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汉书》 » 白话文 >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> 第2节

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第2节

距离京畿五百里的区域为甸服,百里之内缴纳谷穗与禾秆,二百里之内缴纳谷穗,三百里之内缴纳谷米,四百里之内缴纳粟米,五百里之内缴纳精米。距离京畿五百里以外的区域为侯服:一百里之内安排采官,二百里远安排男爵,三百里远安排诸侯。再往外五百里远为绥服:三百里远安排负责文教的官员,二百里远安排负责京畿安全的奋武卫战士。再向外五百里远为要服:三百里远安排官员教化民众,移风易俗,二百里远开始减少赋税。再向外五百里远为荒服:三百里远实施王化治理,二百里远民众随着牧草迁徙放牧,不须缴纳赋税。向东一直抵达渤海,向西抵达流沙,无论是北方或者是南方,普遍推行王道教化,文明化被四海。

舜帝赐予大禹玄圭,祝贺大禹治理山河,大功告成。

(注:以上内容,均取自于《尚书·夏书·禹贡》,参看中华书局出版的《四书五经》。)

周代继承殷商之后,借鉴夏商二代治国理政的经验,对政策进行适当地调整、增减,定出各级官员的职务名称,将大禹划分的徐州、梁州并入雍州、青州,分出冀州的土地,划分出幽州、并州。《周官》中记载,朝廷设置的官员中,有职方氏,负责掌管天下土地,负责管理九州中的诸侯方国。

东南方为扬州:在扬州,著名的山有会稽山,著名的大湖薮有具区(太湖),著名的河流有三江,著名的灌渠有五湖。此地物产丰富,有金、锡、竹箭出产。民众比例为二男五女。家庭畜养的家畜有鸡鸭鸟兽,种植的谷物为稻米。

正南方为荆州:在荆州,著名的山岳有衡山,著名的大湖薮有云梦泽,著名的江河有长江、汉水,著名的灌渠有颍河、湛水。此地物产丰富,有朱砂、银、齿、皮革出产。民众比例为一男二女。家庭畜养的家畜以及谷物的种植,与扬州相同。

黄河以南为豫州:在豫州,著名的山岳有华山,著名的大湖薮有圃田泽,著名的河流有荥水、洛水,著名的灌渠有波水、溠水。此地物产丰富,有森林、漆树、蚕丝、大麻出产。民众比例为二男三女。家庭畜养的家畜有:马、牛、羊、豕、犬、鸡。种植的谷物有五种:黍、稷、菽、麦、稻。

正东方为青州:在青州,著名的山岳有沂山,著名的大湖薮有孟诸泽,著名的河流有淮河、泗水,著名的灌渠有沂水、沐水。此地物产丰富,有蒲草、各种鱼类出产。民众比例为二男三女。家庭畜养的家畜有鸡、狗,种植的谷物有稻、麦。

黄河以东为兖州:在兖州,著名的山岳有泰山,著名的大湖薮有大野泽,著名的河流有黄河、济水,著名的灌渠有卢水、潍水。此地物产丰富,有蒲草、各种鱼类出产。民众比例为二男三女。家庭畜养的家畜有:马、牛、羊、豕、犬、鸡。种植的谷物有四种:黍、稷、稻、麦。

正西方为雍州:在雍州,著名的山岳有岳山(吴山,在陕西省陇县西南),著名的大湖薮有弦蒲泽,著名的河流有泾水、汭水,著名的灌渠有渭水、洛水。此地物产丰富,有玉、石謦出产。民众比例为三男二女。家庭畜养的家畜有牛、马。种植的谷物有黍、稷。

东北方为幽州:在幽州,著名的山岳有医无闾山,著名的大湖薮有豯养泽(在山东省莱阳县东北),著名的河流有黄河、济水,著名的灌渠有菑水、时水。此地物产丰富,有各种鱼类、盐出产。民众比例为一男三女。家庭畜养的家畜有马、牛、羊、豕。种植的谷物有黍、稷、稻三种。

黄河以北为冀州:在冀州,著名的山岳有霍山(太岳山),著名的大湖薮有扬纡泽,著名的河流有漳河,著名的灌渠有汾河、潞河。此地物产丰富,有松树、柏树出产。民众比例为五男三女。家庭畜养的家畜有牛、羊,种植的谷物有黍、稷。

正北方为并州:在并州,著名的山岳有恒山,著名的大湖薮有昭余祁泽,著名的河流有虖池河(滹沱河)、呕夷河,著名的灌渠有涞水、易水。此地物产丰富,有布帛出产。民众比例为二男三女。家庭畜养的家畜有:马、牛、羊、犬、豕。种植的谷物有五种:黍、稷、菽、麦、稻。

周代设置的朝廷官员中,有保章氏,负责掌管天文,以天上的星宿对应地上的九州,九州各个区域间均有着相对应的星宿,以此来观察吉凶。

周代的爵位分为五等(公侯伯子男),土地分为三等:公爵、侯爵享有一百里封国,伯爵享有七十里封国,子爵、男爵享有十里封国。不满十里的地方,称为附庸,共划分出一千八百个封国。上古时候的太昊氏、黄帝的后裔,唐尧帝、虞舜帝的后裔,在周代均被封为侯爵、伯爵,享有周王室分封的土地,在帝王图籍谱系中还可以查到。周王室衰落之后,礼乐征伐由各个诸侯国自行掌握,而后诸侯国间相互征伐兼并,几百年间,诸侯国的数量大为减少。到了春秋时,只剩下几十个诸侯国,五霸随即兴起,而后剩下来的诸侯国开始会盟,以诸侯国联盟来尊奉周王室。到了战国,大的诸侯国更是以大欺小,战争连年不断,天下最终合并为七个大诸侯国,七大诸侯国间开始了合纵连横,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。秦国最终兼并其它所有的诸侯国,囊括四海。秦国认为周王室的衰弱,在于分封制度的建立,所以才会有诸侯国间如此长时间的相互征伐,因此秦国统一天下后,不再设立诸侯国,而是将天下划分为郡县,前代圣人的后裔,全部被贬黜为平民(黔首),没有一个家族得到封土。

汉朝建国后,沿袭秦政的郡县制度,但是崇尚恩德,制定的法律简易,以此来安抚海内。在武帝朝,对外征伐胡、越,开疆拓土,扩大疆域,在南方设置了交趾州部,在北方设置了朔方州部,合并了徐州、梁州、幽州、并州,将夏代、周代的所有州部混合在一起,改雍州名称为凉州,改梁州名称为益州,最终将天下划分为十三州部,在每一个州部内设置刺史。夏商周先王的土地划分制度已经非常遥远,地名又经过历朝历代的更改,武帝在旧有基础上,参考旧闻,考查古籍,从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中寻找线索,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,再从《禹贡》、《周官》、《春秋》等古代典籍中,一直到战国、秦、汉的地域划分档案中,加以相互对照,划分出新的区域疆界。

京兆尹,在秦朝,原来属于秦廷设置的内史,高帝元年(公元前206年)属于章邯的塞国,高帝二年更名为渭南郡,高帝九年撤销渭南郡,重新将名称更改为内史。武帝建元六年(公元前135年),分出一个右内史,武帝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,将名称更改为京兆尹。平帝元始二年(公元2年)统计,有户口数十九万五千七百零二户,人口六十八万二千四百六十八。辖有十二个县:国都长安,高帝五年设置,惠帝元年(公元前194年)开始修筑城墙,六年完成,有户口八万零八百户,人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,王莽将名称更改为常安。新丰县,骊山在新丰县的南面,是古时候的骊戎国,秦朝时称为骊邑,高祖七年设置。船司空县,王莽改名称为船利县。蓝田县,蓝田山上出产美玉,有一座虎侯山祠,秦孝公设置。华阴县,原来叫做阴晋县,秦惠文王五年(公元前333年)将名称更改为宁秦县,高帝八年改名称为华阴县,太华山(华山)在华阴县的南面,山上有祠堂,是豫州的一座名山,山下有一座集灵宫,武帝修建,王莽将集灵宫名称更改为华坛。郑县,在周代是周宣王的弟弟郑桓公的食邑,武帝在此设置有铁官。湖县,县内有周天子祠二座,曾经叫做胡县,武帝建元年间将其名称更改为湖县。下邽县。南陵县(文帝母亲薄太后的陵墓在此地),文帝七年(公元前173年)设置,沂水从蓝田山谷流出,向北流至霸陵汇入霸水,也有人说,霸水是从蓝田山谷中流出,向北汇入渭河,古人也叫做兹水,秦穆公改名称为霸水,以彰显其功德,昭示子孙。奉明县,宣帝父亲的陵寝在此地,为此而设置县。霸陵县,原来叫做芷阳县,文帝的陵寝在此地,因此而改名,王莽改名称为水章县。杜陵县,在古时叫做杜伯国,宣帝的陵寝在此地,因此而改名,县内有周代一位右将军杜主的四座祠堂,王莽改名称为饶安县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