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歌之哀原文解释
原文(一)
“嬉笑之怒,甚于裂眦;长歌之哀,过于恸哭①。”此语诚然。元微之在江陵②,病中闻白乐天左降江州③,作绝句云:“残灯无焰影幢幢,此夕闻君谪九江。垂死病中惊起坐,暗风吹雨入寒窗④。”乐天以为:“此句他人尚不可闻,况仆心哉⑤!”微之集作“垂死病中仍怅望”,此三字既不佳,又不题为病中作,失其意矣。
翻译(一)
“嬉笑之怒,甚于怒目圆瞪;长歌之哀,甚于放声号哭。”此话确实不假。元微之在江陵时,病中听说白乐天贬官江州,作一绝句:“残灯无焰影幢幢,此夕闻君谪九江。垂死病中惊起坐,暗风吹雨入寒窗。”白乐天说:“这诗句他#-666aa;尚且不忍听闻,何况我心里呢!”元稹集中作“垂死病中仍怅望”,“仍怅望”三字既不好,题目又不标明“病中作”,这就失却诗意了。
原文(二)
东坡守彭城①,子由来访之②,留百余日而去,作二小诗曰③:“逍遥堂后千寻木④,长送中宵风雨声⑤。误喜对床寻旧约⑥,不知漂泊在彭城。”“秋来东阁凉如水,客去山公醉似泥⑦。困卧北窗呼不醒,风吹松竹雨凄凄。”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,乃和其诗以自解⑧。至今观之,尚能使人凄然也。
翻译(二)
苏东坡为徐州知州,苏子由来看望他,淹留百日才离别而去,作了两首小诗:“逍遥堂后千寻木,长送中宵风雨声。误喜对床寻旧约,不知漂泊在彭城。”“秋来东阁凉如水,客去山公醉似泥。困卧北窗呼不醒,风吹松竹雨凄凄。”东坡认为读后实在难以排遣伤感情怀,于是作了两首和诗以自宽解。至今读来,仍然深觉凄凉。
原文 | 翻译 |
“嬉笑之怒,甚于裂眦;长歌之哀,过于恸哭。”此语诚然。元微之在江陵,病中闻白乐天左降江州,作绝句云:“残灯无焰影幢幢,此夕闻君谪九江。垂死病中惊起坐,暗风吹雨入寒窗。”乐天以为:“此句他人尚不可闻,况仆心哉!”微之集作“垂死病中仍怅望”,此三字既不佳,又不题为病中作,失其意矣。 | “嬉笑之怒,甚于怒目圆瞪;长歌之哀,甚于放声号哭。”此话确实不假。元微之在江陵时,病中听说白乐天贬官江州,作一绝句:“残灯无焰影幢幢,此夕闻君谪九江。垂死病中惊起坐,暗风吹雨入寒窗。”白乐天说:“这诗句他#-666aa;尚且不忍听闻,何况我心里呢!”元稹集中作“垂死病中仍怅望”,“仍怅望”三字既不好,题目又不标明“病中作”,这就失却诗意了。 |
东坡守彭城,子由来访之,留百余日而去,作二小诗曰:“逍遥堂后千寻木,长送中宵风雨声。误喜对床寻旧约,不知漂泊在彭城。”“秋来东阁凉如水,客去山公醉似泥。困卧北窗呼不醒,风吹松竹雨凄凄。”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,乃和其诗以自解。至今观之,尚能使人凄然也。 | 苏东坡为徐州知州,苏子由来看望他,淹留百日才离别而去,作了两首小诗:“逍遥堂后千寻木,长送中宵风雨声。误喜对床寻旧约,不知漂泊在彭城。”“秋来东阁凉如水,客去山公醉似泥。困卧北窗呼不醒,风吹松竹雨凄凄。”东坡认为读后实在难以排遣伤感情怀,于是作了两首和诗以自宽解。至今读来,仍然深觉凄凉。 |
扩展阅读
【注释】
①“嬉笑之怒”几句:语出柳宗元《对贺者》。裂眦(zì),形容极其愤怒。眦,眼角。恸(tòng)哭,放声痛哭。
②江陵:唐肃宗时,升荆州为江陵府,今湖北荆州。元稹自元和五年(810)至九年(814)贬官江陵府士曹参#-666kk;,下引诗作于元和十年(815),其时元稹出为通州司马,不在江陵。
③左降:贬官。唐宪宗元和十年(815)六月,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,白居易上表请急捕凶手,为执政者所恶,以越职言事,被贬江州司马。
④“残灯无焰影幢幢”几句:语出《闻乐天授江州司马》。幢幢,晃动,摇曳不定。九江:州郡名。本战国楚地,秦置九江郡,唐代为江州(治今江西九江)。
⑤此句他#-666aa;尚不可闻,况仆心哉:语出白居易《与微之书》。
【注释】
①东坡守彭城:宋#-666nn;宗熙宁十年(1077),苏轼知徐州。彭城,今江苏徐州。守,做太守(知州)。
②子由:即苏辙(1039—1112),字子由,眉山(今属四川)#-666aa;。与兄苏轼同登仁宗嘉祐二年(1057)进士第,官至尚书右丞、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。兄弟二#-666aa;并以文章齐名,与父亲苏洵#-666ff;称“三苏”。来访之:按,熙宁十年(1077)四月,苏轼赴任徐州,苏辙与其同行,非为“来访”。
③二小诗:《逍遥堂会宿二首》。
④逍遥堂:徐州官府内之厅堂。千寻:古以八尺为一寻。千寻,形容极#guoxue666-com;或极长。
⑤中宵:夜半。
⑥对床寻旧约:苏辙《逍遥堂会宿二首》诗序:“辙幼从子瞻读书,未尝一日相舍。既壮,将游宦四方,读韦苏州诗,至‘安知风雨夜,复此对床眠’,恻然感之,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。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,留诗为别曰:‘夜雨何时听萧瑟。’其后子瞻通守余杭,复移守胶西,而辙滞留于淮阳、济南,不见者七年。熙宁十年二月,始复会于澶濮之间,相从来徐,留百余日。时宿于逍遥堂,追感前约,为二小诗记之。”对床,两#-666aa;床对床而眠,表示手足或友朋欢乐相聚。
⑦山公醉似泥:山公,指山简(253—312),字季伦,西晋河内怀县(今河南武陟)人。名士山涛之子。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山季伦为荆州,时出酣畅,人为之歌曰:‘山公时一醉,径造高阳池。’”李白《襄阳歌》:“傍人借问笑何事,笑杀山公醉似泥。”
⑧和其诗以自解:苏轼和诗题目:“子由将赴南都,与余会宿于逍遥堂,作两绝句,读之殆不可为怀,因和其诗以自解。余观子由,自少旷达,天资近道,又得至人养生长年之诀,而余亦窃闻其一二。以为今者宦游相别之日浅,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,既以自解,且以慰子由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