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容斋随笔》 > 其惟圣人乎

其惟圣人乎原文解释

原文(一)

唐苏州司户郭京有《周易举正》三卷,云:“曾得王辅嗣、韩康伯手写注定传授真本,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国学、乡贡举人等本,或将经入注,用注作经,《小象》中间以下句,反居其上,爻辞注内移,后义却处于前,兼有脱遗、两字颠倒、谬误者,并依定本举正其讹,凡一百三节。”今略取其明白者二十处载于此:

翻译(一)

唐代苏州司户郭京有《周易举正》三卷,写道:“我曾得到王辅嗣、韩康伯手写校定传授的原始版本,拿它来作比勘校订,当今流行本以及国学、乡贡举#-666aa;等版本,有的将经文混入注文,将注文误作经文,《小象传》后半部的句子,反而在爻辞之上,爻辞注后移,后义却排在前面,同时还有文字脱漏、两字颠倒、谬误的情况,都依据定本举正其讹误,#-666cc;一百零三节。”现在选取其中简明易晓者二十处记载如下:

原文(二)

《坤》初六:“履霜,坚冰至。”《象》曰:“‘履霜’,阴始凝也。驯致其道,至‘坚冰’也。”今本于象文“霜”字下误增“坚冰”二字

翻译(二)

《坤》初六:“履霜,坚冰至。”《象传》说:“‘履霜’,阴始凝也。驯致其道,至‘坚冰’也。”今本在象文“霜”字后面误增“坚冰”二字。

原文(三)

《屯》六三《象》曰:“‘即鹿无虞何’,以从禽也。”今本脱“何”字。

翻译(三)

《屯》六三《象传》说:“‘即鹿无虞何’,以从禽也。”今本脱漏“何”字。

原文(四)

《师》六五:“田有禽,利执之,无咎。”元本“之”字行书向下引脚,稍类“言”字,转写相仍,故误作“言”,观注义亦全不作“言”字释也。

翻译(四)

《师》六五:“田有禽,利执之,无咎。”原本的“之”字行书笔画延伸,有点像“言”字,转写相沿,所以误作“言”字,细察注文的意思也根本不当作“言”字解释。

原文(五)

《比》九五《象》曰:“‘失前禽’,舍逆取顺也。”今本误倒其句

翻译(五)

《比》九五《象传》说:“‘失前禽’,舍逆取顺也。”今本误将两句前后颠倒。

原文(六)

《贲》:“亨。不利有攸往。”今本“不”字误作“小”字。“刚柔交错,天文也;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”注云:“刚柔交错而成文焉,天之文也。”今本脱“刚柔交错”一句。

翻译(六)

《贲》:“亨。不利有攸往。”今本“不”字误作“小”字。“刚柔交错,天文也;文明以止,#-666aa;文也。”注文说:“刚柔交错而成文焉,天之文也。”今本脱漏“刚柔交错”一句。

原文(七)

《坎》卦“习坎”上脱“坎”字

翻译(七)

【本句翻译缺失】

原文(八)

《乾》卦:“其惟圣人乎。”魏王肃本作“愚人”,后结句始作“圣人”。见陆德明《释文》。

翻译(八)

《乾》卦说:“其惟圣#-666aa;乎。”曹魏王肃本第一处作“愚#-666aa;”,后面结尾一句才是“圣#-666aa;”。见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。

原文翻译

唐苏州司户郭京有《周易举正》三卷,云:“曾得王辅嗣、韩康伯手写注定传授真本,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国学、乡贡举人等本,或将经入注,用注作经,《小象》中间以下句,反居其上,爻辞注内移,后义却处于前,兼有脱遗、两字颠倒、谬误者,并依定本举正其讹,凡一百三节。”今略取其明白者二十处载于此:

唐代苏州司户郭京有《周易举正》三卷,写道:“我曾得到王辅嗣、韩康伯手写校定传授的原始版本,拿它来作比勘校订,当今流行本以及国学、乡贡举#-666aa;等版本,有的将经文混入注文,将注文误作经文,《小象传》后半部的句子,反而在爻辞之上,爻辞注后移,后义却排在前面,同时还有文字脱漏、两字颠倒、谬误的情况,都依据定本举正其讹误,#-666cc;一百零三节。”现在选取其中简明易晓者二十处记载如下:

《坤》初六:“履霜,坚冰至。”《象》曰:“‘履霜’,阴始凝也。驯致其道,至‘坚冰’也。”今本于象文“霜”字下误增“坚冰”二字。

《坤》初六:“履霜,坚冰至。”《象传》说:“‘履霜’,阴始凝也。驯致其道,至‘坚冰’也。”今本在象文“霜”字后面误增“坚冰”二字。

《屯》六三《象》曰:“‘即鹿无虞何’,以从禽也。”今本脱“何”字。

《屯》六三《象传》说:“‘即鹿无虞何’,以从禽也。”今本脱漏“何”字。

《师》六五:“田有禽,利执之,无咎。”元本“之”字行书向下引脚,稍类“言”字,转写相仍,故误作“言”,观注义亦全不作“言”字释也。

《师》六五:“田有禽,利执之,无咎。”原本的“之”字行书笔画延伸,有点像“言”字,转写相沿,所以误作“言”字,细察注文的意思也根本不当作“言”字解释。

《比》九五《象》曰:“‘失前禽’,舍逆取顺也。”今本误倒其句。

《比》九五《象传》说:“‘失前禽’,舍逆取顺也。”今本误将两句前后颠倒。

《贲》:“亨。不利有攸往。”今本“不”字误作“小”字。“刚柔交错,天文也;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”注云:“刚柔交错而成文焉,天之文也。”今本脱“刚柔交错”一句。

《贲》:“亨。不利有攸往。”今本“不”字误作“小”字。“刚柔交错,天文也;文明以止,#-666aa;文也。”注文说:“刚柔交错而成文焉,天之文也。”今本脱漏“刚柔交错”一句。

《坎》卦“习坎”上脱“坎”字。

【本句翻译缺失】

《乾》卦:“其惟圣人乎。”魏王肃本作“愚人”,后结句始作“圣人”。见陆德明《释文》。

《乾》卦说:“其惟圣#-666aa;乎。”曹魏王肃本第一处作“愚#-666aa;”,后面结尾一句才是“圣#-666aa;”。见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。

扩展阅读

【注释】

苏州:因境内姑苏山而得名。今属江苏。司户:官名。唐制府称户曹参#-666kk;,州称司户参#-666kk;,县称司户。《周易举正》:清代《四库全书总目》怀疑此书为宋#-666aa;托名郭京之作,且下文所谓“王辅嗣、韩康伯手写真本”也是不可信的,而其以爻、彖相正,推究文义,也还有可取之处。

王辅嗣:即王弼(226—249),字辅嗣。韩康伯:即韩伯(332—380),字康伯,颍川长社(今河南长葛)#-666aa;。唐代陆德明列东晋以来作《周易系辞注》者十#-666aa;,韩伯为其中之一。注定:校注审定。真本:典籍的原本。

比校:比勘,校订。国学:此指国子监,国家设立的最#guoxue666-com;学府。乡贡举人:唐代不经学馆考试而由州县推荐应科举的士子。

《小象》:指《小象传》,是《象传》中解释各爻爻象的文字。每卦六爻,每爻一则,六十四卦#-666cc;386则(乾、坤两卦各多一则)。

爻辞:解释爻义的文辞。

脱遗:文字脱漏。

【注释】

《坤》初六:《坤》卦(坤上坤下)第一阴爻。

履霜,坚冰至:踩着霜,坚冰将要到来。

《象》:《象传》。相传为孔子所作的《易传》中的一种,又称《象辞》或《象辞传》。解释卦象者六十四则,为《大象传》,解释爻象者即《小象传》。

“履霜”几句:“踩着霜”,阴气开始凝结。顺着推求它的自然规律,会到达“坚冰”的。

今本:当时通行的书籍版本。与“古本”相对。误增“坚冰”二字:朱熹《周易本义》也认同此说。

【注释】

六三:第三阴爻。

即鹿无虞何:按,当代通行本无“何”字。逐鹿没有虞#-666aa;(帮着驱逐)。虞#-666aa;,掌管山林鸟兽的官,为贵族打猎时驱赶鸟兽。

以从禽也:因为追鹿。

【注释】

六五:第五阴爻。

“田有禽”几句:打猎获得禽兽,执行(上级)的话有利,无害。

元本:原本。最初的手稿本。行书:汉字书体名。笔势和字形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,流畅活泼,书体较为自由,讲究点画、结构和墨色的变化。

【注释】

九五:第五阳爻。

“失前禽”,舍逆取顺也:“任前面的猎物走离”,舍弃悖逆而接取顺从。

今本误倒其句:当代通行本“失前禽”三字在后。倒,抄刊书籍时因误写而前后颠倒。

【注释】

《贲(bì)》:,《周易》别卦之二十二(离下艮上)。

亨:通顺。

不利有攸往:按,通行本为“小利有攸往”。意思是有所往得小利。

刚柔交错,天文也:阳刚与阴柔交错,这是天文。天文,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#-666dd;布运行的现象。

文明以止,#-666aa;文也:离卦焕发文明而艮卦有限制,这是#-666aa;类的文化与文明。

【注释】

习坎:“习”借用作“袭”,重复。《坎》卦(坎下坎上)是“坎”的重复,故名。

【注释】

其惟圣#-666aa;乎:《周易·乾卦》:“‘亢’之为言也,知进而不知退,知存而不知亡,知得而不知丧,其唯圣#-666aa;乎!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圣#-666aa;乎!”下文所说的王肃本作“愚人”,指的是这句话里前一个“圣人”。

王肃(195—256):三国曹魏东海郯(今山东郯城)人。平生著述,遍及群经,有《周易注》,今皆不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