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三国志》 » 明帝纪 > 青龙元年春正月,甲申,青龙现郏之摩陂井中+月,丁酉…+

青龙元年春正月,甲申,青龙现郏之摩陂井中。月,丁酉,幸摩陂观龙。于是改年,改摩陂为龙陂。赐男子爵,人级;鳏寡孤独。无出今年租赋。月,甲子,诏公卿举贤良、笃行之士。各人。夏月,壬申,诏祀故大将军夏侯惇、大司马曹仁、车骑将军程昱于太祖庙庭。戊寅,北海王蕤薨。闰月,庚寅朔,日有食之。丁酉,改封宗室女非诸王女,皆为邑主。诏诸郡国:“山川不在祠典者,勿祠。”月,洛阳宫鞠室灾。保塞鲜卑大人步度根,与叛鲜卑大人轲比能私通。并州刺史毕轨表:“辄出军以外威比能,内镇步度根。”帝省表曰:“步度根以为比能所诱,有自疑心。今轨出军,适使部惊合为;何所威镇乎?促敕轨:已出军者,慎勿越塞过句注也!”比诏书到,轨已进军屯阴馆。遣将军苏尚、董弼追鲜卑。比能遣子将千余骑,迎步度根部落。与尚、弼相遇,战于楼烦;将没。步度根部落皆叛出塞,与比能合,寇边。遣骁骑将军秦朗将中军讨之。虏乃走漠北。秋月,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,叛;司马宣王遣将军胡遵等追讨,破降之。冬月,步度根部落大人戴胡阿狼泥等,诣并州降。朗引军还。月,公孙渊斩送孙权所遣使张弥、许晏首;以渊为大司马、乐浪公。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青龙元年春正月,甲申note-name:甲申1甲申:旧历二十三日。,青龙现郏之摩陂井中note-name:郏2郏:县名。县治在今河南郏县。。二月,丁酉note-name:丁酉3丁酉:旧历初六日。,幸摩陂观龙。于是改年,改摩陂为龙陂。赐男子爵,#-666aa;二级;鳏寡孤#-666ll;。无出今年租赋。三月,甲子note-name:甲子4甲子:旧历初三日。,诏公卿举贤良、笃行之士。各一#-666aa;

夏五月,壬申note-name:壬申5壬申:旧历十二日。,诏祀故大将#-666kk;夏侯惇、大司马曹仁、车骑将#-666kk;程昱于太祖庙庭。(一)戊寅note-name:戊寅6戊寅:旧历十八日。,北海王蕤薨。闰月,庚寅朔,日有食之。丁酉note-name:丁酉7丁酉:旧历初八日。,改封宗室女非诸王女,皆为邑主。诏诸郡国:“山川不在祠典者,勿祠。”六月,洛阳宫鞠室灾note-name:鞠室8鞠室:宫中用来踢球游戏的房屋。灾:发生较大的火灾。

保塞鲜卑大#-666aa;步度根,与叛鲜卑大人轲比能私通note-name:保塞9保塞:保卫边塞。是当时中原王朝对前来归顺的边境少数族所加的形容词。步度根:事见本书卷三十《鲜卑传》。私通:暗中联系。。并州刺史毕轨表note-name:毕轨10毕轨:毕轨(?—公元 249),传见本书卷九《曹真传》裴注引《魏略》。表:上表朝廷。:“辄出#-666kk;以外威比能note-name:辄11辄:未得命令而自行决定。,内镇步度根。”帝省表曰note-name:省12省:省(xǐng),阅看。:“步度根以为比能所诱note-name:以为13以为:由于受了。,有自疑心。今轨出军,适使二部惊#-666ff;为一;何所威镇乎?促敕轨:已出军者,慎勿越塞过句注也note-name:句注14句注:句(gōu)注,山名。在今山西代县北。又名陉岭、雁门山。是塞上#-666kk;事要地。!”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甲申:旧历二十三日。

〔2〕:县名。县治在今河南郏县。

〔3〕丁酉:旧历初六日。

〔4〕甲子:旧历初三日。

〔5〕壬申:旧历十二日。

〔6〕戊寅:旧历十八日。

〔7〕丁酉:旧历初八日。

〔8〕鞠室:宫中用来踢球游戏的房屋。灾:发生较大的火灾。

〔9〕保塞:保卫边塞。是当时中原王朝对前来归顺的边境少数族所加的形容词。步度根:事见本书卷三十《鲜卑传》。私通:暗中联系。

〔10〕毕轨:毕轨(?—公元 249),传见本书卷九《曹真传》裴注引《魏略》。表:上表朝廷。

〔11〕:未得命令而自行决定。

〔12〕:省(xǐng),阅看。

〔13〕以为:由于受了。

〔14〕句注:句(gōu)注,山名。在今山西代县北。又名陉岭、雁门山。是塞上#-666kk;事要地。

〔15〕:比(bì),等到。

〔16〕阴馆:县名。县治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南。在句注山外约 20 公里。

〔17〕楼烦:县名。县治在今山西宁武县。

〔18〕骁骑将军:官名。是中#-666kk;的将领之一。负责领兵征伐。中军:魏晋时期的军队,开始有中军和外军之#-666dd;。中军是常驻京城由中央直辖的军队,包括宫廷#-666mm;卫军。外军是驻守在地方各战区由都督分领的军队。中军和外军构成中央军。在中央军之外,还有少量由州郡行政长官兼领的治安部队,称为州郡兵。

〔19〕胡遵:传见本书卷二十八《钟会传》裴注引《晋诸公赞》。

〔20〕张弥、许晏:均为受孙权派遣到辽东封拜公孙渊为燕王的吴国使臣。事详本书卷四十七《吴主传》、同传裴注引《江表传》和《吴书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