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三国志》 » 三少帝纪 > 庚寅,太傅孚、大将军文王、太尉柔、司徒冲稽首言:“…+

庚寅,太傅孚、大将军文王、太尉柔、司徒冲稽首言:“伏见中令:故高贵乡公悖逆不道,自陷大祸;依汉昌邑王罪废故事,以民礼葬。臣等备位,不能匡救祸乱,式遏奸逆;奉令震悚,肝心悼栗。《春秋》之义,‘王者无外’,而书襄王‘出居于郑’;不能事母,故绝之于位也。今高贵乡公肆行不轨,几危社稷;自取倾覆,人神所绝:葬以民礼,诚当旧典。然臣等伏惟殿下仁慈过隆,虽存大义,犹垂哀矜;臣等之心,实有不忍,以为可加恩,以王礼葬之。”太后从之。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庚寅note-name:庚寅1庚寅:旧历初八日。,太傅孚、大将#-666kk;文王、太尉柔、司徒冲稽首言:“伏见中令note-name:伏2伏:拜伏在地。这是臣下向君主上奏时,加在表示自己动作的动词前面的谦词。中:宫廷之中。中令指皇太后发的令书。皇帝的诏书则称中诏或中旨。:故#guoxue666-com;贵乡公悖逆不道,自陷大祸;依汉昌邑王罪废故事,以民礼葬。臣等备位note-name:备位3备位:占据大臣的位置。,不能匡救祸乱,式遏奸逆;奉令震悚,肝心悼栗。《春秋》之义,‘王者无外’note-name:王者无外4王者无外:天子离开京城不能称为出外。这是《春秋公羊传》僖公二十四年中的话,针对《春秋》同年经文说周襄王“出居于郑”而言。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所以无内外之#-666dd;,而书襄王‘出居于郑’note-name:襄王5襄王:即周襄王(?—前 619)。名郑,春秋时周王朝君主。前 651 至前 619 年在位。前 636 年,他的后母要想立自己的儿子叔带为周王,便引外兵入周,襄王逃到郑国。事见《史记》卷四《周本纪》。《春秋》经文中这一句的“襄王”为“天王”。;不能事母,故绝之于位也。今高贵乡公肆行不轨,几危社稷;自取倾覆,#-666aa;#-666nn;所绝:葬以民礼,诚当旧典。然臣等伏惟殿下仁慈过隆,虽存大义,犹垂哀矜;臣等之心,实有不忍,以为可加恩,以王礼葬之。”

太后从之。(一)

【裴注】

(一)《汉晋春秋》曰:“丁卯,葬#guoxue666-com;贵乡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瀍涧之滨。下车数乘,不设旌旐。百姓相聚而观之,曰:‘是前日所杀天子也!’或掩面而泣,悲不自胜。”

臣松之以为:若但下车数乘,不设旌旐,何以为王礼葬乎?斯盖恶之过言,所谓不如是之甚者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庚寅:旧历初八日。

〔2〕:拜伏在地。这是臣下向君主上奏时,加在表示自己动作的动词前面的谦词。中:宫廷之中。中令指皇太后发的令书。皇帝的诏书则称中诏或中旨。

〔3〕备位:占据大臣的位置。

〔4〕王者无外:天子离开京城不能称为出外。这是《春秋公羊传》僖公二十四年中的话,针对《春秋》同年经文说周襄王“出居于郑”而言。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所以无内外之#-666dd;

〔5〕襄王:即周襄王(?—前 619)。名郑,春秋时周王朝君主。前 651 至前 619 年在位。前 636 年,他的后母要想立自己的儿子叔带为周王,便引外兵入周,襄王逃到郑国。事见《史记》卷四《周本纪》。《春秋》经文中这一句的“襄王”为“天王”。

下一篇:使使持节、行中护军、中垒将军司马炎,北迎常道乡公璜,嗣明帝后。辛卯,群公奏太后曰:“殿下圣德光隆,宁济合;而犹称‘令’,与藩国同。请自今殿下令书,皆称‘诏制’,如先代故事。”癸卯,大将军固让相国、晋公、锡之宠;太后诏曰:“夫有功不隐,《周易》大义;成人之美,古贤所尚。今听所执,出表示外:以彰公之谦光焉。”戊申,大将军文王上言:“高贵乡公率将从驾人兵,拔刃鸣金鼓,向臣所止。惧兵刃相接,即敕将士:‘不得有所伤害,违令以军法从事!’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,横入兵阵伤公,遂至陨命。辄收济行军法。臣闻人臣之节,有死无;事上之义,不敢逃难。前者变故猝至,祸同发机;诚欲委身守死,唯命所裁。然惟本谋乃欲上危皇太后,倾覆宗庙;臣忝当大任,义在安国;惧虽身死,罪责弥重;欲遵伊、周之权,以安社稷之难。即骆驿申敕:‘不得迫近辇舆!’而济遽入阵间,以致大变。哀怛痛恨,内摧裂,不知何地可以陨坠!科律:‘大逆无道,父母、妻子、同产皆斩。’济凶戾悖逆,干国乱纪,罪不容诛!辄敕侍御史:收济家属,付廷尉,结正其罪。”太后诏曰:“夫刑之罪,莫大于不孝。夫人有子不孝,尚告治之,此儿岂复成人主邪?吾妇人,不达大义,以谓济不得便为大逆也。然大将军志意恳切,发言恻怆,故听如所奏。当班下远近,使知本末也。”