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士试题原文解释
原文(一)
唐穆宗长庆元年〔2〕,礼部侍郎钱徽知举〔3〕,放进士郑朗等三十三人〔4〕,后以段文昌言其不公〔5〕,诏中书舍人王起、知制诰白居易重试〔6〕,驳放卢公亮等十人〔7〕,贬徽江州刺史。白公集有奏状论此事〔8〕,大略云:“伏料自欲重试进士以来〔9〕,论奏者甚众。盖以礼部试进士,例许用书策〔10〕,兼得通宵,得通宵则思虑必周,用书策则文字不错。昨重试之日,书策不容一字,木烛只许两条,迫促惊忙,幸皆成就,若比礼部所试,事校不同〔11〕。”及驳放公亮等敕文〔12〕,以为《孤竹管赋》出于《周礼》正经〔13〕,阅其程试之文〔14〕,多是不知本末。乃知唐试进士许挟书及见烛如此〔15〕。
翻译(一)
唐穆宗长庆元年,礼部侍郎钱徽知贡举,录取进士郑朗等三十三#-666aa;,后来因为段文昌说他不公正,诏令中书舍#-666aa;王起、知制诰白居易重新主持考试,驳放卢公亮等十#-666aa;,贬钱徽为江州刺史。白公集子里有奏状论此事,大略说:“自从要重试进士以来,上书论奏的人很多。礼部试进士,旧例允许使用书籍,也准许通宵答题,能够通宵则思虑必定周到,使用书籍则文字不会出差错。昨日重试,不许携带书籍,只给两条木烛,仓促惊慌,所幸都勉强完成,和礼部所试相比,具体情形有很大不同。”后来驳放卢公亮等的敕文,说《孤竹管赋》这一题目出自《周礼》正经,批阅这些人的考试文卷,大多不知来龙去脉。由此可知唐代考试进士允许带书和燃烛的情形。
原文(二)
国朝淳化三年〔1〕,太宗试进士〔2〕,出《卮言日出赋》题〔3〕,孙何等不知所出〔4〕,相率扣殿槛乞上指示之〔5〕,上为陈大义。景德二年〔6〕,御试《天道犹张弓赋》〔7〕,后礼部贡院言〔8〕,近年进士,惟钞略古今文赋,怀挟入试,昨者御试以正经命题〔9〕,多懵所出〔10〕,则知题目不示以出处也。大中祥符元年〔11〕,试礼部进士,内出《清明象天赋》等题〔12〕,仍录题解,摹印以示之。至景祐元年〔13〕,始诏御药院〔14〕,御试日进士题目,具经史所出,摹印给之,更不许上请。
翻译(二)
本朝淳化三年,太宗试进士,出题为《卮言日出赋》,孙何等#-666aa;不知出处,相继叩殿槛乞求皇上指示,皇上向他们说明大意。景德二年,御试《天道犹张弓赋》,其后礼部贡院上奏说,近年进士,只会抄录古今文赋,挟带着进行考试,昨日御试以儒家正经命题,大多茫然不知所出,可知题目没有标明出处。大中祥符元年,试礼部进士,宫里给出《清明象天赋》等题目,仍旧抄录题解,印好拿给考生看。到景祐元年,就诏令御药院,御试那天进士题目,明确经史出处,印好发给考生,不许再问皇帝。
原文 | 翻译 |
唐穆宗长庆元年,礼部侍郎钱徽知举,放进士郑朗等三十三人,后以段文昌言其不公,诏中书舍人王起、知制诰白居易重试,驳放卢公亮等十人,贬徽江州刺史。白公集有奏状论此事,大略云:“伏料自欲重试进士以来,论奏者甚众。盖以礼部试进士,例许用书策,兼得通宵,得通宵则思虑必周,用书策则文字不错。昨重试之日,书策不容一字,木烛只许两条,迫促惊忙,幸皆成就,若比礼部所试,事校不同。”及驳放公亮等敕文,以为《孤竹管赋》出于《周礼》正经,阅其程试之文,多是不知本末。乃知唐试进士许挟书及见烛如此。 | 唐穆宗长庆元年,礼部侍郎钱徽知贡举,录取进士郑朗等三十三#-666aa;,后来因为段文昌说他不公正,诏令中书舍#-666aa;王起、知制诰白居易重新主持考试,驳放卢公亮等十#-666aa;,贬钱徽为江州刺史。白公集子里有奏状论此事,大略说:“自从要重试进士以来,上书论奏的人很多。礼部试进士,旧例允许使用书籍,也准许通宵答题,能够通宵则思虑必定周到,使用书籍则文字不会出差错。昨日重试,不许携带书籍,只给两条木烛,仓促惊慌,所幸都勉强完成,和礼部所试相比,具体情形有很大不同。”后来驳放卢公亮等的敕文,说《孤竹管赋》这一题目出自《周礼》正经,批阅这些人的考试文卷,大多不知来龙去脉。由此可知唐代考试进士允许带书和燃烛的情形。 |
国朝淳化三年,太宗试进士,出《卮言日出赋》题,孙何等不知所出,相率扣殿槛乞上指示之,上为陈大义。景德二年,御试《天道犹张弓赋》,后礼部贡院言,近年进士,惟钞略古今文赋,怀挟入试,昨者御试以正经命题,多懵所出,则知题目不示以出处也。大中祥符元年,试礼部进士,内出《清明象天赋》等题,仍录题解,摹印以示之。至景祐元年,始诏御药院,御试日进士题目,具经史所出,摹印给之,更不许上请。 | 本朝淳化三年,太宗试进士,出题为《卮言日出赋》,孙何等#-666aa;不知出处,相继叩殿槛乞求皇上指示,皇上向他们说明大意。景德二年,御试《天道犹张弓赋》,其后礼部贡院上奏说,近年进士,只会抄录古今文赋,挟带着进行考试,昨日御试以儒家正经命题,大多茫然不知所出,可知题目没有标明出处。大中祥符元年,试礼部进士,宫里给出《清明象天赋》等题目,仍旧抄录题解,印好拿给考生看。到景祐元年,就诏令御药院,御试那天进士题目,明确经史出处,印好发给考生,不许再问皇帝。 |
扩展阅读
【注释】
〔1〕进士:最初是指可以进授爵禄之#-666aa;,即“进而仕”之谓。到隋朝,乃以“进士”为科举取士的科目。唐代的“进士”科非常重要,应举者谓之举进士,试于礼部#-666ff;格者为进士。明清时期,殿试#-666ff;格者#-666dd;三甲,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,二甲赐进士出身,三甲赐同进士出身,通称进士。
〔2〕唐穆宗(795—824):即李恒,唐宪宗第三子,在位四年,年号长庆(821—824)。
〔3〕礼部侍郎:礼部副长官。中唐以后,诸部尚书多为外官兼职,礼部事务实由侍郎主持。礼部,六部之一,掌礼乐、祭祀、封建、宴乐及学校贡举之政令。知举:知贡举,科举考试特设官,主持该届考试。
〔4〕放:放榜。公布考试录取名单及名次。郑朗:长庆元年(821)进士及第。历任右拾遗、户部侍郎、右仆射。
〔5〕段文昌(773—815):西河(今山西汾阳)#-666aa;,世居荆州(今属湖北)。唐穆宗时为中书舍#-666aa;、翰林承旨学士。后拜相,出镇剑南西川。按,段文昌事先以刑部侍郎杨凭之子面托于钱徽,结果落榜,段文昌大怒,上奏皇帝指斥考试不公。
〔6〕王起:贞元进士,历任礼部侍郎、兵部尚书,充山南节度使。知制诰:官名。掌草拟诏敕。白居易时为主客郎中知制诰。
〔7〕驳放:否定已录取者。卢公亮:长庆元年(821)进士落第,后为集贤院校理。按,郑朗也在驳放之列。
〔8〕此事:见白居易《论重考试进士事宜状》。
〔9〕伏:对尊长自谦的敬辞。
〔10〕许用书策:允许挟带书册,略同今之开卷考试。
〔11〕事校不同:此次重试事涉#-666bb;争,白居易不想开罪当事任何一方,意在从宽处理。
〔12〕敕:皇帝命令为敕。见《旧唐书·穆宗本纪》。
〔13〕《孤竹管赋》:诗、赋为进士科考试内容,此次重试题目为《孤竹管赋》及《鸟散余花落诗》,孤竹管,字面出自《周礼》。《周礼》:原名《周官》,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,故称《周礼》,#-666cc;六篇,其成书时间,说法不一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:“孤竹之管,云和之琴瑟。”正经:与诸子相对的儒家五经之正典。
〔14〕程试:科举考试的试卷。
〔15〕见烛如此:可以参看洪迈《容斋三笔》卷十《唐夜试进士》。
【注释】
〔1〕国朝:本朝。这里指宋朝。淳化:宋太宗年号(990—994)。
〔2〕太宗:即宋太宗赵光义(939—997),原名匡义,宋太祖赵匡胤弟,太祖崩,以晋王继位。平定南唐、吴越、北汉。
〔3〕卮(zhī)言日出:语出《庄子·寓言》:“寓言十九,重言十七,卮言日出,和以天倪。”卮言,不着边际支离破碎的言论。日出,每天都有出现。
〔4〕孙何(961—1004):蔡州汝阳(今河南汝南)#-666aa;。本年状元及第。
〔5〕殿槛(jiàn):宫殿栏杆。
〔6〕景德:宋真宗赵恒年号(1004—1007)。
〔7〕天道犹张弓:自然规律就像拉开弓弦一样。语出《老子》第七十七章:“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!#guoxue666-com;者抑之,下者举之;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”
〔8〕贡院:科举考试机构,唐开元年间始置,设于礼部而有专门印信。
〔9〕御试:殿试。北宋开宝五年(972),礼部试进士诸科三十八#-666aa;,宋太祖召对讲武殿,始放榜,得进士二十六#-666aa;,皆赐及第。自此以后,省试之后举行殿试,成为科举常制。
〔10〕懵(měng):昏昧无知。
〔11〕大中祥符:宋真宗赵恒年号(1008—1016)。
〔12〕清明象天:乐声像天一样清朗。语出《荀子·乐论》。
〔13〕景祐:宋仁宗赵祯年号(1034—1038)。
〔14〕御药院:北宋初置,掌按验秘方供奉药剂等事。殿试,则主行#-666mm;令,雕印试题及出处义理,试毕封印卷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