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墨子》 » 杂守 > 候无过五十,寇至叶,随去之,唯弇逮+日暮出之,令皆…+

候无过五十,寇至叶,随去之,唯弇逮。日暮出之,令皆为微职。距阜、山林皆令可以迹,平明而迹,无,迹各立其表,下城之应。候出置田表,斥坐郭内外,立旗帜。卒半在内,令多少无可知。即有惊,举孔表,见寇,举牧表。城上以麾指之,斥步鼓整旗,旗以备战从麾所指。田者男子以战备从斥,女子亟走入。即见放,到,传到城止。守表者三人,更立捶表而望,守数令骑若吏行旁视,有以知为所为。其曹一鼓。望见寇,鼓,传到城止。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候无过五十,寇至叶note-name:注解[1]1注解[1]: “叶”应作“堞”。,随去之,唯弇逮note-name:“唯”应作“无”。唯弇逮2“唯”应作“无”。唯弇逮:即不要停留。。日暮出之,令皆为微职。距阜、山林皆令可以迹,平明而迹,无note-name:注解[3]3注解[3]: “无”前疑脱“迹者”;“无”后疑脱“下里三#-666aa;”。,迹note-name:注解[4]4注解[4]: “迹”衍误在此。各立其表,下城之应note-name:“下城”应作“城上”;“之应”应作“应之”;“下城之应”5“下城”应作“城上”;“之应”应作“应之”;“下城之应”:当为“城上应之”。。候出置田表,斥坐郭内外,立旗帜。卒半在内,令多少无可知。即有惊,举孔note-name:注解[6]6注解[6]: “孔”应作“外”。表,见寇,举牧note-name:注解[7]7注解[7]: “牧”应作“次表”。表。城上以麾指之,斥步鼓整旗,旗以备战从麾所指note-name:注解[8]8注解[8]: “旗”衍误在此;“备战”应为“战备”。。田者男子以战备从斥,女子亟走入。即见放,到note-name:注解[9]9注解[9]: “放”应作“冠”。“到”应作“鼓”。,传到城止。守表者三人,更立捶表而望,守数令骑若吏行旁视,有以知为所为note-name:注解[10]10注解[10]: “为”应作“其”;“知为所为”,当为“知其所为”。。其曹一鼓。望见寇,鼓,传到城止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每次派出的警戒兵,不要超过五十名,敌#-666aa;到达外面矮墙,赶紧离开入城,不要滞留。天黑派遣出城,都要佩戴徽章标志。一切可以探察敌#-666aa;踪迹的地方如大土山、山林等地,天亮时都要派#-666aa;探察,要探察的地段,每里路派出者不能少于三人,他们各自都要树立标志向城上报告,城上看到标记则做出相应的反应。警戒兵出城立田表,城内警戒兵令其坐在郭内外,竖起旗帜。城内的警戒兵一半在郭内,使警戒兵的数目外人无法得知。一旦有紧急情况,就举“外表”,看得见敌人就举“次表”。城上用旗号指挥,警戒兵击鼓竖旗、预备战斗,都要按城上的指挥行动。在城外田野里劳动的男子应跟随警戒兵一起作战,女人便赶紧入城。如果见到敌人就击鼓,传到城上为止。守联络标志的三个人,还要立烽火、烽烟标志和观望别的地方的标志,守城主将要不断地派出骑兵和官吏到处巡视,了解他们的行动。守标志的警戒兵掌管一鼓,望见敌人,依次击鼓,直到传到城上时为止。

原文翻译

候无过五十,寇至叶,随去之,唯弇逮。日暮出之,令皆为微职。距阜、山林皆令可以迹,平明而迹,无,迹各立其表,下城之应。候出置田表,斥坐郭内外,立旗帜。卒半在内,令多少无可知。即有惊,举孔表,见寇,举牧表。城上以麾指之,斥步鼓整旗,旗以备战从麾所指。田者男子以战备从斥,女子亟走入。即见放,到,传到城止。守表者三人,更立捶表而望,守数令骑若吏行旁视,有以知为所为。其曹一鼓。望见寇,鼓,传到城止。

每次派出的警戒兵,不要超过五十名,敌#-666aa;到达外面矮墙,赶紧离开入城,不要滞留。天黑派遣出城,都要佩戴徽章标志。一切可以探察敌#-666aa;踪迹的地方如大土山、山林等地,天亮时都要派#-666aa;探察,要探察的地段,每里路派出者不能少于三人,他们各自都要树立标志向城上报告,城上看到标记则做出相应的反应。警戒兵出城立田表,城内警戒兵令其坐在郭内外,竖起旗帜。城内的警戒兵一半在郭内,使警戒兵的数目外人无法得知。一旦有紧急情况,就举“外表”,看得见敌人就举“次表”。城上用旗号指挥,警戒兵击鼓竖旗、预备战斗,都要按城上的指挥行动。在城外田野里劳动的男子应跟随警戒兵一起作战,女人便赶紧入城。如果见到敌人就击鼓,传到城上为止。守联络标志的三个人,还要立烽火、烽烟标志和观望别的地方的标志,守城主将要不断地派出骑兵和官吏到处巡视,了解他们的行动。守标志的警戒兵掌管一鼓,望见敌人,依次击鼓,直到传到城上时为止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: “叶”应作“堞”。

〔2〕“唯”应作“无”。唯弇逮:即不要停留。

〔3〕: “无”前疑脱“迹者”;“无”后疑脱“下里三#-666aa;”。

〔4〕: “迹”衍误在此。

〔5〕“下城”应作“城上”;“之应”应作“应之”;“下城之应”:当为“城上应之”。

〔6〕: “孔”应作“外”。

〔7〕: “牧”应作“次表”。

〔8〕: “旗”衍误在此;“备战”应为“战备”。

〔9〕: “放”应作“冠”。“到”应作“鼓”。

〔10〕: “为”应作“其”;“知为所为”,当为“知其所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