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扬之水》原文解释
【原文】
《左传》所载列国人语言书讯,其辞旨如出一手。说者遂以为皆左氏所作,予疑其不必然,乃若润色整齐,则有之矣。试以《诗》证之:《扬之水》三篇,一《周诗》2《周诗》:即十五国风之《王风》。周平王迁都洛邑后,周室衰微,等同列国,故称“王风”。,一《郑诗》
3《郑诗》:国风中的《郑风》。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(今陕西华阴),后迁于新郑(今属河南)。,一《晋诗》
4《晋诗》:国风中的《唐风》。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,其地有晋水,后来国号改称晋。,其二篇皆曰“不流束薪
5不流束薪:缓缓的流水漂不动柴束。楚:荆条。比“薪”更细小,形容流水更无力。”“不流束楚”。《邶》
6《邶》:《邶(bèi)》,国风中的《邶风》。邶,诸侯国名。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此,其地在今河南淇县至汤阴一带。习习:飒飒,连续不断的风声。谷风:东风。之《谷风》曰“习习谷风,以阴以雨”,《雅》
7《雅》:指《小雅》。之《谷风》曰“习习谷风,维风及雨”。“在南山之阳”“在南山之下”“在南山之侧”
8“在南山之阳”几句:语出《召南·殷其雷》。,“在浚之郊”“在浚之都”“在浚之城”
9“在浚之郊”几句:语出《鄘风·干旄》。浚,卫国邑名。在今河南濮阳县境。,“在河之浒”“在河之漘”“在河之涘”
10“在河之浒”几句:“在河之浒(hǔ)”几句,语出《王风·葛蘲》。浒,水边。与下文漘(chún)、涘(sì)同义。,“山有枢,隰有榆
11山有枢,隰有榆:山有枢,隰(xí)有榆,语出《唐风·山有枢》。枢,木名,刺榆。隰,低洼湿地。山有苞栎(lì),隰有六駮(bó):语出《秦风·晨风》。苞栎,栎树。六駮,树木名。梓榆。山有蕨薇,隰有杞桋(yí):语出《小雅·四月》。蕨薇,两种野菜名。杞桋,枸杞和赤栜。”“山有苞栎,隰有六駮”“山有蕨薇,隰有杞桋”,“言秣其马
12言秣其马:言秣(mò)其马,语出《周南·汉广》。言,发语词。秣,喂马。言采其虻(méng):语出《鄘风·载驰》。虻,“蔄”的假借字,药草名,贝母。言观其旂(qí):语出《小雅·采菽》。旂,旗的一种,绘有交龙,上有铃。观旂可以知晓诸侯的等级。言韔(chàng)其弓:语出《小雅·采绿》。韔,弓袋,这里用作动词,把弓装进袋里。”“言采其虻”“言观其旂”“言韔其弓”,皆杂出于诸诗,而兴致一也。盖先王之泽未远,天下书同文,师无异道,人无异习,出口成言,皆止乎礼义,是以不谋而同尔。

【翻译】
《左传》所记载的各国#-666aa;的说话和书面辞令,遣词造句如出一#-666aa;。有#-666aa;就说这都是左丘明所作,我怀疑未必如此,至于润色加工统一风格,那自然是有的。试以《诗经》为证:《国风》有三篇《扬之水》,一在《王风》,一在《郑风》,一在《唐风》,其中有两篇都说“不流束薪”“不流束楚”。《邶风》的《谷风》说“习习谷风,以阴以雨”,《小雅》的《谷风》说“习习谷风,维风及雨”。其他诸如“在南山之阳”“在南山之下”“在南山之侧”,“在浚之郊”“在浚之都”“在浚之城”,“在河之浒”“在河之漘”“在河之涘”,“山有枢,隰有榆”“山有苞栎,隰有六駮”“山有蕨薇,隰有杞桋”,“言秣其马”“言采其虻”“言观其旂”“言韔其弓”,都#-666dd;别出自《诗经》各篇,而情致旨趣是一致的。这是先王德泽尚未消失,天下文字统一,老师没有旁门杂说,民众没有不同的习俗,张口说话,都以礼义为标准,因此就不谋而#-666ff;了。
原文 | 翻译 |
《左传》所载列国人语言书讯,其辞旨如出一手。说者遂以为皆左氏所作,予疑其不必然,乃若润色整齐,则有之矣。试以《诗》证之:《扬之水》三篇,一《周诗》,一《郑诗》,一《晋诗》,其二篇皆曰“不流束薪”“不流束楚”。《邶》之《谷风》曰“习习谷风,以阴以雨”,《雅》之《谷风》曰“习习谷风,维风及雨”。“在南山之阳”“在南山之下”“在南山之侧”,“在浚之郊”“在浚之都”“在浚之城”,“在河之浒”“在河之漘”“在河之涘”,“山有枢,隰有榆”“山有苞栎,隰有六駮”“山有蕨薇,隰有杞桋”,“言秣其马”“言采其虻”“言观其旂”“言韔其弓”,皆杂出于诸诗,而兴致一也。盖先王之泽未远,天下书同文,师无异道,人无异习,出口成言,皆止乎礼义,是以不谋而同尔。 | 《左传》所记载的各国#-666aa;的说话和书面辞令,遣词造句如出一#-666aa;。有#-666aa;就说这都是左丘明所作,我怀疑未必如此,至于润色加工统一风格,那自然是有的。试以《诗经》为证:《国风》有三篇《扬之水》,一在《王风》,一在《郑风》,一在《唐风》,其中有两篇都说“不流束薪”“不流束楚”。《邶风》的《谷风》说“习习谷风,以阴以雨”,《小雅》的《谷风》说“习习谷风,维风及雨”。其他诸如“在南山之阳”“在南山之下”“在南山之侧”,“在浚之郊”“在浚之都”“在浚之城”,“在河之浒”“在河之漘”“在河之涘”,“山有枢,隰有榆”“山有苞栎,隰有六駮”“山有蕨薇,隰有杞桋”,“言秣其马”“言采其虻”“言观其旂”“言韔其弓”,都#-666dd;别出自《诗经》各篇,而情致旨趣是一致的。这是先王德泽尚未消失,天下文字统一,老师没有旁门杂说,民众没有不同的习俗,张口说话,都以礼义为标准,因此就不谋而#-666ff;了。 |
【原文注释】
〔1〕《扬之水》:《诗经》篇名。
〔2〕《周诗》:即十五国风之《王风》。周平王迁都洛邑后,周室衰微,等同列国,故称“王风”。
〔3〕《郑诗》:国风中的《郑风》。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(今陕西华阴),后迁于新郑(今属河南)。
〔4〕《晋诗》:国风中的《唐风》。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,其地有晋水,后来国号改称晋。
〔5〕不流束薪:缓缓的流水漂不动柴束。楚:荆条。比“薪”更细小,形容流水更无力。
〔6〕《邶》:《邶(bèi)》,国风中的《邶风》。邶,诸侯国名。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此,其地在今河南淇县至汤阴一带。习习:飒飒,连续不断的风声。谷风:东风。
〔7〕《雅》:指《小雅》。
〔8〕“在南山之阳”几句:语出《召南·殷其雷》。
〔9〕“在浚之郊”几句:语出《鄘风·干旄》。浚,卫国邑名。在今河南濮阳县境。
〔10〕“在河之浒”几句:“在河之浒(hǔ)”几句,语出《王风·葛蘲》。浒,水边。与下文漘(chún)、涘(sì)同义。
〔11〕山有枢,隰有榆:山有枢,隰(xí)有榆,语出《唐风·山有枢》。枢,木名,刺榆。隰,低洼湿地。山有苞栎(lì),隰有六駮(bó):语出《秦风·晨风》。苞栎,栎树。六駮,树木名。梓榆。山有蕨薇,隰有杞桋(yí):语出《小雅·四月》。蕨薇,两种野菜名。杞桋,枸杞和赤栜。
〔12〕言秣其马:言秣(mò)其马,语出《周南·汉广》。言,发语词。秣,喂马。言采其虻(méng):语出《鄘风·载驰》。虻,“蔄”的假借字,药草名,贝母。言观其旂(qí):语出《小雅·采菽》。旂,旗的一种,绘有交龙,上有铃。观旂可以知晓诸侯的等级。言韔(chàng)其弓:语出《小雅·采绿》。韔,弓袋,这里用作动词,把弓装进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