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卅卌字原文解释
【原文】
今人书二十字为“廿”,三十字为“卅”,四十为“卌”,皆《说文》2《说文》:即《说文解字》,东汉许慎撰,是我国第一部系统#-666dd;析字形、考究字源的文字学著作。本字也。廿音入,二十并也。卅音先合反,三十之省便,古文也。卌音先立反,数名,今直以为四十字。案,秦始皇凡刻石颂德之辞
3秦始皇凡刻石颂德之辞: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,多次出巡各地并刻石表#-666ii;。刻石文字大多保存在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,而石刻原碑多已损毁无存。,皆四字一句。《泰山辞》
4《泰山辞》:谓泰山刻石,残石现存于泰山岱庙。曰:“皇帝临位,二十有六年。”《琅邪台
5琅邪台:今在山东青岛。琅邪石刻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颂》曰:“维
6维:发语词,无意义。二十六年,皇帝作始
7作始:开创新的纪元。。”《之罘
8之罘:之罘(fú),山名。在今山东烟台。颂》曰:“维二十九年,时在中春
9中春:仲春。。”《东观
10东观:东观(guàn),东面的楼台。颂》曰:“维二十九年,皇帝春游。”《会稽
11会稽:会(kuài)稽,郡名。秦始皇以吴越之地为会稽郡,治吴县(今江苏苏州)。东汉时#-666dd;为吴郡和会稽郡,会稽治山阴(今浙江绍兴)。颂》曰:“德惠修长,三十有七年。”此《史记》所载,每称年者,辄五字一句。尝得《泰山辞》石本
12石本:石刻拓本。,乃书为“廿有六年”,想其余皆如是,而太史公误易之,或后人传写之讹耳,其实四字句也。

【翻译】
今#-666aa;把二十写成“廿”,三十写成“卅”,四十写成“卌”,这都是《说文解字》里的本字。廿读作入,两个十#-666ff;并为一个字。卅的读音是先#-666ff;反,是三个十的简便写法,是古文字。卌的读音是先立反,数字名,今天直接把它当作“四十”的字。案,秦始皇所有的刻石颂德之辞,都是四字一句。《泰山辞》说:“皇帝临位,二十有六年。”《琅邪台颂》说:“维二十六年,皇帝作始。”《之罘颂》说:“维二十九年,时在中春。”《东观颂》说:“维二十九年,皇帝春游。”《会稽颂》说:“德惠修长,三十有七年。”这些都是《史记》的记载,每到称年份的句子,都是五字一句。我曾得到《泰山辞》石刻拓本,却写成“廿有六年”,想来其余几例也都是这种情况,而太史公改错了,或是后#-666aa;传写讹误,其实都是四字一句。
原文 | 翻译 |
今人书二十字为“廿”,三十字为“卅”,四十为“卌”,皆《说文》本字也。廿音入,二十并也。卅音先合反,三十之省便,古文也。卌音先立反,数名,今直以为四十字。案,秦始皇凡刻石颂德之辞,皆四字一句。《泰山辞》曰:“皇帝临位,二十有六年。”《琅邪台颂》曰:“维二十六年,皇帝作始。”《之罘颂》曰:“维二十九年,时在中春。”《东观颂》曰:“维二十九年,皇帝春游。”《会稽颂》曰:“德惠修长,三十有七年。”此《史记》所载,每称年者,辄五字一句。尝得《泰山辞》石本,乃书为“廿有六年”,想其余皆如是,而太史公误易之,或后人传写之讹耳,其实四字句也。 | 今#-666aa;把二十写成“廿”,三十写成“卅”,四十写成“卌”,这都是《说文解字》里的本字。廿读作入,两个十#-666ff;并为一个字。卅的读音是先#-666ff;反,是三个十的简便写法,是古文字。卌的读音是先立反,数字名,今天直接把它当作“四十”的字。案,秦始皇所有的刻石颂德之辞,都是四字一句。《泰山辞》说:“皇帝临位,二十有六年。”《琅邪台颂》说:“维二十六年,皇帝作始。”《之罘颂》说:“维二十九年,时在中春。”《东观颂》说:“维二十九年,皇帝春游。”《会稽颂》说:“德惠修长,三十有七年。”这些都是《史记》的记载,每到称年份的句子,都是五字一句。我曾得到《泰山辞》石刻拓本,却写成“廿有六年”,想来其余几例也都是这种情况,而太史公改错了,或是后#-666aa;传写讹误,其实都是四字一句。 |
【原文注释】
〔1〕廿:廿(niàn),二十。卅(sà):三十。卌(xì):四十。
〔2〕《说文》:即《说文解字》,东汉许慎撰,是我国第一部系统#-666dd;析字形、考究字源的文字学著作。
〔3〕秦始皇凡刻石颂德之辞: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,多次出巡各地并刻石表#-666ii;。刻石文字大多保存在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,而石刻原碑多已损毁无存。
〔4〕《泰山辞》:谓泰山刻石,残石现存于泰山岱庙。
〔5〕琅邪台:今在山东青岛。琅邪石刻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»
〔6〕维:发语词,无意义。
〔7〕作始:开创新的纪元。
〔8〕之罘:之罘(fú),山名。在今山东烟台。
〔9〕中春:仲春。
〔10〕东观:东观(guàn),东面的楼台。
〔11〕会稽:会(kuài)稽,郡名。秦始皇以吴越之地为会稽郡,治吴县(今江苏苏州)。东汉时#-666dd;为吴郡和会稽郡,会稽治山阴(今浙江绍兴)。»
〔12〕石本:石刻拓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