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封禅记原文解释
原文(一)
应劭《汉官仪》载马第伯《封禅仪记》①,正纪建武东封事②,每称天子为“国家”。其叙山势峭崄、登陟劳困之状极工③,予喜诵之。其略云:
翻译(一)
应劭《汉官仪》载录马第伯《封禅仪记》,正是记录建武间年东封泰山之事,每提到天子就称为“国家”。文中叙述山势险峻、登攀艰苦的情形极为精细,我很喜欢诵读。文章大略写道:
原文(二)
“是朝上山,骑行,往往道峻峭,下骑步,牵马,乍步乍骑且相半。至中观①,留马,仰望天关②,如从谷底仰观抗峰③。其为高也,如视浮云。其峻也,石壁窅窱④,如无道径。遥望其人,端如行朽兀⑤,或为白石,或雪。久之,白者移过树,乃知是人也。殊不可上,四布僵卧石上,亦赖赍酒脯⑥,处处有泉水。复勉强相将行,到天关。自以已至也,问道中人,言尚十余里。其道旁山胁,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,若在云中。俯视溪谷,碌碌不可见丈尺⑦。直上七里,赖其羊肠逶迤,名曰环道,往往有絙索⑧,可得而登也。两从者扶挟,前人相牵,后人见前人履底,前人见后人顶,如画。初上此道,行十余步一休。稍疲,咽唇燋⑨,五六步一休,牒牒据顿地⑩,不避暗湿,前有燥地,目视而两脚不随。”
翻译(二)
“这天早晨上山,骑马前进,往往道路陡峭,不得不下马步行,牵着马,时而步行时而骑马几乎各占一半。到了中观,留下马,仰望天关,好像从谷底仰望#guoxue666-com;峰。山峰之高,如同仰望浮云。山峰之险,石壁深远,好像没有道路。远远望见山上的#-666aa;,正如行走的枯木,要么像白石,要么像雪。过一阵子,白的移过树木,才知道是#-666aa;。实在上不去,大伙儿就四散开来僵卧在石头上,也幸好带着酒和肉干,随处还有泉水。又勉强互相搀扶前行,到了天关。自以为到了,问路上的#-666aa;,说还有十多里。那路旁山峡,抬头看去岩石松树郁郁苍苍,如同在云中。俯视溪谷,乱石累累看不清大小。直上行走七里路,靠的是那羊肠小道弯曲漫长,名为环道,道旁处处有绳索,可以辅助攀登。两名随从搀扶,前面的人牵着,后面的人看见前人的鞋底,前面的人看见后人头顶,就像画中那样。刚走上这条道,十多步歇一下。后来疲劳了,口干舌燥,五六步就得歇一下,频频停顿下来,不管有多阴冷潮湿,前面有干燥的地方,眼睁睁看着却一步也迈不动。”
原文(三)
又云:“封毕,诏百官以次下,国家随后。道迫小,步从匍匐邪上,起近炬火,止亦骆驿①。步从触击大石,石声正讙讙②,但讙讙石无相应和者。肠不能已,口不能默。明日,太医令问起居③,国家云:‘昨上下山,欲行迫前人,欲休则后人所蹈,道峻危险。国家不劳。’”
翻译(三)
又写道:“封坛祭天完毕,诏令百官按次序下山,国家随后。道路拥挤狭窄,随从手脚并用匍匐上路,前头接近火炬,后面络绎不绝。随从敲击大石,声音喧响,但没有互相应和的。肚肠咕咕叫个不停,口里喘气不能停歇。第二天,太医令问候起居,国家说:‘昨天上山下山,想往前走会逼挤前头的#-666aa;,想停下来又会被后面的#-666aa;踩踏,道路陡峭危险。国家不劳累。’”
原文(四)
又云:“东山名曰日观,鸡一鸣时,见日始欲出,长三丈所。秦观者望见长安,吴观者望见会稽①,周观者望见齐②。”
翻译(四)
又写道:“东山名叫日观峰,鸡一叫,就看见太阳冉冉升起,有三丈多#guoxue666-com;。远眺秦地者可见长安,远眺吴地者可见会稽,近望四周者可见齐地。”
原文(五)
凡记文之工悉如此,而未尝见称于昔贤,秦、吴、周三观,亦无曾用之者。今应劭书脱略,唯刘昭补注《东汉志》仅有之①,亦非全篇也。
翻译(五)
整篇文章记叙之精炼全都如此,却未曾得到前贤的称道,秦、吴、周三观的说法,也没被#-666aa;引用过。现在应劭的书有文字脱漏,只有刘昭补注《东汉志》保存着,但也不是完整的全篇了。
原文 | 翻译 |
应劭《汉官仪》载马第伯《封禅仪记》,正纪建武东封事,每称天子为“国家”。其叙山势峭崄、登陟劳困之状极工,予喜诵之。其略云: | 应劭《汉官仪》载录马第伯《封禅仪记》,正是记录建武间年东封泰山之事,每提到天子就称为“国家”。文中叙述山势险峻、登攀艰苦的情形极为精细,我很喜欢诵读。文章大略写道: |
“是朝上山,骑行,往往道峻峭,下骑步,牵马,乍步乍骑且相半。至中观,留马,仰望天关,如从谷底仰观抗峰。其为高也,如视浮云。其峻也,石壁窅窱,如无道径。遥望其人,端如行朽兀,或为白石,或雪。久之,白者移过树,乃知是人也。殊不可上,四布僵卧石上,亦赖赍酒脯,处处有泉水。复勉强相将行,到天关。自以已至也,问道中人,言尚十余里。其道旁山胁,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,若在云中。俯视溪谷,碌碌不可见丈尺。直上七里,赖其羊肠逶迤,名曰环道,往往有絙索,可得而登也。两从者扶挟,前人相牵,后人见前人履底,前人见后人顶,如画。初上此道,行十余步一休。稍疲,咽唇燋,五六步一休,牒牒据顿地,不避暗湿,前有燥地,目视而两脚不随。” | “这天早晨上山,骑马前进,往往道路陡峭,不得不下马步行,牵着马,时而步行时而骑马几乎各占一半。到了中观,留下马,仰望天关,好像从谷底仰望#guoxue666-com;峰。山峰之高,如同仰望浮云。山峰之险,石壁深远,好像没有道路。远远望见山上的#-666aa;,正如行走的枯木,要么像白石,要么像雪。过一阵子,白的移过树木,才知道是#-666aa;。实在上不去,大伙儿就四散开来僵卧在石头上,也幸好带着酒和肉干,随处还有泉水。又勉强互相搀扶前行,到了天关。自以为到了,问路上的#-666aa;,说还有十多里。那路旁山峡,抬头看去岩石松树郁郁苍苍,如同在云中。俯视溪谷,乱石累累看不清大小。直上行走七里路,靠的是那羊肠小道弯曲漫长,名为环道,道旁处处有绳索,可以辅助攀登。两名随从搀扶,前面的人牵着,后面的人看见前人的鞋底,前面的人看见后人头顶,就像画中那样。刚走上这条道,十多步歇一下。后来疲劳了,口干舌燥,五六步就得歇一下,频频停顿下来,不管有多阴冷潮湿,前面有干燥的地方,眼睁睁看着却一步也迈不动。” |
又云:“封毕,诏百官以次下,国家随后。道迫小,步从匍匐邪上,起近炬火,止亦骆驿。步从触击大石,石声正讙讙,但讙讙石无相应和者。肠不能已,口不能默。明日,太医令问起居,国家云:‘昨上下山,欲行迫前人,欲休则后人所蹈,道峻危险。国家不劳。’” | 又写道:“封坛祭天完毕,诏令百官按次序下山,国家随后。道路拥挤狭窄,随从手脚并用匍匐上路,前头接近火炬,后面络绎不绝。随从敲击大石,声音喧响,但没有互相应和的。肚肠咕咕叫个不停,口里喘气不能停歇。第二天,太医令问候起居,国家说:‘昨天上山下山,想往前走会逼挤前头的#-666aa;,想停下来又会被后面的#-666aa;踩踏,道路陡峭危险。国家不劳累。’” |
又云:“东山名曰日观,鸡一鸣时,见日始欲出,长三丈所。秦观者望见长安,吴观者望见会稽,周观者望见齐。” | 又写道:“东山名叫日观峰,鸡一叫,就看见太阳冉冉升起,有三丈多#guoxue666-com;。远眺秦地者可见长安,远眺吴地者可见会稽,近望四周者可见齐地。” |
凡记文之工悉如此,而未尝见称于昔贤,秦、吴、周三观,亦无曾用之者。今应劭书脱略,唯刘昭补注《东汉志》仅有之,亦非全篇也。 | 整篇文章记叙之精炼全都如此,却未曾得到前贤的称道,秦、吴、周三观的说法,也没被#-666aa;引用过。现在应劭的书有文字脱漏,只有刘昭补注《东汉志》保存着,但也不是完整的全篇了。 |
扩展阅读
【注释】
①应劭:汝南南顿(今河南项城)#-666aa;。汉末学者,灵帝时曾任泰山太守,博学多识,著述颇丰。《汉官仪》:记载西汉官制和仪典的书,原书已佚,今有清#-666aa;辑本。马第伯:东汉光武帝时#-666aa;。
②建武东封事:东汉建武三十二年〔56〕二月,光武帝刘秀东巡驾幸泰山,先至山顶封坛祭天,然后下山辟场祭地,以报答天地之#-666ii;。
③陟(zhì):升,登#guoxue666-com;。
【注释】
①中观:泰山中天门。
②天关:泰山南天门。
③抗:#guoxue666-com;亢。
④窅窱(yǎotiǎo):深远的样子。
⑤朽兀:《颜氏家训》卷第三:“兀若枯木。”王利器案:“《续汉书·祭祀志》上注引应劭《汉官》载马第伯《封禅仪记》:‘遥望其#-666aa;,端如行朽兀。’兀字用法与此同。朽兀,即兀若枯木也。王叔岷曰:‘案兀与杌同,《玉篇》:杌,树无枝。’”
⑥赍(jī):携带。
⑦碌碌:多石的样貌。
⑧絙(gēng)索:粗绳。
⑨燋:通“焦”。
⑩牒牒:频频。
【注释】
①骆驿:同“络绎”。
②讙讙(huān):喧闹。
③太医令:官名。太医之长。太医,皇帝的医生。
【注释】
①会(kuài)稽:郡、国名。秦始皇时以吴地置会稽郡,治吴县(今江苏苏州)。东汉永建四年(129)#-666dd;浙江以西为吴郡;浙江以东仍为会稽郡,治山阴县(今浙江绍兴)。
②齐:周代诸侯国名。泰山以北为齐地,今山东北部、东部一带。
【注释】
①刘昭:平原#guoxue666-com;唐(今山东高唐)#-666aa;。南朝梁#-666aa;。补注《东汉志》:西晋司马彪撰《续汉书》,其书有“八志”(律历、礼仪、祭祀、天文、五行、郡国、百官、舆#-666hh;),有刘昭注,后来并入范晔《后汉书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