前几代圣王的事迹中知道这个。从前几代的圣王尧、舜、禹、汤、、武王兼爱天下。从而有利于人民,使百姓的心思潜移默化,率领百姓用以敬奉上天、山川、鬼#-666nn;。上天因为他们爱自己所爱的人,利自己所利的人,于是加重他们的赏赐,使他们居于上位,立为天子,子孙万代继业,以此成为法度标准,称他们为圣人。因为这个原因就知道这是上天赏赐善良的明证。从前夏商周三代的暴君,如桀、纣、幽王、厉王等,对天下人全都憎恶,残害他们,转移百姓的心意,率领他们侮慢上天、山川、鬼#-666nn;,上天因为他们不跟从自己的所爱,反而憎恶他们,不跟从自己的所利,反而残害他们,于是对他们加以惩罚。使他们父子离散,国家灭亡,丧失社稷,忧及他们自身。而天下的百姓也都非议诋毁他们。到了子孙万世以后,仍然受人们的唾骂,称他们为暴君,这就是上天惩罚暴君的明证。现今天下的士大夫、君子们,若要行事#-666ff;乎义,就不可不顺从上天的旨意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尽物不止:仅此而已。

〔2〕中实:内心确实。

〔3〕:坠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