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容斋随笔》 > 高科得人

高科得人原文解释

原文(一)

国朝自太平兴国以来〔2〕,以科举罗天下士〔3〕,士之策名前列者,或不十年而至公辅〔4〕。吕文穆公蒙正、张文定公齐贤之徒是也。及嘉祐以前〔5〕,亦指日在清显。东坡《送章子平序》〔6〕,以谓仁宗一朝十有三榜,数其上之三人,凡三十有九,其不至于公卿者,五人而已。盖为士者知其身必达,故自爱重而不肯为非,天下公望亦以鼎贵期之,故相与爱惜成就,以待其用。至嘉祐四年之制〔7〕,前三名始不为通判,第一人才是评事、签判〔8〕,代还升通判〔9〕,又任满,始除馆职〔10〕。王安石为政,又杀其法〔11〕,恩数既削,得人亦衰矣。

翻译(一)

国朝自太平兴国以来,以科举网罗天下名士,文士科举名列前茅者,有的不到十年就位至宰辅。文穆公吕蒙正、文定公张齐贤等#-666aa;就是这种情况。到嘉祐以前,也都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位居清要。苏东坡《送章子平序》,说仁宗一朝#-666cc;十三榜,统计各榜前三名,#-666cc;三十九#-666aa;,其中没有做到公卿的,仅五#-666aa;罢了。身为士人知道自己定会致身通显,所以自爱自重不肯作恶,天下公众也期待他们位至显贵,所以爱惜人才培养后进,等待将来大用。到嘉祐四年发布的诏书,前三名才开始不任通判,第一名才能够当评事、签判,还朝,升任通判,又任满,才授馆职。王安石执政,又改变了制度,恩典既已削弱,得到的人才也就少了。

原文(二)

观天圣初榜〔1〕,宋郑公郊、叶清臣、郑文肃公戬、高文庄公若讷、曾鲁公公亮五人连名〔2〕,二宰相、二执政、一三司使〔3〕。第二榜〔4〕,王文忠公尧臣、韩魏公琦、赵康靖公概连名〔5〕。第三榜〔6〕,王宣徽拱辰、刘相沆、孙文懿公抃连名〔7〕。杨寘榜〔8〕,寘不幸即死,王岐公珪、韩康公绛、王荆公安石连名〔9〕。刘煇榜〔10〕,煇不显,胡右丞宗愈、安门下焘、刘忠肃公挚、章申公惇连名〔11〕。其盛如此。治平以后〔12〕,第一人作侍从,盖可数矣。

翻译(二)

考察天圣年间初榜,郑国公宋郊、叶清臣、文肃公郑戬、文庄公#guoxue666-com;若讷、鲁国公曾公亮五#-666aa;一甲连名,两#-666aa;做了宰相,两#-666aa;为执政,一位三司使。第二榜,文忠公王尧臣、魏国公韩琦、康靖公赵概连名。第三榜,宣徽使王拱辰、宰相刘沆、文懿公孙抃连名。杨寘那一榜,杨寘高中后不幸即死去,岐国公王珪、康国公韩绛、荆国公王安石连名。刘煇那一榜,刘煇声名不显,右丞胡宗愈、门下侍郎安焘、忠肃公刘挚、申国公章惇连名。盛况如此。治平年以后,第一人当上侍从官的,屈指可数了。

原文翻译

国朝自太平兴国以来,以科举罗天下士,士之策名前列者,或不十年而至公辅。吕文穆公蒙正、张文定公齐贤之徒是也。及嘉祐以前,亦指日在清显。东坡《送章子平序》,以谓仁宗一朝十有三榜,数其上之三人,凡三十有九,其不至于公卿者,五人而已。盖为士者知其身必达,故自爱重而不肯为非,天下公望亦以鼎贵期之,故相与爱惜成就,以待其用。至嘉祐四年之制,前三名始不为通判,第一人才是评事、签判,代还升通判,又任满,始除馆职。王安石为政,又杀其法,恩数既削,得人亦衰矣。

国朝自太平兴国以来,以科举网罗天下名士,文士科举名列前茅者,有的不到十年就位至宰辅。文穆公吕蒙正、文定公张齐贤等#-666aa;就是这种情况。到嘉祐以前,也都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位居清要。苏东坡《送章子平序》,说仁宗一朝#-666cc;十三榜,统计各榜前三名,#-666cc;三十九#-666aa;,其中没有做到公卿的,仅五#-666aa;罢了。身为士人知道自己定会致身通显,所以自爱自重不肯作恶,天下公众也期待他们位至显贵,所以爱惜人才培养后进,等待将来大用。到嘉祐四年发布的诏书,前三名才开始不任通判,第一名才能够当评事、签判,还朝,升任通判,又任满,才授馆职。王安石执政,又改变了制度,恩典既已削弱,得到的人才也就少了。

观天圣初榜,宋郑公郊、叶清臣、郑文肃公戬、高文庄公若讷、曾鲁公公亮五人连名,二宰相、二执政、一三司使。第二榜,王文忠公尧臣、韩魏公琦、赵康靖公概连名。第三榜,王宣徽拱辰、刘相沆、孙文懿公抃连名。杨寘榜,寘不幸即死,王岐公珪、韩康公绛、王荆公安石连名。刘煇榜,煇不显,胡右丞宗愈、安门下焘、刘忠肃公挚、章申公惇连名。其盛如此。治平以后,第一人作侍从,盖可数矣。

考察天圣年间初榜,郑国公宋郊、叶清臣、文肃公郑戬、文庄公#guoxue666-com;若讷、鲁国公曾公亮五#-666aa;一甲连名,两#-666aa;做了宰相,两#-666aa;为执政,一位三司使。第二榜,文忠公王尧臣、魏国公韩琦、康靖公赵概连名。第三榜,宣徽使王拱辰、宰相刘沆、文懿公孙抃连名。杨寘那一榜,杨寘高中后不幸即死去,岐国公王珪、康国公韩绛、荆国公王安石连名。刘煇那一榜,刘煇声名不显,右丞胡宗愈、门下侍郎安焘、忠肃公刘挚、申国公章惇连名。盛况如此。治平年以后,第一人当上侍从官的,屈指可数了。

扩展阅读

【注释】

〔1〕#guoxue666-com;科:科举高第,名次靠前。

〔2〕太平兴国:宋太宗年号(976—984)。

〔3〕科举:由国家设立科目,#-666dd;级统一考试以选举官吏的制度。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任官吏,豪门望族形成政治特权。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,炀帝大业二年(606)改置进士等科以取士,故名“科举”。唐代科目多至五十余,两宋以至明清,科举制度发展成熟、鼎盛以至逐渐衰落,至清光绪三十年(1904)明令废除,前后历时一千三百年。

〔4〕公辅:三公、四辅(天子身边四位辅臣),借指宰相一类大臣。

〔5〕嘉祐:宋仁宗年号(1056—1063)。

〔6〕章子平:即章衡(1025—1099),字子平。宋仁宗嘉祐二年(1057)进士第一,与苏轼为同年,当年主考官为欧阳修。历官知州、集贤院学士、宝文阁待制等。苏轼《送章子平诗叙》:“观《进士登科录》,自天圣初讫于嘉祐之末,凡四千五百一十有七#-666aa;。其贵且贤,以名闻于世者,盖不可胜数。数其上之三#-666aa;,凡三十有九,而不至于公卿者,五#-666aa;而已。可谓盛矣。”

〔7〕嘉祐四年之制:嘉祐三年(1058)闰十二月十一日诏:“自今……进士第一人及第,并除大理评事、签书两使幕职官厅公事或知县;代还,升通判;再任满,与试馆职。……进士第二、第三人,并除两使幕职官;代还,改次等京官,送审官院。……进士第四、第五人,并除试衔知县;任满,送流内铨,与两使职官。”

〔8〕评事:指大理评事,为大理寺(掌管刑狱的官署)属官,掌出使推覆,从八品(南宋为正八品)。签判:全称“签书判官厅公事”,北宋初置,以京官于各州府领判官之职,助理郡政,从八品。

〔9〕代还:京官出任外官者调回朝廷重新任职。

〔10〕馆职:凡在史馆、昭文馆、集贤馆等处供职,自直馆至校勘,都称馆职。

〔11〕又杀其法:王安石变法,推行三舍法,以学校养士代科举取士,罢诸科,保留进士科,又罢试诗赋,改试诸经大义,以求培养经世之才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天圣初榜:宋仁宗天圣二年(1024)甲子科。下列一甲(第一等)五#-666aa;,宋庠为状元。

〔2〕宋郑公郊:即宋庠,初名郊,改名庠,宋英宗时封郑国公。叶清臣(1000—1049):苏州#-666aa;。历官太常丞、直史馆,出为两浙转运副使。康定元年(1040)权三司使。郑文肃公戬:即郑戬(992—1053),苏州#-666aa;。历官知制诰、枢密副使、宣徽北院使、奉国#-666kk;节度使。谥号文肃。#guoxue666-com;文庄公若讷:即高若讷(997—1055),并州榆次(今山西榆次)人。官至参知政事、枢密使。谥号文庄。曾鲁公公亮:即曾公亮(998—1078),泉州晋江(今福建晋江)人。官至同平章事,封鲁国公,晚年向宋#-666nn;宗推荐王安石,同辅政。曾公亮熟悉法令兵事,主编有《武经总要》。

〔3〕二宰相、二执政、一三司使:宋庠、曾公亮为宰相,高若讷、郑戬为枢密(副)使(执政),叶清臣权三司使。

〔4〕第二榜:天圣五年(1027)丁卯科。下列三人,王尧臣为状元。

〔5〕王文忠公尧臣:即王尧臣(1003—1058),虞城(今属河南)人。官至翰林学士、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。谥文安,改文忠。赵康靖公概:即赵概(996—1083),虞城人。官至枢密使、参知政事。谥康靖。

〔6〕第三榜:天圣八年(1030)庚午科。下列三人,王拱辰为状元。

〔7〕王宣徽拱辰:即王拱辰(1012—1085),咸平(今河南通许)人。官至三司使、宣徽北院使。刘相沆:即刘沆(995—1060),吉州永新(今江西永新)人。仁宗至和元年(1054)拜相。孙文懿公抃(biàn):即孙抃(996—1064)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)人。官至参知政事、户部侍郎。谥文懿。

〔8〕杨寘榜:宋仁宗庆历二年(1042)壬申科。下列四人,杨寘为状元。杨寘,庐州#-666ff;肥(今安徽#-666ff;肥)人。初授官,未行,遇母丧,哀毁太过,庆历四年(1044)卒。

〔9〕王岐公珪:即王珪(1019—1085),华阳(今四川成都)人。宋#-666nn;宗熙宁九年(1076)拜相,封岐国公。韩康公绛:即韩绛(1012—1088),开封雍丘(今河南杞县)人。历官翰林学士、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、同平章事,封康国公。

〔10〕刘煇榜:宋仁宗嘉祐四年(1059)己亥科。下列五人,刘煇(信州铅山人)为状元。

〔11〕胡右丞宗愈:即胡宗愈(1029—1094),晋陵(今江苏常州)人。宋哲宗元祐初年为给事中、尚书右丞,官至吏部尚书。安门下焘:即安焘,开封人。累迁门下侍郎、知枢密院。刘忠肃公挚:即刘挚(1030—1097),永静#-666kk;东光(今河北东光)人。历官吏部郎中、御史中丞、门下侍郎、尚书右仆射,后以元祐#-666bb;人罢相,一贬再贬,死于贬所。宋徽宗时追谥忠肃。刘挚刚直不阿,通达明锐,喜好读书,长于文学。章申公惇:即章惇(1035—1105),建州浦城(今福建浦城)人。历官翰林学士、参知政事,宋哲宗亲政,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,排挤元祐#-666bb;人,报仇复怨,株连甚众。封申国公。《宋史》入奸臣传。

〔12〕治平:宋英宗年号(1064—1067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